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盧永春:拿什么來紓解這個時代的焦慮
點擊:  作者:盧永春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發布時間:2015-08-13 16:07:31

  

 MAIN201508060945000255984812417.jpg

“青年人到底怎么了?最近,大學生自殺、失蹤、退學等新聞不時見諸媒體,發生在這些年輕人身上的悲劇格外讓人揪心。當看到類似新聞的時候,有人總會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實在太脆弱了!社會輿論也總是傾向于責備年輕人。” 近日,《中國青年報》一篇《別讓年輕人庫存越來越多的焦慮》文章吸引輿論關注。文章談及的上述現象引起不少網民討論,該文被媒體轉載100多篇次。

  不知從何時開始,“焦慮癥”似乎已經蔓延進入了我們生活當中。升學焦慮、就業焦慮、買房焦慮、職場焦慮、婚姻焦慮……年輕人有打拼的壓力,老年人則有退休、養老的困擾。從年輕人到老年人,焦慮無處不在。 數字或許更能說明現實境況。據英國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估計,中國約有5000萬名以上的焦慮癥患者。《人民論壇》雜志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六成人認為自己的焦慮程度較高,81.1%的受訪者認為焦慮情緒會“傳染”,88.9%的人認同“全民焦慮”已成當下中國的社會通病。

  以“焦慮”作為核心詞檢索發現(人民輿情數據庫),201511日至今(83日),草根網民親睞的bbs論壇中,出現“焦慮”詞組文章達11.8萬篇、博客文章11.5萬篇。同樣,我們的媒體報道數據也是“驚人”,相關網頁新聞高達39.2萬篇,報刊文章也有2.2萬篇。類似問題延伸至新媒體輿論場,在新浪微博中“焦慮”詞頻高達1.8億條,微信平臺相關文章也有57萬篇。在社交媒體上不約而同吐槽 “焦慮”似乎成為了中國網民自發形成的特有景象。

  那么,“焦慮”問題是不是中國大陸網民獨有的呢?答案顯然不是。早在2013年,中廣網刊發《英國大學生同樣“暮氣重重”》,文章引述全英學聯對英國各地1200名大學生所作的調查發現,80%的學生感到壓力很大,超過一半的人感覺焦慮,40%的人會感到無用和絕望,甚至有超過10%的大學生曾近有過自殺的想法。2015年年初,韓國政府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韓國年輕人感覺每天生活壓力大,而壓力的主要來源是學習和找工作。韓國婦女家庭部去年9月調查30009歲至24歲的年輕人,結果顯示,58.1%的受訪者說他們偶爾或經常感到每天生活壓力大。

 

MAIN201508060947000193872533470.jpg

 

  那么,“焦慮”為何如此泛濫?早前,一項針對2040歲的城市“漂族”的媒體調查顯示,九成人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其中“感到孤獨寂寞”、“沒有歸屬感”、“缺少認同”、“未來發展迷茫”成為了引發焦慮的主要原因。而焦慮的背后,是更多主客觀因素制造的障礙。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背井離鄉,涌進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奮斗,他們默默打拼,內心深處卻并不平靜。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無物之陣”一樣,無所不在卻又游移縹緲的焦慮,綁架了這個時代相當多的年輕人。“窮孩子沒有春天”,“拼爹”,“有房人終成眷屬,有情人終成房奴”,“沒有二百萬,做不成中國人”,“我們都是無頭蒼蠅”……林林總總的負面悲摧,即如爛棉絮一般涌將過來、堆積起來,未免敗了信心,添了堵心。 “連帶著,連那最后一點殘存的活力和勇氣也蕩然無存了”。

有媒體認為導致“焦慮”泛濫是因為輿論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和群體的盲從效應,是一種情緒的宣泄。然而屢屢引起共鳴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社會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發展機會不均等問題,他們內心存在的種種不安全感,這是我們不能回避的現實。

  誠然,有些“焦慮”則是主觀原因。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提出:一個人的幸福感,往往取決于身邊人。就現實情況而言,年輕的白領并不屬于強勢群體,也算不上弱勢群體。很多年輕人都習慣性地向上看齊,用富裕群體的生活方式作為自己的參考。有的女孩寧可下班回家吃泡面,也要買LV的包??此七@樣的行為顯得有些分裂甚至矯情。

人民日報《莫讓青春染暮氣》一文曾描述了當下這樣一種窘境,“對身處這樣一個變革時代的年輕人而言,生活就像一部不斷加速的跑步機。它一方面代表了某種值得追求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不提速就要被甩下來。更令人擔心的是,你跑了半天,卻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不斷地奔跑,換來的只是顯示屏上一連串的數字。” 不可否認,那些看似“矯情”的吐槽,背后更是有著一言難盡的青春滋味。今年年初,《環球時報》刊文大力呼吁“正視年輕白領和大學生的焦慮”,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主流社會對此高度關切,在拓寬年輕人成長空間、創造更多公平機會等方面下功夫。”毫無疑問,漂在大城市的年輕人需要社會的支持和認同,需要給予年輕人更多的政策眷顧與人文關懷。而年輕人自己也要學會肯定自己,思想不要束縛在傳統觀念中,懂得鼓勵自己。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