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一:朝鮮官方通訊社“朝中社”21日發表署名“正筆”的文章,文中警告:周邊國家,如果他們錯估朝鮮的意志,對人家隨波逐流,執著于對朝鮮經濟制裁,或許會得到朝鮮的敵人的欣賞,但也要對同朝鮮關系的災難性后果做好思想準備。
新聞二:據日經新聞網4月20日報道,連接俄羅斯遠東主要城市海參崴與朝鮮東北部羅先特別市的客貨混裝船定期航線將于5月開通。往返該航線的就是因朝鮮發射彈道導彈等遭到制裁被禁止駛入日本港口的“萬景峰”號。
新聞三:近日,聯合國安理會討論譴責朝鮮試射導彈的決議時,俄羅斯一開始投了反對票,要求增加對話解決的內容,與中國開始投贊成票的態度有所不同。
新聞四:4月22日,鳳凰衛視等多家媒體曝出,俄羅斯在俄朝邊境突然大舉增兵,據悉,這次增兵行動共動用了三列火車運送士兵或軍事裝備。
新聞五:4月22日,在澳大利亞訪問的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表示,正開往朝鮮半島近海的美海軍核動力航母“卡爾·文森”(Carl Vinson)號將于月底前在日本海就位。
以上幾則新聞,是最近幾天各方圍繞朝鮮問題的博弈和反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樹欲靜而風不停,凸顯了中朝關系和中俄關系的微妙,從中可見朝鮮半島問題的復雜性。
首先,中朝目前的關系到底該怎么定位?
中國在朝鮮問題上的輿論亂象,除了中國思想界和媒體界失去了理論自信,也失去了思考能力之外,跟中朝關系定位的模糊也有一定的關系。
中朝之間現在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現在缺乏一種清晰的表述。
從法理上來說,中朝之間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還沒有廢止,條約第二條規定的中朝軍事同盟關系也繼續存在,中朝之間至今還存在著法律上的盟友關系。但在實際層面,恐怕中朝都有人在懷疑這個同盟條約的現實有效性。朝鮮在那篇針對中國的不點名批評文章里面,再次重申:“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力量,自立自強才是活路”,這句話意在表明,朝鮮對中朝軍事同盟關系持懷疑態度。而中國這邊,早在2009年,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楊文昌在韓國的一個論壇上指出:"中國和朝鮮不再是軍事同盟關系”。
目前的情況是,朝鮮不惜一切代價要發展核武器,自己給自己撐起核保護傘,朝鮮前段時間,在美國軍事攻擊敘利亞之后也發出聲明,國家安全要靠自己。從中國的角度,中國淡化中朝這個軍事同盟關系,主要是不想為朝鮮核問題背鍋。楊文昌說"中國和朝鮮不再是軍事同盟關系”,目的是為了說明:“就正常的國家關系而言,中國在朝鮮問題上對其影響力也存在必然局限性。解決朝鮮核問題的鑰匙握在美國手中","眾多人提問,中國是朝鮮的‘大哥',為何不對朝鮮施以影響力?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現在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必然存在局限性”。并不真的意味著中國已經放棄中朝軍事同盟關系。就在楊文昌表態之后的2011年,中朝兩國還為《中朝友好互助合作條約》簽訂五十周年舉行了招待會,會上,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馮佐庫說,“50年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經受住了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為維護地區穩定、促進地區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遵循條約基本精神,與朝鮮同志一道,為中朝友誼的世代相傳和發揚光大而不懈努力”。2013年,中國駐朝鮮大使館11日在平壤舉行宴會,紀念《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52周年。
現在中國對中朝關系的定位出現一定的模糊性,虛虛實實,虛實相間,讓人難以捉摸。我個人覺得,這主要是應對美國壓力的一種策略。美國對中國施壓,把朝鮮核問題說成是中國責任的時候,中國就淡化中朝軍事同盟關系,甚至在非正式嘗試通過一定身份的官方人員說已經不存在,這是告訴美國我不為朝鮮核問題承擔責任,你惹出來的事情不要賴我,這是你們美朝之間的矛盾,我可以摻和,但我是幫忙的性質,我不站隊。但是在另一些場合,又宣誓遵循條約。這是警告美國不要有動武的想法,這又實際承擔著對朝鮮的安全義務。
