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做了二十年以上的民營企業,他們現在的心理狀態除了有豐富的聯想情感以外,更重要的是一顆破碎的心。這二十多年來,這些民營企業大部分是家破人未亡、妻離子不散、苦大沒有仇。
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折騰,他們現在的心理狀態就是:不能相信什么,也不能信任什么;不能不相信未來、也不能不相信歷史,基本上屬于非常矛盾的混合體。對于所有的過往留下的記憶,其實美好的也不是很多;對于未來,他們仍然有憧憬,但是已經打了折扣。
他們最羨慕的就是教父柳傳志的故事。那是一個完美的故事:從體制內出來做生意,赤手空拳創業,四十多歲開始創業到企業做到全球最領先,然后最后控股公司上市;家庭和睦、子女也很有出息,在商業的江湖上開始攪動起另外一片天空;人生很完美、朋友非常多,沒有敵人。我發自內心地說,我認識他二十多年,他的結局算是非常完美的。
那個年代的民營企業都在想著怎么有個好的結局。就像習總前兩天說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一件事開始很容易,有好的結局不容易。你看在商業上,辜振甫一生追求一件事,就是下臺的時候轉身要優雅,可惜最后也沒能如愿。所以對老民營企業家來說,最后的考驗是收場,而不是開場。大家看媒體上的相關新聞,要么就是賣了,要么就是轉型,要么就是退休,要么就是收購,總之都是和退場有關系。
那么退場以后做什么?每個人就開始規劃如何為自己活,因為在做企業的時候,他們都是在為股東、為社會、為員工,常常很被動。我不知道大家有沒看過一個廣告,說“老板不哭”。李總理也很同情老板,他說,當你們在領工資的時候,你們的老板可能正含著淚在貸款協議上簽字,借錢發工資。
所以王石總說要“換個活法”。“換個活法”的意思是怎么讓你的人生更豐滿,開拓你人生新的事業天地。王石他們的想法是70歲以后去阿拉善的沙漠上駐地。這就是換一種活法,與錢無關,只關乎自己的夢想和情懷、自己的身體健康。
今天我們要緬懷那些三十年來為民營事業的發展犧牲的朋友。民營企業有很多“兩院院士”,一進法院、二進醫院。我們時常想起他們為什么會犧牲,除了他們自己不注意身體,更多的是因為其他的社會原因、制度原因、體制原因。
可是為什么會這樣呢?他們本來也該坐在車里,但是卻只能在“彼岸”休息。我們對這些民營企業除了緬懷,還要反思一下他們的死因。因此我們總結出他們的死因,大體上屬于三種:
死法一:政商關系
由此造成的死亡率是第一位的,特別是那些規模大、影響力比較大的企業。當年關于馬云創辦的湖畔大學到底上什么課,他本人提了一個建議,大家都很贊成,就是研究民營企業的死亡。把死亡研究清楚了,剩下的都是光輝的前程。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就是政商關系。做企業的首先把政商關系這種死亡陷阱避開了,就至少能多活五年。
政商關系導致的死亡率為什么這么高呢?因為我們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時代,市場經濟正在由一個野蠻生長的狀態進入到一個法制秩序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能夠做到善終的、毫發無損的人太少了。
比如說任志強,曾經因為投機倒把罪被關了一年,因為當時只要你賣的東西不是自己生產的,從甲地賣到乙地還加價的,就都是投機倒把。今天大家無法理解,因為這些現象太多了,可當時這會被定罪,這就叫“制度性摩擦”。后來法律變了,他就出來了。
當時民營企業的制度上有很多“口袋罪”,像抽逃資本、非法經營、集資等等,所以三十年來民營企業的死亡最多的就是這種制度沖突造成的。
我們分析政商關系,它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
