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志華誤導中國采取這樣的“親韓反朝”戰略,保證美國的軍事能力推進到鴨綠江-圖們江一帶,俯瞰中國東北、華北,控制黃海,美日韓軍力直接威懾我國心臟京津一帶,使我國政治心臟處于美日的核威懾、核污染下。我們自己被美國佬坑還不說,還要幫著吃人的老虎去吃其他人,虧他沈志華想得出。
“吳大使”和“沈忽悠”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一個是前資深外交官,一個是半路出家的“歷史學家”,但是有一樣東西把他們倆聯系在一起,就都是有意無意地對美國的亞洲戰略進行配合。
“吳大使”曲解和割裂小平同志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思想,首先不提“有所作為”,其次是把“韜光養晦”解釋成對美國一味遷就和逆來順受的“磕頭外交”,“投降外交”,有網友干脆把他的外交思想概括為“掏光養匪”,差不多是慈禧太后時代的“量中華之物力 結與國之歡心”的意思。
而沈志華更絕,他給國家提出了一個為虎作倀的餿主意。他2017年3月19日在大連外國語大學舉行了一個題為《從中朝關系史的角度看“薩德”問題講座》,提出“親韓反朝”對外思路。
關于這位半路出家的歷史學家,本不必要舉行過多的介紹,從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是個什么人,又是如何談論歷史的。
一是,沈志華曾經割裂歷史,選擇性使用歷史資料,孤立地引用毛的不怕核武器的講話。毛主席1957年到莫斯科訪問的時候,的確曾經有過一番不懼怕核武器的講話,而之前,美國曾經四次準備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美國政府的解密文件也證明了這一點,而沈志華在引用毛主席在莫斯科的講話的時候對此只字不提。由于沈志華割斷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意給讀者造成毛不但好戰,而且不顧民眾的死活的印象。
另一個是,沈在提到蒙古獨立的事情的時候也使用這一招,只說蔣介石父子后來一直沒有承認蒙古獨立,而對曾經擁有否決權的臺灣當局在1961年沒有對蒙古加入聯合國進行否決只字不提,故意制造是GCD出賣蒙古的印象。
這種選擇性使用歷史資料的做法很有欺騙性,因為他說的是事實,只不過他故意掩蓋或者混淆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意無意對讀者舉行誤導。
像這種瞞天過海術都能夠使出來的沈志華,他在朝鮮問題和薩德問題上會提出些什么好主意呢?
首先,為了給美國洗地,沈志華將“半島危機”的全部責任,一股腦兒推到了朝鮮身上,沈志華稱:
【現在朝鮮擁核,不斷搞核試驗,就是朝鮮半島危機不斷升級的根源,也是在中國周邊制造不安定狀態的根本原因……自從朝鮮有了核武器,周圍就沒安穩過,所以中朝利益必然是對立的。】
這就是一個“戰略忽悠學者”的基本素養。
知道朝核問題來龍去脈的人都清楚,“朝鮮半島危機”的始作俑者、“根本原因”是美國,而非朝鮮。朝鮮半島不安穩,是從美國挑撥開始。
基本歷史事實1:在中韓1992年建交前,朝鮮并沒有發展核武器的計劃,否則朝鮮就不會于1985年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又在1991年與韓國簽訂了互不侵犯協定及《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還在1992年5月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第一次核檢查。