不過,中朝之間現在也確實存在著缺乏互信的問題。這方面,中國的媒體功不可沒。朝中社發表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中國一些媒體對朝鮮的態度而發出的反擊。早就分析過,中國的媒體跟著美韓調子走,客觀上起到分化中朝的作用。離間中朝,離間中俄,是美國近期輿論戰的主線,有中國媒體的配合,輿論戰就起碼成功了一半。
中國的自由派媒體就不用提了,和美國立場保持一致是他們一直堅持的“政治正確”,中國的一些民族主義立場的媒體,在朝鮮問題上,也沒有真正的跟中國政府的這種建議雙暫停和雙軌并行的居中調停,反對生戰生亂的立場保持一致。《環球時報》在這方面表現就很突出。
朝中社這篇針對中國的批評文章,提到的中國媒體就是有《環球時報》,其中提到的“18日,他們還通過媒體主張,平壤的核導計劃使過去的對手美國變成了他們的合作者”,內容就來自《環球時報》18號登載的文章《中美朝鮮半島合作界限在哪?重點是什么?》。這家媒體更早的一篇文章《美國切不可選錯突破朝核困局的方向》,稱“中國非常希望朝核問題早日破解,但無論發生什么,中國都有一條底線,會不惜代價去守護,那就是東北的安全與穩定。與此相關,朝鮮的核活動決不可對中國東北造成任何污染。此外,朝鮮不能走向大量輸出難民的那種動蕩,鴨綠江對岸也不能出現一個與中國敵對的政權,美國軍隊更不可推至鴨綠江邊”,這段詭譎的內容,被很多人認為“這是暗示美帝可以打擊朝鮮核設施和越過三八線作戰了”,一些海內外媒體也據此理解為中國政府允許美國對朝鮮動武的證據之一,理由是《環球時報》是《人民日報》的子刊,被認為是中國政府的喉舌。后來,中國外交部出來辟謠,繼續堅持雙暫停和雙軌并行的解決方案,重申不許生戰生亂的底線,各種猜測才漸平息。
《環球時報》的這些表態,跟該報總編胡錫進對朝鮮的立場傾向和認識應該有莫大關系。胡錫進,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媒體符號人物。他身上看不到社會主義者的影子,可取之處是他領導下的《環球時報》在愛國主義被妖魔化的時候,堅持了民族主義立場。但胡錫進本人則是一半的民族主義加一半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皮,自由主義的骨,時不時在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來回跳躍,帶著自由主義的鐐銬跳著民族主義的舞蹈,讓人感覺怪怪的,時不時發出一些怪聲。他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4年,他在微博借用一個無名無姓的越戰老兵之口,說當年越戰時候參加敢死隊,被兩倍人數的士兵看著怕人跑了,被《解放軍報》官微和很多參加過越戰的戰士斥為胡說八道,子虛烏有,后進行道歉。但這個微博造成的影響,卻并沒有消除。因為他有黨報子刊總編的身份,他發出這樣的抹黑軍隊的段子,殺傷力遠遠超過公知。胡錫進因為來回搖擺,所以左右都不待見,在自媒體上,說胡錫進是一個形象偏于負面的人物,也并非不是事實。。
《環球時報》作為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媒體,為了保持市場份額,有一些雷人之語,也不算為過。但是在涉及到中國重大立場的問題上,《環球時報》就不宜以自己的臆測來釋放錯誤的信號。畢竟還有《人民日報》的子刊這樣一個身份,表態不慎,很容易給中國政府的半島政策帶來強大的干擾。
在朝鮮問題上,我一再說一部分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者已經合流,并不是無中生有,無的放矢。何況胡錫進這種本身就是實現了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同體存在的人。
回到中朝關系的問題。中朝之間的軍事同盟關系,雖然已經看起來接近名存實亡。但并不等于已經完全不存在。1961年7月11日,當時的中國總理周恩來和北朝鮮的金日成首相分別代表各自的國家簽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建立了中朝兩國之間的軍事同盟義務,按該條約第二款的規定:締約雙方將采用各種措施預防任何國家對締約方的進攻,而當締約方中任何一方遭受其它國家進攻而進入戰爭狀態時,另一方將使用其所擁有的各種手段對另一方提供軍事援助”還在發揮著效力,事實上,中國現在還在實際履行著“采取各種措施預防任何國家對締約方的進攻”的安全保障義務,警告美國不準在朝鮮半島生戰生亂,就是這一義務的具體表現。如果沒有中國提供這一義務,朝鮮的安全早就成為現實問題而不只是安全風險了。那么,可以想象,在朝鮮如果受到軍事進攻的時候,該條約第二條也是中國可以出兵干涉的法律依據。在朝鮮半島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中國當然不會放棄這一法律依據,以為這條法律依據承載著中國的一項重大權利:戰時可出兵。
