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鐵路建設需要大資金,但是私有化是下下之策,想要融資或者想要賺錢,對鐵路總公司來說,還有無數種方案,都比私有化好得多。
人民日報近期有一篇關于鐵路改革的文章:《打破壟斷,引入平等競爭者》。主要的中心思想是,鐵路投資規模大,需要培育多元投資主體,放寬市場準入。包括吸引包括民間投資、外資等在內的社會資本,還要深化鐵路改革。盤活現有資產,用市場化方式多渠道融資。
這篇文章的亮點在于:建議拿出一些優質板塊、一些優質線路,以示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鐵路市場的誠意。以保障民間資本擁有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為前提,支持民間資本搞一些苗圃式的投融資模式創新、商業運營模式創新,探索產權明晰的利益分配機制。
看來,醫療系統、教育系統、房地產等等諸多行業,私有化程度還喂不飽這些資本的胃口,現在又盯上了鐵路。
早幾年前,這個聲音并沒有出來,媒體都在唱衰中國高鐵,特別是7.23動車事故之后,各路媒體恨不得用口水淹沒鐵總,再順便踩上幾只腳。
現在,京滬高鐵已經盈利,事實已經證明了中國高鐵的商業潛力。各路資本自然如嗜血蒼蠅一般,盯上了這一塊優質資產。
他們擺出的理由,很符合經濟學原理:鐵路總公司在虧損,發展又需要大筆資金,既然你缺錢,我手里有錢,我來投點資,你出讓點股份,雙方合作共贏。
畫起來一張很美好的餅,對不對?如果了解中國鐵路的發展歷史,以及鐵路總公司的資源價值,這個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對于鐵路系統來說,經濟效益并不是唯一的指標。
新中國成立后,鐵道部長期以來都是是準軍事化部門。前幾任的鐵道部長中,滕代遠、呂正操等老一輩鐵路人,都是共和國的開國將軍。另外,新中國的鐵路歷史上,還有一支特殊的軍隊——鐵道兵,從建立到最終集體轉業,這支特殊的部隊,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越戰爭以及國內的鐵路公路建設中,為人民立下過汗馬功勞,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附注:鐵道兵就是中國鐵建的前身。
當年的鐵道兵,有一個悲壯的傳統,每到一個工地,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塊墓地——幾乎沒有工程不死人的。鐵道兵承擔的往往都是最艱苦最危險的工程,成昆鐵路、鷹廈鐵路、貴昆鐵路、襄渝鐵路都是他們留下的時代豐碑。
鐵道兵集體轉業脫下軍裝以后,鄧小平同志有言:“打起仗來,整個鐵道部,都是鐵道兵”。
從國家的層面上來說,鐵路不僅僅是運貨載客,同時也是軍事后勤部門。所以,在任何條件下的運力保障,就是鐵路部門的第一任務。在所有的國企中,鐵路總公司向來充滿軍人作風,由來于此。
時代變了,和平時期的鐵路總公司,主要任務是為經濟建設服務,修建更多的鐵路,帶動各地經濟騰飛,就成了鐵總的眼下重任。
要辦成大事,就需要大資金,由于多年的技術積累,加上規模化經營和精細管理,中國的鐵路建設,即使算上連年增加的拆遷費用,仍然屬于世界最低。高鐵的建設成本,甚至只有國外的一半左右。
那么,鐵總的虧損源來自那里呢?