基本歷史事實2:朝鮮于1993年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拒絕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其大背景是,1992年8月,中國與韓國建交,美國卻沒有做對等的戰略交換。
中韓建交,等同于中國對韓國做出國家安全承諾——中國承認韓國為主權國家,不支持其他國家對韓國的武裝進攻。在中國首先做出巨大戰略讓步、主動對韓國做出安全承諾、主動緩和半島矛盾時,美國一方本應當做出對等的戰略措施,即放棄對朝鮮的經濟軍事封鎖與外交孤立。早在1975年,美國提出“交叉承認原則”,要求中蘇承認韓國,作為交換,美日承認朝鮮。但是,在中韓建交后,美國卻徹底拒絕了交叉承認原則,加大對朝鮮的打壓,導致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地區的安全保證體系出現重大缺失。一方面,韓國得到美日的安全保障,又得到中俄的安全承諾,另一方面,朝鮮卻依舊遭到美國的實際軍事威脅。美國背信棄義,不愿意為促進朝鮮半島和平做出任何實質讓步,這是朝鮮退出《條約》的根本原因。
基本歷史事實3:1994年10月21日,在卡特斡旋下,美國與朝鮮簽署了《關于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框架協議》。根據協議,朝鮮承諾將拆除其全部核設施,而美國一方負責彌補朝鮮相關的能源和經濟損失,美國答應向朝鮮提供兩座輕水反應堆(建設周期在10年內),并向朝鮮提供重油充作替代能源,每年約需50萬噸。本來按照“朝美核框架協議”,朝核問題乃至朝鮮半島的和平問題,完全可以順利解決。自1994年以后,朝鮮全面履行了“朝美核框架協議”,朝鮮停止了正在運行的核反應堆及相關設施,停止了另外兩座反應堆的建設,封閉了有關實驗室、核燃料倉庫、核燃料制作裝置等設施,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證實了朝鮮采取的措施。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美國技術人員于1996年5月2日開始拆除朝鮮寧邊核設施的大約8000根廢核燃料棒。
美國在日內瓦簽署《關于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框架協議》
但是,美國并未認真履行此協議。重油的提供被美國克林頓政府多次拖延甚至中斷,而原定到2003年完工的朝鮮輕水反應堆工程,由于美國的借故拖延,至03年時只完成了30%左右(還有一種說法是25%左右)。朝鮮已經廢除了其核設施,美國卻又認定朝鮮的導彈是美國的嚴重威脅,并聯合日本、韓國乃至臺灣研發和布置戰區導彈防御系統。1999年為表達和平誠意,朝鮮不得不還宣布暫停導彈實驗。
2001年1月小布什一上臺,就馬上宣布朝鮮為“邪惡軸心”國家,2002年10月,美國宣稱朝方“已承認”鈾濃縮計劃,指控朝方正開發核武器(后來美方情報人員證實這些全部都是美國歪曲情報的造謠),隨后,小布什政府全面廢止了94年的“朝美核框架協議”,美朝關系徹底撕破,朝鮮發現自己被美國忽悠后,于2003年1月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朝核危機又一次凸顯。
基本歷史事實4:2003年中國出面組織六方會談解決朝核問題,每當有進展就會有節外生枝(比如澳門洗錢-金融制裁)。到2008年,各方意見接近一致,2008年6月,朝鮮炸毀寧邊核電站冷卻塔后,11項“去功能化”完成8項,美國也認為朝鮮已經基本喪失了進一步生產用于制造核武器原料钚的能力。但是,這時美國開始一次次拖延把朝鮮從“支恐名單”和《敵國貿易法》中刪除。2009年3月初,第一次美韓春季大規模聯合軍演開始(為期12天。第二年開始叫做“關鍵決心”,至今),朝鮮發現自己再次被美國忽悠后,宣布進入戰備狀態,指責美國沒有放棄對朝鮮的敵視。朝鮮3月告知國際海事機構并在4月5日試射通訊衛星,4月13日聯合國主席聲明對試射進行譴責,同日朝鮮退出六方會談至今。