1、企業經營與外部體制環境的關系
這一點上面分析過了。
2、你的民營資本與國有資本的關系
這個關系比較不樂觀,因為國有資本有幾個屬性,一個是超經濟特權,不能流失,在國有資本上,有意識形態的神圣性和政權的強制性保護,所以它有不同于普通資本的特殊屬性,在財務審計上、人事管理上、利益分配上,統統都有一套和民營資本完全不同的游戲規則。
另外,國有資本沒有人格化。我們常說苦大沒有仇,就是因為常常不知道該找誰。如果資本的地位不平等,那么混合經濟對民營企業來說就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如果這種混合經濟想成功,那么國有資本的屬性就應該和民營資本一致,應該淡化它的意識形態特征,淡化它的超經濟特權,使它回歸于普通資本,這樣才有可能把它混合好。
3、企業家和政治家的關系
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可以叫政治家,大大小小的老板也都被叫做企業家,政商關系就演化成領導和老板的關系。那么這種關系應該怎么處呢?《論語》里面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就是在說,關系太近或太遠都不行。
如果上面這三方面的關系處理不好,在治理結構上就會體現出一個特點,那就是資本的權力過于集中,一個人完全說了算,這樣的公司出問題的概率高。如果是透明的上市公司,死亡的概率反而不會太高。治理結構非常重要,在治理結構上適當地改善、增加透明度,再加上你自己的自律,同時處理好和外部的法律關系,這樣的企業就可以避免這一類的死亡。
死法二:集資
民營企業在過去的三十年中,資源尤其是資本的資源非常短缺。因為國有經濟占了大部分的信貸資源,所以民間資本沒有來路,于是就出現了集資。
民間資本獲得資源有以下三種形式:
1、靠權力杠桿來配置資源
這種人不集資,他們的行為方式是詭異、低調和貪婪。這一類民營企業家配置資源的效益特別高,能量也相當大。
2、用市場的方法配置資源
比如我們的上市公司,這一類民營企業家比較中調,甚至是高調,他們愿意和媒體溝通,也不用集資。
3、靠地緣、親緣和血緣關系集資
真正在集資上死掉的大部分是草根民營企業家。他們不懂發行股票,只能靠地緣、親緣和血緣關系集資。這種集資方法非常粗糙和簡單,也忽視了基本的法律約定。如果你沒有配置資源的特權,又沒有市場配置資源的經驗、知識和能力,就只好走民間的集資路線,那么當法律過于嚴苛的時候,就容易出狀況,被冤死或者誤傷,于是走向彼岸。
死法三:商業競爭
前兩種死亡是有中國特色的死亡,而這種死亡是正常的死亡。小微企業的這種死亡率特別高,存活五年以上的企業不到7%,十年以上的企業不到2%,存活率可以說非常低。
我們希望后面的企業家能避免前兩種死法,但對于第三種死亡我們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在每個制度下它都可能死。我們研究先烈們的死亡規律,發現越大的企業越死于政商關系,中等企業多死于集資,而微小企業則往往死于商業競爭。當我們從他們的安息地前走過的時候,一定要好好想一想,怎么能夠避免死亡。
這個車隊如果繼續往前走,我們會發現車上幸存的大體上是三類民營企業家:
第一類是純草根的民營企業家,他們很能干,是非常有力量的賺錢機器;
第二類是紅頂商人,又做民營企業,又在政協人大有頭銜;
第三類是徹底市場化的民營企業家,比如現在的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他們就做產品和服務。
如何看清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但凡談到企業難免要議論其優劣得失,包括經營業績,道德操守,甚至企業家個人氣質特征,那么一個好公司的定義是什么呢?