1. 沉重的融資負擔,特別是銀行貸款。每年光支付的利息,就達到千億以上,由于國家限定了鐵路運輸價格,鐵總的利潤常年處于虧損邊沿。
2. 中西部很多新建鐵路,由于當地經濟不發達,長期運營虧損。
如果以凈資產和負債計算,其實鐵路總公司遠沒有到資不抵債的地步,每年的負債率都在下降,凈資產值都在上升。隨著高鐵的進一步組網覆蓋,鐵總的效益還會有明顯的提升。
實際上,對于鐵總的資產估值,基本上都是按照鐵路建設成本來核算的,本身就存在嚴重低估的問題。
另外,以鐵總公司本身的資源,內部挖掘一下,賺錢根本就不是難題。
鐵路目前虧損的最大源頭,是因為業務單一,發展建設需要的大筆資金,都需要金融信貸來支撐。那么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如果鐵路總公司,自己也有金融能力,這個問題是否就能夠迎刃而解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知道的一些國際大公司,比如通用電氣、通用汽車、波音公司、大眾汽車,都有自己的金融部門,而且盈利不菲。這些企業內部的金融部門,一方面通過金融信貸銷售產品,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低成本的發展融資。
在國內,中國石油旗下有昆侖銀行,中國郵政旗下有郵政儲蓄銀行,招商局下也有招商銀行,唯獨鐵路系統,所需資金都來自商業銀行和保險資金,因此融資成本相當高,相當于整個鐵路系統,都在為銀行打工。
如果成立一家鐵路銀行(或者直接收購某家商業銀行),那么以鐵路系統的資源整合能力,外加旅客票務收入存款,還有其他的社會存款,鐵路銀行用不了幾年功夫,至少可以發展到郵政儲蓄銀行相當的規模。以鐵路系統資金快速流動的特點,這家銀行的盈利能力和融資能力,都可以做到非常強大。
即使這一家鐵路銀行,只解決目前鐵路建設融資的一部分,降低下來的成本,都足以讓鐵路總公司實現相當可觀的盈利。
至于銀行牌照的問題,我看不出任何政策上的障礙。象阿里、騰訊這類互聯網公司,都能夠獲得銀行經營執照,很多小城市都能夠成立商業銀行,作為“鐵老大”的共和國長子,為什么就不行?如果不允許鐵路總公司多元化運營,只能理解為刻意為之,目的就是讓鐵路總公司的發展,不得不求助于外部的金融機構。
除了自己成立金融公司,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如果一定要以效益為先,鐵路總公司在房地產開發上,完全可以挖掘出巨大的潛力。因為鐵路沿線本身就有很多土地資源,而鐵路建設工程隊伍,還有非常強大的建設能力。鐵路總公司開發房地產,不僅可以解決職工的住房改善問題,還可以面向社會銷售,帶動現有資產的盤活。
中糧在大規模做房地產,保利在做房地產,華潤也都在做房地產,憑什么鐵路總公司,就不能夠從房地產獲得一些利益?何況,鐵路總公司本身就有大量的土地儲備資源。
在日本,很多鐵路車站的地產,商業價值都被挖掘到了極致。如果考慮賺錢,鐵路總公司不妨好好學習一下。
作為共和國的支柱企業,鐵路總公司人才濟濟,如果方向能夠定下來,政策允許多元化賺錢,鐵路總公司基本上做什么事,就能夠成什么事。——這是一家具有軍人傳統的國企,一直有著超強的執行力。
所以,鐵路總公司的虧損,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鐵路總公司并非經營不好,而是責任太重,負擔太重,限制太多,運輸價格也被國家嚴格控制。
與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鐵路公司相比,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成本控制,安全運營,社會責任,歷史貢獻,各項指標都是遙遙領先。僅僅以業務運營作為考量,中國鐵路總公司是世界最優質的鐵路公司,國外沒有任何同行能夠達到同樣的水準。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如果連鐵總這樣的共和國支柱企業,都因為資金鏈的問題,要走向私有化。我倒建議,不如國家給個牌照,允許發行鐵路建設彩票。比那些足球彩票,體育彩票,用途正經多了,不需要太多,一年支持幾百億資金就很夠了。