雖然在平時,中朝之間的國家關系表現的較為冷淡,連最高領導人互訪都沒有實現。但這并不等于,在朝鮮面臨外部軍事攻擊的時候,中國會完全無視這個軍事同盟條約。
這就是中朝關系的復雜性。在平時非戰爭狀態,在朝鮮沒有面對外部力量的軍事威脅和軍事打擊的時候,中朝關系表現的有些地方還不如一般的鄰國關系。但是在戰爭狀態,朝鮮面臨外部軍事力量的進攻的時候,中朝關系,又會超越一般的鄰國關系。雖然不能確定,中國是否會第二次抗美援朝,但是中國軍事力量肯定會介入,保證中國不失去朝鮮這個戰略緩沖地帶。
中朝這個條約規定的軍事同盟關系,并不是一個全面的同盟,既不是政治同盟,也不是經濟同盟。所以,從經濟和政治的角度,冷戰之后,朝鮮在中國的外交和經貿版圖上,并沒有高于一般國家的地位,中朝的經貿聯系,還遠遠弱于中韓。如果從經貿方面去判斷中朝關系,會覺得中朝關系還不如中韓關系密切。這也是一些人幻想中韓交好代替中朝友好的一個原因。
自從中國改開之后,因為中國的發展模式出現了重大變化,中國對外已經基本放棄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義務,中國對朝鮮的經濟援助實際上已經很少,中朝之間的經貿往來,也主要是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這點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系并沒有本質的不同。區別可能僅僅在于,其他國家在經貿方面跟隨美國封鎖朝鮮,而中國還給朝鮮提供了一扇經貿的大門。但這個大門,因為中國加入到制裁朝鮮的行列,也在緩緩的關閉。
中朝之間的軍事同盟條約,是提供的一種安全綁定。這種關系的基礎,是中朝之間特殊的地緣政治關系,又是由兩個國家的地緣政治地位決定的,并非由個人的好惡決定。從自身的安全考慮,中國絕對不會放棄朝鮮這一東北戰略門戶。中美俄在朝鮮半島上的博弈,是因為朝鮮半島特殊的戰略價值。我特別同意王鼎杰對朝鮮半島地緣價值的總結:“朝鮮半島是頂在中國腦門上的槍管,是抵在日本胸口上的尖刀,是阻礙俄羅斯南下的絆腳石,是中國經略亞洲地中海的基石,是日本大陸政策的跳板,是俄羅斯獲得太平洋不凍港的踏腳石。同時,又是區外大國制衡中日俄的抓手,本地大國抗衡區外大國的前沿”,朝鮮半島的南半部分,已經在美國的控制之下,北半部分,不能有失,否則,就會從中國經略亞洲地中海的基石,變成釘在中國腦門上的槍管了。
這個條約,實際是規定了中國給朝鮮提供軍事保護的義務,因為中朝之間唇亡齒寒的關系,被歷史一再證明。保護朝鮮的安全,也就保護了自己的安全。正因為朝鮮是中國的東北門戶,所以,中國同意用條約的方式把自己對朝鮮的保護義務法律化。中國愿意提供這樣的義務,根本原因并不是什么契約精神之類的鬼話,而是給朝鮮提供保護義務符合中國的核心利益。因為朝鮮的戰略意義對中國來說太過重要,中國可以允許中朝關系磕磕碰碰,但絕對不允許失去朝鮮,更不會允許朝鮮落入對手的實力范圍。
所以,中朝之間的關系云山霧罩,平時的關系表現的若即若離,但是中國又實際上承擔著對朝鮮的安全保護義務。
但是朝鮮擁核,又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擔心朝鮮此舉會引起中國周邊國家的核競賽,這對中國的安全威脅將是不可估量的。中國希望朝鮮能夠放棄核武器,但中國又深知,朝鮮擁核的原因,是因為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存在和對朝鮮的安全威脅的持續存在。中國軍隊退出了朝鮮,而美國軍隊卻沒有退出韓國,導致朝鮮半島的軍事力量失去平衡,朝鮮的先軍政策出于應對這種不平衡,保證自己的安全。又因為中國核武器的政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也就沒法對朝鮮提供核保護傘,而美國一直實行先發制人的核威懾政策。所以,中國在半島核問題上的基本主張是半島無核化,基本思路是雙軌并行策略,美國不再威脅朝鮮,締結和平條約,朝鮮也放棄核武器。中國政府的這一雙軌思路,也符合朝鮮提出的放棄核武器的條件。中國政府提出的雙暫停策略,也跟朝鮮多次重申的暫停核武器條件是一致的。雖然中朝之間,在朝鮮擁核問題上,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但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又是一致的。中國和美國的合作,是在經濟制裁方面,這種合作是有限度的,并不是全面的合作。中美之間在朝鮮問題上的立場是有合作又有斗爭,不能僅用合作關系加以概括。
