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馬軍曾兩次留學印度軍事院校。8月10日第一軍情刊發馬軍的文章《一位大校軍官的兩度留學經歷:告訴你真實的印度軍隊!》,受到網友歡迎。今天,我們再度刊發馬軍對印度軍力的分析,希望能夠得到你的關注。
第一軍情作者:馬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英國倫敦戰略研究所出版的年度《軍事力量平衡》,對各國軍隊實力及發展狀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統計數據和分析結果雖然并不十分準確,但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狀況。分析2012~2016年《軍事力量平衡》統計數據,可對近5 年印度軍隊軍力有一個簡要了解。
一、 印度軍隊規模結構分析
2012~2016年印軍規模如表一所示。
表一:印軍規模
分析一:印軍規模在2015年進行了擴充,增加約2.1萬人,員額都給了陸軍。陸軍打擊軍由3個增加到4個,(快速反應)機械化師由4個增加到6個,輕型步兵師由17個減為16個。陸軍編有12個山地師,2個獨立山地旅,主要部署在中印邊境、印巴邊境高原地區。據報道,陸軍計劃增加山地師數量。
分析二:印軍規模世界排名第三,僅次于中國和美國,但陸軍占比排名第一。印陸軍占比達到85.5%,海軍只占約4.3%,空軍占約9.4%,其軍隊規模結構仍是“大陸軍”體制,這與世界主要國家軍隊規模結構調整趨勢不相匹配。美陸軍占比約37.6%,俄羅斯陸軍占比約30%,中國陸軍已將18個集團軍壓縮至13個。
二、印度陸軍主戰坦克實力分析
2012~2016年印陸軍坦克實力如表二所示。
表二:印陸軍坦克實力
分析三:從俄羅斯引進和半國產化(按技術轉讓許可生產)的T-90S是陸軍唯一依賴,國內仿制T-90S的Arjun坦克數量近五年沒有變化。據報道,Arjun坦克服役以來,故障不斷,可靠性極低,無法正常使用,印陸軍已停止采購。
分析四:老舊的T-55坦克自2014年起全部退役。T-72M1服役時間長,性能已落后,但仍是印陸軍坦克主力,占比高達約三分之二。按年產100輛T-90S計,T-72M1要完全被替代,至少需要約20年時間。印度陸軍不裝備武裝直升機,僅引進俄羅斯的20架米-25、米-35武裝直升機歸屬空軍。
三、印度海軍實力分析
2012~2016年印海軍實力如表三所示。
表三:印海軍實力
分析六:印度是較早擁有航母的國家,現役兩艘分別是英國、俄羅斯退役并經改裝賣給印海軍使用的。印國產航母于2016年進行了下水舾裝儀式,曾經舉國歡動。印國產航母制造歷經坎坷,大量技術依賴國外。周期不斷延長,投入不斷增多屢被印媒體詬病。“維蘭特”號搭載“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已接近退役;“維克蘭瑪蒂亞”號搭載米格-29,性能較為先進。
分析七:印度唯一一艘核動力潛艇是租借俄羅斯的“阿庫拉級”核潛艇,主要用于印海軍訓練和國產核潛艇研制參考,并不具備實戰能力。常規動力潛艇中,4艘引進德國T-209型,服役時間很久,性能已落后,9艘引進俄羅斯“基洛”級,數量有限。水面艦艇中,“加爾各答”級驅逐艦和“塔爾瓦”級護衛艦性能較為先進,“加爾各答”是印度自行研制生產的具有“隱身”能力的新型驅逐艦,排水量約7000噸,目前擁有2艘;“塔爾瓦”從俄羅斯引進,排水量約3800噸,目前Ⅰ型、Ⅱ型各3艘。印海軍于上世紀90年代引進了一艘美國退役的“奧斯汀”級船塢登陸艦,僅一艘,反映印兩棲作戰能力十分有限。
四、印空軍實力分析
2012~2016年印空軍實力如表四所示。
表四:印空軍實力
分析八:印空軍戰斗機幾乎全部引進國外和半國產化(按技術轉讓許可生產的蘇-30MKI)。自主研發的“光輝”輕型戰斗機截止2016年只交付一架。“光輝”戰斗機研制歷經30年,成了交付即落后的武器典型。印空軍自2013年通過招標方式選中法國“陣風”戰斗機,但合同迄今沒有簽訂,與俄羅斯共同研制的T-50還在試驗階段。印空軍面臨淘汰米格-21和米格-27(占戰斗機總數約44%)將無機可飛的尷尬。表中顯示,五年來只有蘇-30MKI數量增加,就像印陸軍只能依賴T-90S一樣,空軍未來一段時期只能依賴蘇-30MKI(占比約28%)。
五、印度各型導彈分析
2012~2016年印主要導彈型號如表五所示。
表五:印主要導彈型號
分析九:地地彈道導彈是印軍“底牌”“王牌”,目前僅限短程和中程導彈,遠程導彈“烈火”3/4/5尚處于研制測試階段。除地地彈道導彈外,“阿卡什”中近程地空導彈是印度自行研制的武器系統,與H-9、C-300、“愛國者”不在一個檔次,反映印軍防空能力低弱。
分析十:印軍的其他導彈,除“布拉莫斯”是俄印聯合研制的產品,其他均引進以色列、俄羅斯、法國,尤其在空空、空地、空艦導彈上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
歸納:總的來說,一是印軍老舊裝備占比仍較大,裝備更新換代速度較慢;二是較先進的新型裝備型號單一,數量有限;三是國產武器裝備能力太弱,必須依靠引進;四是“拿得出手”的“拳頭”裝備型號、數量有限。數據反映了印軍裝備實力現狀和發展趨勢,但是,數據也只是衡量一支軍隊作戰能力的靜態指標,決定作戰能力的還包括作戰指揮體制、軍事訓練水平、新型作戰力量和戰斗精神等因素。印度軍力能不能支撐它的狂妄之心,估計也只有印度人自己最清楚了。
作者馬軍在印度軍事院校留學期間。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