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第6-8集觀后感
94歲通信老兵的傳奇人生(五)- 摘錄
李東祥
10月19日,我們又跟隨彭老總乘飛機飛往安東,同機的還有高崗、毛岸英和部分參謀人員。高崗在去蘇聯時見過面,毛岸英在西北戰場時我們就認識。
抵達安東后,我們都穿上朝鮮人民軍的軍服,分為將軍服、校官服、尉官服和戰士服。崔倫處長穿將軍服,我穿的是校官服,報務員穿尉官服,搖機員穿戰士服。那天下著小雨,雖是10月下旬,但仍覺得寒冷,令人感覺不舒服。在安東停留時間不長,我決定還是把電臺安裝好,并和有關聯絡對象進行了溝通,一切進行得很順利。這也證明了發報機工作正常,我這才放下心來。
晚上9點左右,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三兵團所屬部隊,兵分三路,分別從輯安、長甸河口和安東三個渡口,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彭老總所帶領的人員是從鴨綠江大橋上過去的。彭老總乘一輛吉普車,機要員、參謀人員和電臺人員分別乘大卡車。崔倫同志和我們同坐一車,由一名朝鮮人民軍的戰士帶路,一過江就是朝鮮的新義洲。這座城市較大,和安東相隔鴨綠江,坐落在對面的平原上。安東夜間燈火輝煌,而新義洲卻是漆黑一團,沒有半點燈光。
因怕敵機來炸,所以都用黑布把窗戶擋個嚴嚴實實,以免被敵機發現。雖是夜晚,但汽車都不能開燈,怕被敵機發現,這就給司機帶來極大的開車難度,只能慢慢地、小心翼翼地往前開,當晚到達了小豐滿水力發電站。第二天休息,我們很快把電臺安裝好,開始呼叫軍委總臺,并馬上得到回應。接下來和有關單位聯絡,都一一溝通,我非常高興,因這是入朝后首次和有關單位聯絡,而且都順利溝通,哪有不高興之理!這次順利溝通也堅定了我完成通信聯絡任務的信心。
10月20日傍晚,我們繼續向朝鮮內地前進。同行的還有前來迎接彭總的朝鮮外相樸憲永,他乘坐的是一臺華沙小轎車。出發前楊鳳安曾囑咐過崔倫,千萬要跟上。崔倫表示會盡全力,并要他一定保證好彭總的安全。山路彎急坡陡,后來得知,樸憲永的司機輕車熟路,彭總的吉普車差點跟丟了,為了確保安全,后來彭總也上了華沙車。吉普車況且如此,我們坐的大卡車就可想而知了。
三臺車走了沒幾里路,大卡車就掉隊了。我們的車上雖有一名人民軍戰士帶路,但他因過于疲勞,總在睡覺,對路程也不熟悉。天黑洞洞的,辨不清方向,我們在前進中看到一支北撤的人民軍隊伍和老百姓迎面而過,崔倫感覺不對勁兒,立即下令停車打探情況。 我們被告知走錯路了,前邊是龜城,不遠處即是美騎1師、24師的敵人,幾乎聽到敵人汽車奔馳的聲音了。處境危急,崔倫隨即命令調轉車頭,開足馬力原路返回,重新尋找前往北鎮的道路。我們前腳剛走,敵人的摩托化部隊后腳就到了,險些當了俘虜!到達目的地北鎮時已是21日傍晚,而彭老總20日晚就到了。后來才知道彭總來這里是為了與金日成首相會面的。
戰后,崔倫同志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曾談到:“剛一出國,跟隨志愿軍的最高統帥行進,電臺由一部大卡車運載,這是很不應該的,說明我軍當時的通信裝備很不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結果一出國就掉了隊,影響彭總及時了解情況,幸虧戰役還未打響,未造成嚴重后果。別說是彭總這樣高級的指揮員,就是再低一級的指揮員長距離轉移行進,也不該由大卡車跟進。這一教訓是很深刻的。為接受這一教訓,戰役結束后不久,國內送來一部美式通信車,越野性能很好,對以后的轉移有所改善,但僅只一部車的作用是有限的。”