好公司應當自己一句話說清楚,別人一眼看得懂;
一定要看得見終端產品的連續銷售;
要看公司老板或經理下班以后干什么,和什么人混在一起。
先談談第一點,好公司應當自己一句話說清楚,別人一眼看得懂。比如,自己公司做什么,是做食品,還是制衣,自己一句話就講完了,不僅老板自己一句話講得清楚,而且無論問哪一級員工,大家都眾口一詞,八九不離十。另外,自己一句話講完了還不夠,還得看別人,特別是外行、普通人他們對你做什么的說法與你自己的說法是否吻合。
例如,牟其中不光自己一百句話也沒講清楚南德是干什么的,而且一百個人聽其言、觀其行之后仍摸不著頭腦。近來頻頻失陷的企業當中亦有不少這樣的故事:德隆的整合產業,三九的低成本擴張,各種系的資本運作,等等。其掌門人大多自己一句話說不清楚,少說也得上百句才能把自己的故事說圓,同時,從媒體到投資者對企業亦如瞎子摸象。
相反,再看那些穩健成熟如萬科、聯想、TCL、匯源等公司,其掌門人任何時候都只需一句,最多寥寥數語,就能說清了自己,我們外行也無需多花功夫,只需一眼就看得明白他們在做什么。其實國外也一樣,可口可樂、吉列、麥當勞都是簡單到我們一眼看得懂的企業。而安然這類怪獸,當人們開始看不懂它的時候,它便忽喇喇如大廈傾了。世間萬物,偉大只是一種簡單,只有真實才不怕簡單,復雜的東西特別容易好看,但好看的后面往往是荒唐和陷阱。
第二點,一定要看得見終端產品的連續銷售。商業的核心是交易,而交易的本能沖動無非是賤買貴賣,賺得利益。無論多大的買賣,無論多偉大的商業故事,說過來倒過去,如果只見其忙忙叨叨,不見有東西(最終產品)在賣,只聽說賣什么東西,但市場上(如購物中心、超市等)并不怎么能看到,或者雖有東西賣,但時斷時續,量又很少。那么,這家公司顯然只是在中間過程倒騰資金或資本(號稱資本運作之類),其形跡便十分可疑。
沒有東西賣就說明它沒有穩定的經營性現金流。現金是公司的血液,而經營性現金流是唯一屬于自己的健康的血液。其他如資本性現金流和融資性現金流。固然可以輸入企業維持其生命,但畢竟不是經營性現金流,不具有健康的造血機制,早晚會繃斷的。時下資本運作最輝煌的企業,往往沒有足夠的經營性現金流,而是用融資性現金流偽造(如通過關聯交易編造交易記錄)經營性現金流,再用偽裝的業績去蒙騙投資人的錢,制造投資性現金流。
歐亞農業的楊斌便是吸食這類財務鴉片死掉的。所以,不管多堂皇的企業,只要在市場上看不到他有產品在銷售,就不應相信它的神奇故事,哪怕這故事再合乎邏輯也不要信它。比如坊間傳聞不少的某首富,據說近來甚是了得,可他所說的可以讓兩億人民聰明起來的神奇產品,市場上根本不見蹤影,所以,我寧愿相信他只是虛構故事想在股市套錢而已。
第三點,要看公司老板或經理下班以后干什么,和什么人混在一起。如果天天跟政府官員在一起扯,那一定是為了尋租或者遇到了什么麻煩。如果還在酒樓桑拿里泡銀行,那一定是公司空手道還得銀行援手。如果左右不離是公檢法、軍警憲特、江湖弟兄,那一定還有也許是鋌而走險的事需要擺平。
相反,一間公司,如果老板或經理并不成天往政府跑,而是往國內外同行那里跑,往市場(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上跑,那一定會變成行業先進。如果銀行彬彬有禮、公事公辦,或者由手下普通員工公司就能搞掂,那一定是財務健康、運行良好。如果身邊出現的多是各路先進、親朋好友,哪怕是所謂“小鳳仙”,都說明公司中規中矩,并沒有牽涉到復雜的泥潭中去。這基本上應的是一句老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萬科聲言決不行賄、陽光利潤,所以鮮見王石混跡于官大人之間,亦不與公檢法司的人推杯換盞,反倒是落拓灑脫,寄情未來,玩山弄水。
生一場病,曉得以中醫的眼神對企業望聞問切,掐準了上面三脈,大抵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你要讓我把你看得清楚”——情場如此,商場亦復如此。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馮侖:企業三大死法,大企業死于政商關系,中等企業死于集資,小企業死于商業競爭!
2017-05-14?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