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資深金融人士吳小平先生發表一篇題為《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學術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駭人聽聞的大帽子鋪天蓋地而來。有:光明網《“私營經濟離場論”:蠱惑人心的奇葩論調》,經濟日報《“私營經濟應離場”:改革開放40年 更要堅定市場導向》,長安劍稱:《“私營經濟離場”?誰開歷史倒車誰就是與人民和國家為敵》,更有新京報在人肉吳小平,發出《起底建議“私營經濟退出”的吳小平》信號。
吳小平的文章合理合法,是從國家長期發展和安全大局思考的,完全符合憲法精神,請看憲法: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吳小平說:“在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一種全新形態、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將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
吳小平肯定了私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協助公有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作用,并沒有說要取締私有經濟,只是說,“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一種全新形態、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將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這段話只不過是強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意思就是今后的發展應該壯大公有制。這怎么就成了開歷史倒車,與國家和人民為敵了?難道把公有制經濟全部變為私有經濟才是順應歷史潮流?才是不與國家和人民為敵?
什么是歷史潮流呢?私有制就是歷史潮流?私有制就代表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只有私有制才充滿活力?中國有史以來,僅只有新中國建立后實行了二十多年的全面公有制,在此之前,都是私有制,都是市場經濟,那之前的私有制怎么就沒有活力?為什么直到1949年,中國人使用的都是洋油、洋鐵、洋釘、洋火?中國怎么挨外國列強的百年凌辱?共產黨的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黨的初心就是消滅剝削,如果說“私有經濟離場”是開歷史倒車,那怎么理解黨章中“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怎么理解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不否認私有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可這是借公有經濟發展之勢發展的,如果沒有公有制的基礎,私有經濟就會寸步難行。
是公有制修建了發達的鐵路、公路網,才使得私有企業的商品得以流通,是公有制的電網為私有制企業提供了動力,是公有制建設了覆蓋城鄉的通信網絡,才使私有企業有用武之地。也是公有制企業保證了政權的穩定,保衛了國家安全,保證了人民安居樂業,私有企業才能平穩經營。
新中國是在廢墟上建立的,建國之初,中國的工業幾乎是一張白紙,沒有公有制,依靠私有制無法建設覆蓋全國交通、電力、通信網絡。
雖然,現在的私有企業已經提供了大量就業,也有如華為那樣靠自己努力成長的民企,可有些企業并不是在私有制上成長起來的,很多是通過改制,瓜分國有資產,把公有制變為私有制的,例如長生疫苗。這些國有企業如果不改制,照樣還是企業,照樣安排就業。
不知道長安劍哪來的邏輯,“讓私營經濟“離場”就是要讓一半的學校關門、醫院倒閉!“ ”讓私營經濟“離場”就是要讓國家倒退到1978年之前物質產品極度匱乏的時代!”私有制來混公有制沒有失業、倒閉、倒退,公有制去混私有制就失業、倒閉、倒退了?建國初期進行工商業改造怎么沒造成失業、倒閉、倒退?怎么建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1978年以前的物質貧乏是公有制造成的嗎?那是舊中國的私有制給我們留下薄弱的基礎,要改變那落后的面貌,難道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能完成?
光明網評說:(見下圖)
把解決溫飽的成就歸功于什么18個手印,是典型的形而上學。解放前那里也是一家一戶的耕作,也是私有制,那里的莊家為什么長不好?產量為什么上不去?飯為什么吃不飽?怎么經過二十多年的公有制之后單干卻吃飽了?是因為新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艱苦奮斗,發揮公有制的優越性建成了大型化肥廠、農藥廠,有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才使得糧食產量成倍增長。如果沒有公有制的基礎,十幾億中國人至今還無法解決溫飽問題,那個某崗村的人還要討飯!
光明網評曲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市場經濟理解為私有經濟,把市場經濟理解為價格信號。(見下圖)
? 該評論員以市場配置資源來干擾政府對市場的引導和監管,用無序的市場來弱化政府,最終危害政權的安全。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前提是社會主義。最高領導人說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呢?憲法寫得明明白白,“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即使通過價格信號實現市場導向,也不應該排斥公有制經濟吧?再說,價格信號真的能優化資源配置?這些年,價格信號顯示房地產能掙錢,結果房地產商發財了,同時帶動鋼材價格暴漲,鋼產量從5億噸暴增到10億噸,造成全世界鐵礦石價格上漲,而國內鋼材嚴重過剩,而且還帶來嚴重環境污染。且鋼產量過剩,造成價格下跌,企業陷入虧損。從而要進行“供給側”改革,要去產能,很多煉鋼的高爐被炸了。這價格信號引導的市場配置資源,造成的嚴重損失,怎么就視而不見呢?