當然,如果真的要發行彩票來支持鐵路建設,一定會被國內外輿論攻擊得體無完膚。但是我認為,即使用這種方式籌集建設資金,也比引入私人資本強得多,起碼不會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沉重的歷史包袱。
忍耐和服從之外,鐵路需要突出重圍
因為小時候一直生活在鐵路邊上,我對火車和鐵路,一直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從最老的綠皮車,到后來的紅色車,一直到現在經常乘坐的高鐵,火車總給我最可靠的信任感,以前是經常晚點,現在的高鐵,運營時間通常精準到分鐘。
和安全可靠信任相隨的,是鐵路系統一直以民為本的票價。我已經記不得鐵路什么時候漲過價。雖然現在還有人在網絡上抱怨高鐵價格高,但是我每次乘坐高鐵的時候,看著車廂里各個階層的人們,總覺得所謂坐不起高鐵,更像是一種網絡上的無病呻吟。
一直和鐵路工人也有接觸,因為村里就有一位大伯在鐵路工段上上班。當時的感覺,鐵路工人這份工作,比農民強不到哪里去,收入并不高(那是以前,現在相當可觀了),工作強度還特別大,日曬雨淋臉色黝黑,一點都不像是吃國家飯的。
記憶里印象最深的是換鐵軌,在兩輛火車通過的十幾分鐘間隙里,把老的鐵軌換下來,把新鐵軌換上去。這是非常強的體力勞動,幾十人配合默契動作節奏一致,就像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操控一樣。
后來上高中到了縣城以后,因為有同學家里就是鐵路工人,他們的家就在火車站邊上,去了以后才發現,鐵路工人住的情況也非常不好,竟然是又低又矮的老式平房。后來才知道,一直在幾年以前,鐵路工人聚居的地方,都是城市比較破舊的地方。
90年代自己畢業以后,在軍隊領著微博的工資,才深切地明白,軍人要忍耐,這句話對于個人來說有多沉重。而鐵路系統是半軍事化的單位,在那個時代,和軍隊一樣,也是在忍耐。
如今,軍隊的忍耐已經熬出頭,軍人的工資待遇,也鮮少有人在抱怨(只可惜我已轉業十幾年);村里那位一輩子在鐵路工作的大伯,退休以后才迎來好日子,而他的小兒子,也當了鐵路人,待遇在小地方來說,可以說是很不錯了。
犧牲忍耐幾十年,身體健康的,還能夠拿得到晚年回報,村里另外一個鐵路工人,沒有那么幸運,剛退休2年多就去世了,鐵路改革以后,他的孩子也沒能再進入鐵路工人隊伍。
如今的鐵路越來越先進,但是鐵路工人依然勞動強度很大。與他們前輩相比,幸運的是待遇高了很多,住房條件也大有改善,這幾年好多鐵路小區也進行了棚戶區改造(你沒看錯,棚戶區改造),他們交錢也可以買到內部集資房。
鐵路新小區
說這些,和今天的題目似乎相關不大,更像是一個人絮絮叨叨的往事記憶。我想說的是,中國鐵路發展到今天,是千千萬萬鐵路人負重、忍耐、付出的結果。更不要說,還有更辛苦更危險的筑路工人,那些把生命付給事業的鐵路人。(參見前作《鐵道兵精神,厚重的歷史財富》)。
這幾年開始做《漫畫看世界》,閱讀了很多財經和歷史的資料,了解國內外很多鐵路的發展歷程。才明白鐵路是國之動脈,關系國運盛衰,后來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鐵路下的國家命運》。
與全世界所有同行相比,包括和鐵路里程最長的美國相比,中國都算擁有最優秀的鐵路系統,無論是技術先進性,運營安全性,社會責任感,服從大局的忍耐,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家鐵路企業,可以和中國鐵路總公司相比。
中國高鐵
但是,鐵路一直不怎么賺錢,因為貨運和客運的運價,并不是由鐵路公司來制訂的,而是國家發改委定的價格。而且多年來,不管運營成本如何上漲,鐵路運價始終沒有大的提升。中國這些年一直相對穩定的基礎物價(房價那種炒作的不算),鐵路功不可沒。
可以說,在中國的所有基礎設施里,鐵路特別是高鐵,是最優質的資產,也是共和國的國脈所在,鐵路系統一直按照準軍事化方式管理,企業文化在所有的央企中,也是獨樹一幟。
如今,這塊最優質的國家資產,也躲不開私營資本的覬覦。
