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1月2日報道,《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當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紀念會上大陸方面就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實現祖國統一提出5點主張,包括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以及探索“兩制”臺灣方案等。同時為了紀念發表《告臺灣同胞書》40周年,近日央視也專門播出歷史紀錄片《臺海紀事》。據環球網1月5日報道,剛宣布參選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也現身該紀錄片談“九二共識”。那么大陸的對臺政策是如何隨著時代發展的,未來臺海兩岸又該走向何方。本期《出鞘》就來談“一國兩制”統一臺灣。
回顧1949年以來的兩岸關系發展,按照外在環境干擾和兩岸實力消減,可將兩岸的斗爭形勢大致分為三大階段。首先是自1949年新中國建立至1978年底的“對抗期”,這期間的臺海“小氣候”是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的內戰延續,即一方試圖“反攻大陸”,另一方則嘗試武裝解放臺灣省、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同時由于美國第七艦隊的介入,這時期的臺海斗爭也有著在國際冷戰格局背景下的“大氣候”,特別是幾次金門炮戰與美蘇爭霸的地緣聯動更是這一特征的具體表現。應該說這時期因為美軍在臺海的壓倒性軍事力量,美國因素成為了影響兩岸統一的最主要障礙。
1979年之后兩岸關系開始邁入第二個歷史階段——“反獨期”,直至2008年馬英九取得島內政權。期間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便是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當時在內,大陸經過“十年浩劫”之后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但臺灣省卻在“十大建設”后經濟一飛沖天,此時停止兩岸軍事對抗、促進兩岸交流有利于為東南沿海的改革開放營造一個相對有利的臺海環境。在外,一方面是中美建交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在國際冷戰陣營中的地位出現重大變動,拉攏中國一致對付蘇聯成為了美國對華政策的首要目標,而這時的臺海也不再是美國“抵御共產主義擴張”的第一前線。
1979年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后,兩岸關系從過去的單打雙不打的軍事對抗,轉變為我方主張和平統一與臺灣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之“三不政策”的冷對抗。這段時期歷經蔣經國、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臺灣省當局對兩岸關系的態度從蔣經國執政時“漢賊不兩立”,發展到李登輝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最后到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雖然臺當局的“國統綱領”直到2006年才被廢除,但由于李登輝和陳水扁始終堅持所謂的“臺獨”立場,這一時期大陸方面的對臺政策主軸其實是“反獨”。
由于“臺獨”勢力的日漸猖狂,大陸的兩岸政策在“反獨期”頻現主動出擊的特征,而臺當局則相對被動消極。1981年葉劍英提出兩岸“三通”,遭蔣經國以“三不政策”回應。隨后1986年,由機長王錫爵駕駛的B-198波音貨機在即將經停香港時,突然轉向廣州,史稱“華航事件”。“華航事件”反映了臺灣省老百姓希望盡快開放探親的心愿,但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了促使兩岸必須坐下來解決問題的導火索。在“華航事件”的歷史性突破后,“三不”政策越來越難以為繼,于是在1987年蔣經國被迫開放臺灣省部分民眾赴大陸探親,其后海協會和海基會的成立更是在上世紀90年代將“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確立為了兩岸交流的基石。
許多人在分析兩岸關系時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曾堅持“反攻大陸”的國民黨是大陸可以合作的促統對象,甚至期望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以促成祖國的統一。但事實上無論是在1978年前的“對抗期”,還是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之后的“冷戰期”,國民黨都不是真正促進兩岸邁向統一的主要力量,相反某些情況下甚至是阻礙者。在臺灣省,眾所周知民進黨想要實現“臺獨”,但國民黨的目的其實也是企圖以“中華民國”的身份割據臺灣,后者還一度被稱之為“華獨”。而從本質上來講,“華獨”與“臺獨”也并無區別,“一國兩制”這面照妖鏡都會將其打出原形。