有人說中朝之間現在是一種假同盟關系,雙方都只考慮自己利益而不顧及對方利益,在地緣政治的博弈過程中,很多時候是這樣的。但這不等于中朝之間在地緣安全利益方面就是完全對立的。一旦發生戰爭等情形,中朝的這種平時表現的假同盟關系,又有著變成戰時狀態下真同盟關系的可能性。美國至今不敢對朝鮮動武,最大的忌憚就是戰端一開,中國的態度和選擇,中國政府反對動武的態度,也實際履行著中朝同盟的最重要的義務。至少從美國目前的表現來看,美國并沒完全認定中朝軍事同盟關系在戰時狀態也是一張紙。
中國現在淡化中朝軍事同盟關系,一是要跟中國的不結盟政策不發生表面的沖突,二是要通過疏遠與朝鮮的關系,不為朝鮮的擁核背鍋。美國一直指責,朝鮮擁核是因為中國的縱容,但中國現在要表達的是,中國對朝鮮之間是正常的國家關系,而且特別強調中朝兩國有不同的發展模式,言外之意,已經不是同志加兄弟的關系,中國對朝鮮的內政沒有實質的影響力,朝鮮擁核怪不得中國,更不是中國支持和縱容。中國政府現在刻意的和朝鮮保持著距離,也是為了讓朝鮮核問題定位成朝美矛盾,中國還是想作為一個利益攸關的調停者,出現在朝鮮半島核問題的博弈中。
其實中國心里也清楚,朝鮮半島核問題的真正癥結是美國。美國只要不肯退出朝鮮半島,只要繼續保持著對朝鮮的軍事威脅,朝鮮核問題就沒有解決的可能性。中國目前的雙暫停和雙軌并行方案,并沒有得到美國的響應,顯示美國對解決朝鮮核問題的誠意為零。一個保持緊張狀態的半島局勢,才符合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利益。中國現在要做的是以拖待變,再拖三五年,中國整體實力已經足以把美國擠壓出西太平洋,那個時候才是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條件成熟之時。目前中國在朝鮮問題上打太極,是想用時間來換空間。中國最想做的是,朝鮮半島和中國周邊不生變生亂,盡最大可能延長中國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在壯大經濟實力的同時,盡快彌補軍事等方面的短板。中國決策層的基本判斷可能是再過三五年,中國就可能抹平跟美國的綜合實力差距,把難題拖到有實力之后解決。胡鞍鋼《2020年,綜合實力可超美了》,雖然是他一家之言,但也可能印證了高層以時間換空間的戰略考慮,并不是沒有支持性條件。
俄羅斯最近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一些表態和動作,也表現了中俄關系的復雜性。中俄之間的關系,普京雖然多次表達過中俄結盟的愿望,甚至還說過:“中俄一旦聯合,全世界就可以安然入睡”,但中國并沒有積極響應。因為現在跟中俄結盟,有很多問題很難處理,并不符合中國利益的最大化。一是,中俄結盟,以誰為主的問題現在沒法解決。二是,中俄結盟會把世界拖入再次冷戰,這并不是中國目前想要的結果。中國希望和俄羅斯在事關兩國重大利益的問題上協調立場,互相配合,但又不影響在其他問題上的獨立性。這種關系被官方界定為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實際上就是當年的吳蜀共同抗曹的松散型的聯合關系。這樣就會出現為,兩個國家有時候立場完全一致,有時候又會出現一些不一致的情況。比如,在安理會有關敘利亞化學武器的調查問題上,俄羅斯投反對票,中國投棄權票。在譴責朝鮮發射導彈的決議上,中國投贊成票,俄羅斯對部分內容表示反對,要求加入對話內容。
俄羅斯的戰略中心在歐洲,現在又擴展到中東,中國的戰略中心目前在東亞,戰略重心正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向中亞和中東擴展。美俄斗爭的重心在東歐和中東,中美斗法的重心在西太平洋。誰都希望自己的戰略中心承擔的壓力更小一點,所以就會出現一些小動作。只要這些小動作不過分,就不會實質傷害到中俄聯手的關系。中俄聯手的前提是雙方戰略上的互相需要大于利益沖突。國家之間的關系是動態的,并不會保持一條水平線,動態中保持穩定,穩定中出現變化,這才是常態,不用因為一些小事就一驚一乍。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黃星清:美國戰略力量正加緊向朝鮮半島集結,但別忘記半島周邊還有一個中國
2017-10-16岳青山:朝鮮半島早就“有核化”過好久!——評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
2017-10-10郭松民:中朝關系是東北亞和平的基石——就朝鮮半島局勢再答友人
2017-05-07朱德泉:中國政府維護東北亞和平與穩定、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堅定不移
2017-04-3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