基本歷史事實5:朝鮮一直在尋求半島緩和的機會,美國一直反其道而行。朝方2015年1月曾提議美韓暫停軍演朝鮮可暫停核試驗,說明朝鮮已經有意下半個臺階,就等美韓一同徹底下臺階,軟著陸。
然而,美韓軍方另有所圖,結果無論中方如何努力斡旋都難以奏效。美韓軍方表示將繼續加強聯合軍演,客觀上給了朝鮮加快核武裝的“理由”。朝鮮勢必進行新的核試驗和導彈試射。
據2016年1月16日朝鮮《勞動新聞》報道,朝鮮外務省發言人表示,朝鮮提出的以美韓停止聯合軍演換取朝方中止核試驗等建議依然有效。“世界警察”美國不但不予積極回應,反而繼續加大對朝制裁,似乎不逼朝鮮擁核不痛快。
基本歷史事實6:但凡是試圖緩和半島矛盾的韓國領導人,均被美國千方百計拉下馬。但凡是激化半島矛盾的韓國領導人,都會獲得美國的鼎力支持。如盧武鉉被美國及韓奸(即當年跟日本侵略者合作的人物)勢力謀害,自此之后,從李明博到樸槿惠,韓國政壇一直控制在親美勢力手中。樸槿惠就是美國扶植上臺的總統,2012年,時任國情院院長、李明博最核心親信、親美勢力重量級人物元世勛大力干涉選舉(這只是美國勢力干涉韓國選舉的一個側影),如此才有了樸槿惠以3%的微弱優勢超過有“盧武鉉之影”之稱、一貫反對部署薩德的文在寅,得以當選總統,并順利貫徹美國戰略,激化半島矛盾,李明博都沒做到的一系列事情,在樸槿惠任上都順利完成了:關閉開成工業園、簽訂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部署薩德(破壞中美核平衡)等,朝鮮半島才走到今天的戰爭邊緣。
從上面6個基本歷史事實可以看出,在朝鮮半島危機中,一直想方設法激化半島矛盾、刺激朝鮮擁核,借此圍堵朝鮮,向中國進行戰略施壓,并反復背信棄義,利用造謠的情報耍了全世界的國家,是美國,而不是朝鮮:美國提出“交叉承認”,中國做到了,美國不做;美國與朝鮮簽訂協議,朝鮮停止了核反應堆,美國不實現協議承諾,反而撕毀協議;六方會談中,朝鮮炸毀寧邊冷卻塔,美國卻反過來加大軍事演習;朝鮮數次向美國釋放緩和信號,美國卻不斷刺激半島形勢;凡是對朝緩和的韓國領導人,都被美國干掉了。
顯然,不顧基本歷史事實,憑立場說話,是沈志華的一貫作風。
打個比方,我們的鄰居在磨刀,是因為有強盜要光顧,而且這個強盜已經光顧多個家庭了,而鄰居的鄰居說嚇著他了,要和強盜一起對付我們的鄰居。而到了沈志華口中,變成了朝鮮平白無故“磨刀”,而中國不讓磨,結果半島局勢惡化的責任在于中國和朝鮮。
想當年,美國對無核國家中國進行核訛詐,并且四次要對中國進行核襲擊,毛主席只不過在莫斯科表示了不怕美國的原子彈,到了沈志華這里,變成了要對中國進行核襲擊的美國沒有錯,倒是不怕核威脅的中國反而有錯;而今天,為了應付美國的核威脅,朝鮮跟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一樣,發展了自己的核武器,仍然不是美國的錯,什么邏輯?
沈志華說:“朝鮮是中國潛在的敵人,韓國是中國可能的朋友”、“中國與朝鮮已經不是戰友了,在短期內,中朝關系不可能改善。”
沈志華故意屏蔽歷史事實,為的是得出這個關鍵結論,讓中國采取“親韓反朝”的對外戰略。
韓國是不是中國的“朋友”,關鍵在于美國的對華戰略。美國的表態,寫在“薩德”上面,只要不瞎,都能看得明白。美國在韓國連續扶植李明博、樸槿惠等親美政權,這些年都干了什么事情?軍事上,中韓之間的領海爭議面積要比中日之間還要多,而韓國對霸占中國領海的意圖幾乎和日本一樣強硬。中韓在東海的爭議面積為18萬平方千米,中日之間則為16萬平方千米。此外中韓還有黃海分歧,面積多達6萬平方千米。自美國重兵重返亞太以來,韓國幾乎已經和日本一樣囂張。如若韓國仍然聯合美國圍堵中國,例如通過諸如黃海軍演的方式配合美國威脅中國京津要地,繼續侵占我蘇巖礁、日向礁的方式霸占大片本屬中國的東海海域。
這是潛在的朋友?
