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球較早前出現在美國上空。美國政府決定推遲國務卿布林肯原定的訪華之行。中國外交部較早前解釋,氣球是用于氣象等科研的飛艇,屬民用性質,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嚴重偏離預定航線。美國星期二(7日)在大西洋撈起空軍擊落的中國高海拔氣球的殘骸。
(早報訊)美國星期三(2月8日)稱,被擊落的中國氣球是一個跨越五大洲的“艦隊”的一部分。北約對氣球事件表示關切。
法新社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談到這一事件的全球影響時說,美國在評估回收的氣球碎片之際,正在向盟國提供數據。“我們已經從華盛頓和通過我們的大使館與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分享了信息。”
布林肯與訪美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他說:“我們這么做是因為美國并不是這個更廣泛計劃的唯一目標,這個計劃侵犯了五大洲國家的主權。”白宮新聞秘書讓-皮埃爾則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說,這些氣球是“艦隊”的一部分,過去幾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出現。
斯托爾滕貝格說,這起事件表明北約國家需要保護自己。“中國在美國上空的氣球證實了中國的一種行為模式,我們看到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大量投資在新的軍事能力。”
關于最近火熱的“氣球事件”,我的幾點感覺:
1. 氣球事件不見得是壞事,這種“進攻”到美國領土身上的話題,對長期受壓的中國也是一種“需要”。
2. 所謂“中國威脅論”根本不差這點小事,但中國威懾力的提高,倒是很需要多一些這樣的事件和機會。
3. 這種事可能很快就成過眼煙云,無需擔心有什么不利,反而可利用西方炒起的熱度強化中國對美對北約的軍事威懾。
4. 美國政府政客都是在裝樣子應付所謂的媒體炒作的虛假民意,民意不真,政府政客行為也不真。
5. 發生這樣的事,我們沒有必要被人家帶節奏,總去追求所謂的“道義”,總去淡化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面對美國對中國一貫的挑釁威脅,完全應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中國需要增強威懾力,我們現在對外面臨的挑戰,不是因為我們道義欠缺,而是因為人家不怕我們,我們缺乏足夠的對外威懾。
所以,我個人認為,氣球事件發酵得猛一些,可能對中國有利,成為我們可以利用的好時機。應該趁這個機會多展現些中國軍事硬實力,蹭蹭熱度,用中國軍事威懾力好好教訓美國霸權。以后美國誰再炒作“中國威脅”,我們都應該是這個思路,都可以配合他們炒作,搞搞演習,射射導彈,展現些尖端武器。他們既然要小題大做,我們就給他們多提供一些名副其實的素材支持。
其實,所謂“中國威脅”,對美國霸權來說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震懾力。我們不能學宋襄公,當“蠢豬式仁義”的迂夫子。美國對中國的威懾哪講什么“道義”?我們中國從來不談“美國威脅論”,反而被“中國威脅論”捆住手腳,這就是潛移默化變成美國對中國的震懾力了,是人家的“對華威脅”量變引起質變了。
我們對美國的威脅還停留在美國人炒作“中國威脅論”的層次,本質上是因為我們的威懾力不夠,沒有量變引起質變構成實質性威脅。所以對美,應該少追求道義高地,多追求實質威懾,靠軍事硬實力說話。過去中國擊落美國的氣球、偵察機不是也很多嗎?美國又能把中國怎么樣?
有人說美國政客難以咽下這口氣,以往都是成天在別人家門口鬧騰,結果突然自己家門口失守,要讓他們習慣這樣的情況,多了就見怪不怪了。所以我贊成外交部說成飛艇,干嘛要說成氣球(淡化不利于我們),咱們叫民用飛艇,讓他們自己理解去。不要怕人家談威脅,就怕他們不怕這個威脅。
綜合法新社和路透社報道,拜登星期三(2月8日)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晚間黃金檔新聞節目《新聞一小時》(NewsHour)采訪時說:“我們將與中國全面競爭,但是我們不尋求沖突,到目前為止就是如此。”當被問及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系是否因為中國“間諜氣球”事件而受到了很大沖擊時,拜登說:“沒有,沒有。”
拜登的發言,說明美國高層也并沒有把氣球太當回事。中國也真沒有必要擔心什么“中國威脅論”。我們現在需要的恰恰是中國威懾力……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