在2008年國民黨奪回島內執政權,兩岸實質邁入第三階段——“促統期”后,馬英九卻逆歷史潮流而行,拋出了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雖然原本近乎處于冷戰狀態的兩岸關系,的確因為開始實施“大三通”而進入交流高峰,但民進黨所推動的“去中國化”和“臺獨”意識滲透校園的情況卻都未被馬英九當局嚴肅處理。馬英九上任半年后,大陸提出“胡六點”,除強調恪守一個中國原則,還提出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并達成和平協議的想法,但馬英九卻以軍事互信等議題過于敏感為由,一面大啖大陸方面善意提供的大量經濟紅利,另一方面卻又轉向美國采購巨額軍備,為“以武拒統”提供物質支撐,最終不僅導致兩岸統一進程錯過有利時機,還導致2014年實質是以“抗中”為主旨的“太陽花運動”的爆發,并為“臺獨”勢力重新攫取島內政權提供了機會。
“太陽花運動”之前,大陸通過向臺讓渡大量經濟紅利的方式(比如ECFA協議),試圖推動兩岸經濟協作的融合和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立,并為兩岸邁向統一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這是臺灣省在歷經日本軍事殖民和美國經濟殖民之后,罕有再度與大陸經濟體的互動結合,對兩岸關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這對于島內的“臺獨勢力”而言,卻是生死存亡的“紅線”,因為它直接指向的就是兩岸統一。而馬英九“孕育”的“太陽花運動”卻在最有利的時機點上,推翻了大陸善意推動的服貿協議,并為“臺獨”分子提供了一個借攻擊國民黨政權,將臺灣省民眾綁上“臺獨”戰車的機遇。
2016年民進黨取得臺灣省的“全面執政權”后,既沒有回應臺民眾謀求經濟發展的現實焦慮,也沒有重視臺灣省民意追求和平安定的未來訴求,反而將追求穩定執政權和爭取持續執政作為了施政的首要目標。為此蔡英文當局一方面在各種政府機關和公營事業中安插“新潮流系”人馬,進行變相酬傭;另一方面則將斗爭矛頭指向國民黨,不僅利用公權力對其物質資產和和精神資產進行清算,還為擴張“臺獨”意識積極鋪路。但民進黨如此“倒行逆施”的結果卻是短短兩年內就在地方縣市長選舉中大敗,不但被國民黨直取15席地方縣市,還讓蔡英文在民進黨內的支持率大跌至兩成以下。眼見“連任”之路更加坎坷,蔡英文心急之下只好重拾“統獨議題”,通過捏造大陸“豬魚雷攻臺”等假新聞,掀起民間的“抗中”情緒。
民進黨執政的失敗,其實反映的是島內政黨體制已經失去了有效管治的機能,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已徹底失去了臺灣省民意的支持。雖然國民黨在“九合一”大選中獲得勝利,但這并非代表臺灣省民眾認可國民黨的執政能力,而是因為原不被國民黨看好的韓國瑜個人魅力刮起的“韓流”在全島起了作用,加上民進黨的“倒行逆施”,特別是兩岸政策讓臺灣省民眾憤怒。這一點國民黨內的諸大佬卻似乎并不接受,選舉過后黨內“四個太陽”紛紛起舞、欲奪2020年大位,朱立倫甚至還被韓國瑜諷刺是“相公”而不自知。
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省,國民黨始終是“爛泥扶不上墻”,其最大原因就是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場考慮問題,往往是精于算計、玩弄權術,黨內充滿腐朽的宮廷斗爭文化,面對“臺獨”分子操縱民意的進攻往往是坐以待斃。當大陸對臺灣省經濟釋放紅利時,國民黨大佬往往只想到使紅利盡快變進自己的腰包,而讓普通臺灣民眾無法真正分享到大陸的讓利。但當兩岸形勢有利于兩岸統一進程的推進時,國民黨卻以各種理由避而不談,不僅在島內肆意放縱“臺獨”勢力不斷做大,還對洪秀柱等黨內統派人士進行各種打壓。
長期以來國民黨由于至少在名義上仍堅持“中華民國”,因此在國民黨執政下兩岸關系還能維持“斗而不破”的狀態,這也是其在兩岸政策上的最大依仗。相比之下民進黨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了,由于民進黨堅持將“臺獨”綱領列入其黨章,民進黨執政除了會造成臺灣省民眾在國家認同上的錯亂外,還會撕裂中華民族在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上的統一性,將兩岸關系發展和祖國完全統一造成不可挽回的創傷,這也是大陸方面堅持要對民進黨進行嚴厲打擊的最根本原因。但民進黨經過2012年在兩岸政策上的“最后一里路”的敗選之后,已經變得更加“聰明”,他們為了欺騙兩岸民眾,偷偷將“中華民國臺灣”作為“臺獨”的包裝紙,結果就造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意涵在島內被扭曲。