那些網絡上流傳的朝鮮核武器對東北環境的污染,都被證實是謠言。真正可能對朝鮮半島造成核災難并嚴重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及生態環境的,是在美國的不斷刺激下發生的“準核戰”,即美韓針對朝鮮實施包括摧毀朝鮮核設施“5015作戰計劃”,以及朝方在美韓威逼刺激下誤判形勢,發動自殺式的先發制人軍事行動。
半島問題,對中國而言,本質上是“如何應對美國在半島方向乃至東海方向對中國實施戰略圍堵與進攻”的問題,朝鮮半島危機,實際上,正是小布什上臺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北方國家對整個南方國家恃強凌弱的外交政策導致的結果:2002年阿富汗戰爭后,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1972年美蘇簽訂的《反導條約》,決意打破世界大國之間的戰略均勢。在韓部署薩德,就是美國打破中美核平衡、軍事進攻中國的一個環節,美國刺激出來的“朝鮮擁核”,只是軍事進攻中國的另一個環節,而不是鏈條的本質與核心。
長期以來,這個問題卻在沈志華等人的忽悠下,變成了“朝核問題”。正是沈志華這類人,長期把“朝核問題”與“中朝關系”捆綁在一起炒作,企圖向中國決策層、中國學者、中國軍方、中國學生等各界進行洗腦,這樣做,可以一舉三得:
一是刺激朝鮮擁核;
二是借“朝核問題”分化中朝關系,最終使朝鮮演變為“擁核反華”或“擁核恨華”的國家;
三是誤導中國采取“不可逆”的錯誤戰略舉措,如經濟上,誤導中國嚴厲制裁朝鮮使其崩潰、卻繼續源源不斷給予韓國貿易投資便利使其賺取巨額利潤武裝自己;軍事上,誤導中國對美韓部署“薩德”、打破“中美核平衡”、乃至進攻朝鮮采取中立姿態。沈志華誤導中國采取這樣的“親韓反朝”戰略,保證美國的軍事能力推進到鴨綠江-圖們江一帶,俯瞰中國東北、華北,控制黃海,美日韓軍力直接威懾我國心臟京津一帶,使我國政治心臟處于美日的核威懾、核污染下。
如此“親韓反朝”,沈志華等人真的能夠提前逃亡美國,避免核威脅與核污染?
單論“擁核”,無論從潛在意圖還是現實能力看,“日本擁核”的潛在危險才是未來東北亞防止核擴散的最大課題。日本在歷史上與東北亞各國都發生過戰爭,現在仍在領土爭端等問題上針對領國加強軍備和軍事部署。2015年10月20日,中國外交部裁軍大使傅聰在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發言中指出,日本擁有超過1200公斤高濃鈾,約47.8噸分離钚,其中存在日本國內的分離钚就有10.8噸,足夠制造約1350枚核武器(8千克/枚)日本所謂“無剩余钚”政策宣布20余年來,其分離钚總量反而增加了一倍。
當然,一旦朝鮮崩潰、淪為美國軍事力量投放區,朝鮮半島就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美國軍事進攻中國的階梯。屆時,美日韓絕對不會如沈志華所言,與中國“緩和”、“友好”,相反,美國的核力量可以直達鴨綠江邊,屆時,所謂的“半島核問題”(美國擁有的核力量),就會真正成為中國面臨的、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大問題。
對于沈志華之流來說,美國的敵人就是他的敵人,美國的朋友就是他的朋友,他站在美國的立場上講話不奇怪,但是他卻比某些人更加走得遠,有些人只不過讓中國對美國的橫行霸道逆來順受,而沈志華讓中國為虎作倀,成語為虎作倀說的是,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變成倀鬼,專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兇。這些年來美國佬的所作所為國人有目共睹,沈志華居然想得出來讓中國跟美國日本韓國站在一起“解決朝鮮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自己被美國佬坑還不說,還要幫著吃人的老虎去吃其他人,虧他沈志華想得出,你就是立功心切也不帶這么直截了當的吧?
特朗普軍事顧問集團在多個場合都怒目圓睜、聲色俱厲地談論過朝核問題,可見,在特朗普政權強化“重返亞太”的背景下,朝鮮核問題是美國軍事圍堵中國的戰略工具之一。美國要在朝鮮半島上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關鍵需要在中國扶植一批第五縱隊,大量散播錯誤信息,降低中國高層到民眾的戰爭意志與對抗意識,甚至認賊作父,視敵為友,減少中國的同盟力量,增加中國的敵對勢力,沈志華等人也算是緊跟美國壟斷資本的高明戰略部署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白風:要將中國帶向絕路?“吳大使”的“掏光養匪”和沈志華的為虎作倀
2017-03-26?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