這些年,按照國家的規劃安排,中國鐵路一直在進行大規模的建設。特別是大規模的高鐵線路建設,為此背下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按照鐵總發布的2016年一季度的報表,實現收入合計2008億元人民幣,稅后利潤為虧損87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鐵總目前負債突破4萬億元,鐵路建設全面提速的大背景下,近年來鐵路總公司的負債持續擴大,年均債務增長都在四千億以上。
目前鐵總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貸款,這種籌資模式讓鐵總成為銀行的打工仔,每年的利潤還不夠還利息。
換言之,如果銀行不是國資銀行,而是象美國那樣,被華爾街掌控的話,國家命脈已經徹底交給了金融家。要么提高運價,成本轉嫁給貨主和乘客,要么債轉股,銀行最終成為鐵路的股東和控制人。
如果不能在金融上解套,那么中國鐵路注定要在金融的陷阱里,越陷越深。雖然作為債主的銀行,也是國有企業,畢竟是上市公司,要按照現代企業機制運行,也要對股東負責,親兄弟明算賬,每年的巨額利息,一分錢也不能少的。
鐵路走到今天的負債累累,并不是因為鐵路人的腐敗,從而導致高成本造成的。相反,中國鐵路人一直保持著艱苦奮斗的傳統,鐵路建設綜合成本只相當于國外的一半。京滬高鐵建設成本較高,那也是因為拆遷成本高導致。
可以說,融資成本太高,是導致中國鐵路負債不斷高漲的原因。而很多新建的高鐵,特別是中西部高鐵,短期內根本無法盈利,只有社會效益,對企業并沒有正向的效益。
西部鐵路,注定沒有效益
按照現在的負債計算,每年鐵路不算還本,光利息就要支付千億以上。這就是一個金融大坑。
而中國鐵路人,從上到下,都有一種堅決的服從和忍耐精神,國家政策安排鐵路大發展,就服從國家安排。不管有沒有效益,先修了再說。何況,那么多的西部地區,都等著通上高鐵呢。
這就是鐵路總公司在財務上的無奈,要貸款修路,還要修很多明知道沒有效益的路,受益是整個社會,而負債都算到鐵路總公司頭上。
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要么國家財政直接注資,要么發行低息國債,用低成本貸款,贖回高成本的貸款。總而言之,都需要國家出面,才能夠把這個債務解套。
當然,私有化的聲音,也就在這個時候,華麗麗滴出爐。既然鐵路不賺錢,不如私有化,讓私人企業來辦好了,一定能夠賺錢。
只要私營公司愿意投資到西藏修鐵路,我就相信他們的誠意。顯然,這不是高智商的資本家所為。他們追求的,當然是效益最好的路段了,比如京滬線、京廣線這種黃金線路。
人民日報,近期有一篇鐵路改革的文章:《打破壟斷,引入平等競爭者》。提出一種方案,要鐵道部門拿出一些優質板塊、一些優質線路,以示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鐵路市場的誠意。
看到高鐵盈利了,果然有資本要覬覦這塊資產了,而且吃菜只挑肉多的盤子夾,只想要優質路段。然而,歷史證明,私有化從來就不是解套的一種好方法,只不過是從火坑跳入油鍋而已。(以后我會寫文說明,為什么部分私有化也會出問題)。
真正有效的辦法,是用自己金融能力,解套自己的金融陷阱,突出重圍輕裝再出發。
這里說一下交通銀行成立的往事,京漢(北京-漢口)鐵路始建于1897年,是清政府向國外借款筑成的,建成之后,路政大權即落入洋人手中,為了贖回路權,清政府動用各方資源,通過融資手段,組建了一家金融結構,這就是交通銀行,從此這家銀行成為中國近代金融舞臺上的主角。
歷史其實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 只不過,中國鐵路人太老實,太聽話,象軍人一樣忍耐,因此我看到鐵路人的沉默,他們習慣了服從,只是在等著國家的政策安排。
象當年交通銀行一樣,成立一家鐵路銀行,再加上一家鐵路保險公司,以鐵路系統的人才濟濟,至少不會比郵政銀行差到哪里去。再不濟,發行鐵路彩票也比體育彩票正經得多。融資的方式千種萬種,哪一種都比私有化要強。
要知道,國外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金融事業部。而象阿里和騰訊,都已經取得互聯網銀行的營業資質。而鐵路總公司,手握優質資源,卻最終只能成為金融行業的打工仔。
中國高層決策部門,能否從歷史中找到答案呢?
(巨龍,察網專欄作家,網絡技術專家,自由撰稿人)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