8月7日上午,鄭州市物價局召開“水價聽證會”,會場外戒備森嚴,眾多省級媒體記者被拒絕入內,19名代表全部同意漲價。鄭州市物價局副局長朱孝忠之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漲價是政府的一項工作職能”。
這條新聞吸引了很多網友的評論,有網友表示:“終于有說實話的官員了,必須點贊!鄭州人民喜迎水價上漲。”也有網友憤憤不平稱:“現在耍流氓都不遮遮掩掩了,都明目張膽了!”也有媒體對此次聽證會的戒備森嚴不滿,此次聽證會的照片火了。8名保安列兩排“人墻”封住大門,嚴陣以待;若干警察也現場執勤;眾多媒體記者被拒絕入內……有媒體表示:區區一次水價聽證會,就鬧出了這么大的動靜,又是“人墻”,又是“特勤”,實在令人驚恐。讓媒體在場,讓整個聽證過程更加公開透明,真的有那么難嗎?
聽證會本來是一個西方社會的舶來品。自2002年1月12日,第一個公開召開的春運鐵路票價聽證會始,自此以后聽證會在全國普遍展開。但如今老百姓卻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像,如今一些聽證會似乎成了形式主義,“作秀”成份大大超越聽證會本身所應具有之意義。比如,召開“供水價格聽證會”,水價漲了;召開“供電價格聽證會”,電價上調了;召開“供暖價格聽證會”,供暖價格一漲再漲……現在的聽證會似乎全都陷入了一個怪圈——逢聽必漲、每聽必漲。有些聽證會很大程度不過是為民意涂脂抹粉的工具。
試想如果維護聽證初衷,那么漲價聽證不能獲得通過就應是常態,可現實當中我們看到的卻相反,漲價聽證輕松獲得通過才是常態,一些“聽證會”幾乎變成了“漲價告知會”。公眾什么時候聽過“聽降會”?如果這聽證會,開,也是漲;不開,也是漲,除了讓聽證會成為漲價合法化屢試不爽的工具之外,有什么積極意義和實際作用?難怪民間會笑談稱聽證會有兩種,一種是聽證會,一種是中國的聽證會。
如今之聽證會,有一奇特現象是,參加聽證會人員都大談漲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洋洋灑灑,理由充足,論據充分,好不熱鬧,卻鮮聞“反對漲價”之聲或有太多不同意見出現。這真是前所未有之奇怪現像,到底是誰在代表老百姓參加聽證會?
聽證代表作假,這在聽證會亂象中其實一點都不稀奇,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讓內部人士來冒充消費者;可像成都這樣,連“托兒”都是固定的,比如“聽證專業戶”———成都老太胡麗天,7年來報名參加全國、四川省和成都市的40多場聽證會,被選上23次。被網民們稱為“史上最牛聽證代表”,更有人稱其為成都聽證會的“最牛群眾演員”。
試想,如果在遴選消費者代表時,絕大多數代表說不定已經被利益集團“買通”,由這樣的鐵桿漲價支持者來“代表”消費者,我們就不會奇怪每次聽證會都能在外界一片反對聲中,收獲動輒百分之百的漲價支持率。一方面這些不能代表一般老百姓的“代表”混進了聽證會的現場,而另一方面那些真正能夠代表低收入群體的代表,卻沒有一個人能夠走進聽證會的現場。
我們都知道公共產品價格調整中,消費者協會難有利益沾染,如今卻有政府的利益牽涉其中,甚至很大程度上與水務、電力等部門具有同樣的漲價沖動。更何況,聽證會的主持者價格管理部門,多半就是漲價規則的制訂者和維護者,可以試想,由一個本身就想漲價的部門來召開聽證會,在監督與規范條件下并不有效的前提之下,其勢必想方設法為漲價創造有利條件。
如此看來,聽證會的主要功效在于為政府主導的“漲價”政策提供合法性,如此豈不是“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又一翻板?老百姓早就看透了這套把戲,從一開始政策早已定下,然后再假惺惺地開個聽證會,以展現民主精神和謙和姿態,最終各位代表上場支持漲價,讓“漲價會”成功勝利召開。至此全國上下各個領域,現在一概如此玩這種把戲。
真正的聽證會,應當讓消費者唱主角,而不是所謂的社會精英反客為主,在那里強奸民意。如果由電視臺全國直播,群眾短信投票,或者網上投票,聽證會的通過率,還會有如此般的成功奇跡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