此次大陸隆重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不僅重新強調了“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原則,還提出了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系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的倡議。一方面,這可以看做是大陸方面對“兩制”臺灣方案探討的具體試水,將兩岸統一進程推進到新階段的重要步驟;另一方面,此項倡議將也將大陸關乎兩岸協商的主張,跳脫于臺當局的已經失效的體制框架,直接傳達給了臺灣省民眾,體現了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系主導權。
掌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其實背后反映的是大陸實力的巨大躍升。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后的今天,大陸已經成功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比之下臺灣省在經過了這些年的不斷內耗之后,已從亞洲四小龍的龍頭寶座,落到連今天的“吊車尾”都輪不上的慘淡境地。四十年前大陸方面積極推動兩岸實現“三通”,不可諱言是希望借此引進臺灣省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來幫助大陸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成功;但四十年后的今天大陸也提出了“惠臺31條”措施,來吸引島內才干和企業融入大陸市場,將大陸發展機遇同臺灣同胞分享。臺海兩岸在經濟主導權上的主客易位已經昭示了祖國實現完全統一的光明未來。
當然,我們不會期望美國就此就會在兩岸問題上放手。美國在兩岸關系發展上長期堅持一套原則,那就是積極扮演臺海的“平衡手”,以促進美國的亞太利益,這在美國對臺軍售問題上體現的最為明顯。1982年中美在處理美國對臺軍售問題上達成一致,并就此發表包括美國削減對臺軍售等內容的《八一七公報》。但里根政府卻同時又私下就對臺軍售問題向蔣經國提出“六項保證”,強調美國不會設下結束對臺軍售的日期。
這項被此后歷屆美國政府所延續的口頭協議,不僅一直將美國對臺軍售維持在了較高的水準,而且不斷侵蝕著美國官方的“一中政策”。到了2016年,美國共和黨又進一步將“六項保證”提升到跟“與臺灣關系法”近似平等的地位,試圖將其文件化。要知道“與臺灣關系法”一直是美國政府平衡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重要工具,一旦再加入文件化的“六項保證”,勢必將撕裂作為中美關系“定海神針”的“一種政策”,同時也標志著美國對臺指導政策發生了深刻調整,最后勢必會破壞臺海兩岸的和平局面,并對我們的祖國統一事業造成損害。
無論我們愿不愿意承認,事實上美國已經把中國視為其未來的戰略競爭對手,而遏制中國崛起也已經成為了美國共和和民主兩黨少有的共識。一旦未來中美斗爭形勢激化,美國無疑會把臺灣省當作一張地緣牌,通過操作“一中政策”來向中國訛詐戰略利益。據環球時報去年10月16日消息,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排水量達3250噸的科學研究船“托馬斯”號就在當天停靠了臺灣省高雄港的9號碼頭,部分綠營媒體甚至興奮地表示這是“敏感時刻為美軍在臺海演習做準備”,以及“美軍支持蔡政府走向‘臺獨’的保證書”。無論美軍這類故意挑動大陸方面兩岸紅線的行為是否會升級,我們還是應該早日拋棄幻想,以積極的斗爭準備回擊任何可能的挑釁。
當然現在還是有種觀點認為解放軍在臺海問題上尚未做好作戰準備,所以暫時不能使用武力遏制“臺獨”。其實這種觀點不少的誤區在于,一方面它是在假想美國一定武力介入的情況下發生的,盡管在全球領域我軍實力仍與美軍有著較大差距,但在西太平洋這個局部戰場上,我軍卻反而具有相對優勢,并且隨著時間推進這種優勢也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在于,一旦“臺獨”分子在美軍的支持下公然分裂祖國領土,我們事實上是沒有任何退縮的空間的。按照“持久戰”的方法來看,我們為了維護祖國統一能與“臺獨”分子一直打上50年,而美國在西太的利益勢必決定其只能速戰速決。從越南戰爭的經驗來看,美國人最后只有撤軍這一條路,當然這個結果美國人自己也清楚的很。
對大陸來說,從反“獨”到促統的政策轉變,并積極倡議兩岸開展民主協商,最后實現“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大陸是懷著“不可久拖不決”的決心的,在不斷往統一的方向集聚力量的。臺灣省民眾應當清楚認識到,近幾十年臺灣省同祖國的分離是人為造成的,也是違反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兩岸無法統一的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每一個中國人,不論是生活在臺灣的還是生活在大陸上的,都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繁榮負有不容推諉的責任,這也是臺灣省民眾作為“中國人”的最顯著特征。要知道,中國人是不打中國人的。那么本期《出鞘》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