如果價格信號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那何來美國禁售芯片,中興就無法生存?難道這高利潤的價格信號沒傳遞到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房地產泡沫已嚴重影響經濟安全,而實體企業與國外距離逐漸拉大,不正是市場惡化了資源配置嗎?
經濟日報的文章引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來給吳小平扣上“蠱惑人心的奇葩論調”的帽子,我不知道吳小平那句話是蠱惑人心的,允許國有經濟私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發展成混合所有制經濟,難道就只允許私有經濟來混合國有經濟,而不允許國有經濟混合去混合私有經濟?吳小平的“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一種全新形態、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將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這段話難道不正是對《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深刻理解嗎?
吳小平說今后私營經濟不宜盲目擴大,并不是要取締私營經濟,只是提醒不能盲目。因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關系到國家安全的,關系到政權穩定的企業必須掌握在國家手里。
在私營經濟已經占半壁江山的今天,我也不主張取締私有經濟,因為那樣會導致國家混亂和經濟倒退,現階段全面實行公有制不現實。我認為,該國營的要國營,該私營的可以私營。當然,私營在高科技上有發明創造我也支持。什么飯店、旅館、服裝、鞋帽、玩具之類的企業完全可以私營,全部國營,反而會背上行政包袱。而鐵路、軍工、電力、能源、通信、采礦等行業,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毫不動搖的由國家經營。當然,如果私人企業也能自己修鐵路,能造飛機、火箭,為國家所用,用質量與國企競爭,我也不反對,但反對私人和外國人分享國有企業的成果,好好的國有企業的利潤憑什么要分給少數人?凡事總得講道理是不是?對“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持不同意見,因為國有企業是全民的資產,是人民長期積累的財富,沒理由把股權分給企業的員工,企業員工是代理全國人民管理企業,全國人民是國企的股東,管理者無權瓜分股東資產。如果國有企業實行員工持股,那私營企業呢?是不是也應該讓員工持股?
國有企業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國有企業的壯大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這就是給人民最大的福利。
附吳小平原文:
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
吳小平
在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一種全新形態、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將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
經過多年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左右,中國的私營經濟已經喪失殆盡。但在當年底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做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他從否定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的角度,再次重申了黨對按勞分配制度的肯定態度,明確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一發展私營經濟的理論政策。時間流逝,黨的13大提出,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 97年的15大則強調,非公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門,語氣再次升級。2007年的17大把私營經濟的地位再推一把,認為公私經濟地位平等,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進入到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一,但在大量高新技術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巨大鴻溝。考慮到老齡化、經濟增長優勢和資源稟賦,此時我國追不上,將來可能一直追不上。而且,國與國的競爭態勢開始倒退向百年前的重商主義,美國等一批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有意識的對中國進行圍堵,不公平的要求中國敞開市場,不合理對中國關閉市場,不友善的實施地緣政治威脅。此時,如果不能集中國家力量,完全讓市場說話,徹底走經濟自由化的道路,中國經濟社會的改革開放,將面臨難以想象的壓力、阻力。已經取得的優勢和成果,也可能逐步喪失。
我們確實看到,在歷史上,一戰二戰前后,面對優勢對手的層層緊逼,蘇俄、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發展經濟都表明:一方面允許大規模私營經濟存在,一方面要求他們高度圍繞國家意志發展,緊密服從國家發展要求,是短時間內獲得國家競爭優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不二法門。
談起競爭,人與人、企業與企業、行業與行業、國家與國家的競爭視野是不同的。面對當今國運之爭,當前強國之戰,國家必須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必須統籌發展,必須令行禁止。僅以社保入稅為例,這一問題引發部分私營企業界的敵意和不滿,但我們必須看到:統一標準、上下一致、執行有力的社保統籌,是中國面對“未富先老”的社會發展現狀和落實“老有所養”的執政承諾的唯一選擇。也是緩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長期執行后貧富顯著拉大的必然選擇。如果大家都執行不同標準,有好處就各種公關,沒好處就四散奔逃,一旦補貼就各種集中,一旦真集中就哭爹叫媽,這樣的群體是沒有紀律的,是沒有深謀遠慮的,是不足以面對日趨嚴峻的國際競爭的。
私營企業,有其優勢,有其劣根。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