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動用政治力量,以情報合作體系為抓手,拉攏或逼迫盟友加入圍堵中國通訊科技企業的包圍圈。不但完全背離了自由貿易精神,而且手段極其卑劣。
美國所謂的“國家安全”理由,指的是網絡和通訊工具安全:
一,華為等中國通訊企業會在相關設備上設置“后門”,帶來用戶資料泄露風險。
二,華為等中國通訊企業將配合政府提供收集到的相關信息。
一,是技術問題,華為多次重申從未這樣做過,永遠也不會這樣做。
二是法律問題,根本輪不到美國指手劃腳,橫加干涉。
關鍵是一,美國掘地三尺,也拿不出任何證據來支撐它的說法,用詞都是“我們認為,我們判斷,我們相信,我們估計……”
如果美國真的具有法律意識,它應當知道,這些猜測式描述,無論在哪個國家法院都是荒唐的證詞。
就憑這些“莫須有”罪名,居然也有幾個小跟班跟著美國搖旗吶喊,裝出一副嬌羞純潔模樣,寧可舍棄自身利益,也不讓華為進來。
但是,并不是所有西方國家都會屈服于美國淫威,有的騰挪閃躲,有的騎墻觀望。作為歐盟老大-德國,在美國“圍堵華為”問題上,卻捅破了那層窗戶紙。
在美國多次施壓要求德國加入“包圍圈”時,德國聯邦資訊安全局(BSI)負責人肖恩波姆(Arne Schoenbohm)表示,“對于像禁止這樣的重大決定,你需要證據。”
今年3月BSI就告訴過德國相關企業,調查結果中并無任何可靠證據來支持美國安全機構針對華為發出的警告。
肖恩波姆代表BSI說這話的底氣來自哪里?德國技術人員在波恩對華為設備進行過長時間的嚴格檢測,結論是:沒有證據證明華為利用設備進行間諜活動。
德國《明鏡》等主流輿論平臺稱,美國鋪天蓋地宣傳一家商業公司的安全威脅,其用意非常明顯,因為華為在與美國企業在競爭中占有了極大的優勢,于是,美國拋棄了自由貿易精神。
德國人要美國要證據說話,作為盟國,不是我不配合你,問題是你在用一個謊言就要我付出代價,進而得罪一個優質合作伙伴,抱歉,臣妾做不到。
放眼歐洲那些正人君子們,哪個不是顧左右而言它?不主動充當美國門下走狗已屬不易,哪里敢向美國要證據?
當年鮑威爾晃晃那瓶洗衣粉,北約成員國誰敢說它不是證據?
今天德國為什么敢捅破那層窗戶紙?直接要美國用證據說話?
這事還是從斯諾登說起吧。
2013年6月5日,英國《衛報》扔出了第一顆輿論炸彈: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有一項代號為"棱鏡"的秘密項目,6年間,美國情報機構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絡巨頭的服務器,監控全球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
絕密資料提供者是28歲的前CIA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棱鏡"計劃對美國與盟友之間信任關系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傷害。
傷得最重的就是歐盟盟主--德國。6月30日,斯諾登爆料在美國的情報監控體系內,德國屬于第三級,與伊拉克等中東“危險”國家列為同一級別,歐洲都震驚了。
德國境內,每天有2000萬個電話通訊,1000萬個網絡數據包處于美國監聽監控之下,默克爾無法再保持沉默,但她還是強調大西洋聯盟的重要性,因為6月18日奧巴馬訪問了柏林,公開否認美國對盟國干了這種丑事。
默克爾只好選擇原諒和克制。
7月4日晚上,柏林民眾在勃蘭登堡門集會,譴責美國竊聽行為,要求德國為斯諾登提供庇護。
10月23日,默爾克手機被美國監聽一事被爆出,這讓默克爾無法再保持外交上的“顧大局”態度。
當天晚間,默克爾致電奧巴馬,在質問過程中,默克爾表示,如果監聽她個人手機行為屬實,則美德信任關系將需要重建。
奧巴馬再次否認,希望德國不要輕信傳言。
接著德國代表團帶上材料前往華盛頓,質詢此事,要美國給個說法。白宮聲明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監聽德國總理,再大講一通美德關系重要性。
面對美國回避態度,11月18日,默克爾再次敦促查清此事,奧巴馬不得不對她做出口頭承諾,稱只要默克爾當政,絕不會再受到美國監聽。
德國并沒有將安全寄托在美國總統的口頭承諾上,一方面德國立即成立了NSA調查委員會,一方面迅速制定了嚴格的德國內閣高官手機使用制度。
同時,德國政府撥款一億歐元,全面升級情報部門反監控設施。
NSA調查委員會2014年提出邀請斯諾登來柏林作證的建議,斯諾登正式致信柏林,稱自己愿意無條件來柏林配合調查,指證美國。
此事引起了美國極度恐慌,美國國務院和駐德大使多次向德國政府施壓,稱如果斯諾登作為證人來到德國,將極大損害美德關系。并要求只要斯諾登抵達德國境內,就實施抓捕。
德國一些親美政客警告委員會,不要拿美德關系冒險。最終此事不了了之,根本原因是德國不敢單獨對抗美國,只能是啞巴吃黃蓮。
在奧巴馬時代,美德已經走出了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低谷期,無論是兩國領導人私人關系,還是政府關系都處于相當良好時期。
德國忍下這種恥辱,是基于保持與美國良好關系,將有利于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
再說美國監聽默克爾和德國公民的動機?
一,美國擁有網絡信息霸權,只要愿意干,美國技術上沒有障礙。當然,美國很想這么干,很想偷窺別人隱私。
二,德國統一之后,實力極速上升,對美國也不再是唯唯諾諾的依附關系,在一些戰略問題上出現分歧。
三, 美國對德國實施的“歐洲一體化”計劃猜疑之心越來越重。
從全球盟友來說,斯諾登事件,其它國家也是受害人,但它們要求僅僅限于美國停止監聽行為,所以,美國至今也沒打算道歉。
德國不一樣,默克爾計劃將德國網絡實行“去美國化”,從根子上切斷美國的情報盟友對德國的監控渠道。
除了建立德國獨立的通訊系統外,默克爾還提議與法國合作共同打造歐盟獨立的通訊系統。
英國對華為的態度十分模糊,作為“五眼聯盟”最主要成員,上周英國國家網安中心(NCSC)與華為高管會面,希望華為進行一些安全技術改進,以便開展合作。
法國政府對華為持謹慎歡迎態度,反而是一些中國網媒多次斷章取義,強行替法國政府或運營商改變態度。
斯諾登事件證明,想監聽全世界,想通過移動網絡設備竊取全球機密的是美國情報部門,盟友實力越強,越要嚴加監視,德國心有余悸。
美國圍堵中國通訊科技企業,德國說它無憑無據,其實話還沒說透。
華為對美國真正威脅是:
華為設備的高度安全性,將讓美國耗費巨資打造的監聽計劃難以實施。
老賊最恨的是什么?得心應手的撬門別鎖工具遇上難以打開的保險柜,你讓人家怎么“發家致富”?
所以在作案工具眼看落伍的情況下,決不能讓中國通訊科技企業參于全球5G建設。
無論披上何等光鮮靚麗的外衣?找出何等冠冕堂皇的借口?賊依然是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