我們到達后,車還沒停穩崔倫就跳下了車,楊鳳安跑步迎上前去:“總算平安到達了,彭總都快急死了,趕緊去見。”據崔倫回憶,彭總喜出望外緊緊握住他的手:“你可算來了,你不來,我彭德懷就成了聾子、瞎子了。”崔倫原本要解釋,彭總截住他的話:“知道,知道,不用解釋,你趕快開機,我要馬上報告情況。” 我們用最快的速度把天線架起來,收發報機安裝在老鄉的伙房里,馬上呼叫北京軍委總臺。我親自上機把積壓的大量電報發出,同時也收進了許多電報。
敵人在平壤以北空降后,朝鮮人民軍的主力被困敵人后方,沒有辦法掌握敵情,一切情況都要靠北京提供。 彭總與金日成見了面,但金日成也沒有帶電臺,所以只能等我們的電臺到達后才能和北京溝通。電臺掉了隊,彭總怎么會不著急?事后得知,彭總曾焦慮地問道:“崔倫他們不會出事吧?”楊鳳安回答:“崔倫的戰斗經驗很豐富,他會趕來的。” 我們原以為彭老總一定會為掉隊的事情批評崔倫,沒想到彭總不但沒有批評,還專程到電臺看望和安慰我們,至此心中一塊大石頭才放下來。在這里朝鮮老鄉為我們準備了晚飯,每人一大碗飯、一盤泡菜,還有一個大銅勺,朝鮮大米油性大,很香甜。
上世紀八十年代,彭總“傳記”組的同志向崔倫了解情況,他說:“根據發電報的時間推算,這次電臺掉隊達兩天之久,彭總一定發火了,你有印象沒有?”崔倫回答:“根據我的回憶電臺掉隊沒有兩天,彭總也沒有發火,如果受到象彭總這樣高級領導的嚴肅批評,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為了進一步澄清事實,崔倫同志又找到我和楊鳳安核實情況,我和楊鳳安的回憶與崔倫講的情況是一致的,都是說彭總不但沒有發火,還非常關切的看望了電臺的同志。楊鳳安同志特別強調:“當時彭總最擔心的是怕你們走錯路走到敵人那邊去了......。”
其實連金日成首相也不知道,此時敵人北進的速度,已大大超出了朝鮮人民軍方面掌握的情況。敵人一部分已經進到北鎮東北的檜木洞了。中路敵人由熙川到了楚山,西路敵人由龜城到了大館洞、新安州,北鎮已經成為敵后了。彭總在《彭德懷自述》中回憶這一段時寫道:“我志愿軍剛過江不遠,即與該敵遭遇,我與金幸免被俘。”
在北鎮沒住多久,即向大榆洞轉移。在公路上看到許多中國汽車被美帝的飛機炸毀,其手段極為兇惡,先炸前邊汽車,使后面的汽車不能前進,再炸尾車,使前面的汽車不能后退,然后再把所有汽車全部炸掉,這種轟炸對來自中國的物資供應造成了極大困難。 我們在傍晚時分到達了大榆洞。這里有金礦,礦洞很深,洞前有一小屋,大約有十幾平方米。大榆洞兩邊為高山,中間有一條公路,供運金礦石用。在兩面山的出口處是個較大的村莊,大概有一百大幾十戶人家。我這部臺安放在一個老鄉家里,都是手拉門,進屋就是炕,很不習慣。
架好電臺后,和有關部隊及軍委總臺聯絡,數量相當大,但沒有積壓,根據電報的急緩等級都順利地收發完畢了。收發報完成后,我認為電臺在這樣大的村莊里,目標太大,隨時有被炸的可能。我就和報務主任劉文淼商量,把電臺搬到距村莊二公里的溝里邊去,但劉文淼不同意,認為坐了一天的車非常疲勞,還是不搬為好。 為了大家的安全,更是為了電臺不受損害,確保通信聯絡任務的完成,保證首長順利指揮部隊作戰,我排除眾議,決定連夜把電臺搬到安全地方去。用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就把電臺轉移到了距村兩公里的山溝里,這里有三間房,目標不大。更令人高興的是,在距三間房二百米遠的下邊有一個洞,洞深有近四米,寬有三米左右,正好放部電臺,還可以睡幾個人,我就把電臺放在小洞里工作。就在我們離開村后的早上,我們原來住的房子就遭到美機轟炸,被夷為平地。我們幸運地逃過一劫。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通信兵的故事”)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