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被英語耽誤的數學天才,2023考研開始查分,總分370英語只有25分》的文章。
文中,主人翁今年考研,雖然總分只考了370分,可他的“數學分析”考了147分,“高等代數”考了145分,卻無緣于研究生“分數線”,令人吃驚、深思與不平!
筆者大學是學數學專業的,深知“數學分析”與“高等代數”的難度。
八十年代,我們上大學時,當時滿分是100分,每逢期中與期終考試,這兩科都是同學們最“頭疼的科目”,每次考試,一個系里,若能考到八、九十分的學生十分稀缺,更不說兩科同時“很牛了”!
面對,如此優秀的“數學人才”,硬被“英語”擋到了“研究生院”門外,難道不值得痛心、反思與改革嗎?
回顧我當年考大學,班里也有一位高中同學,高考數學拿到滿分,就是英語僅僅得了幾分,無緣于大學,不得不繼續復習拼搏!
等后來,我大學畢業了,計劃考研,但也由于“英語”當道,而放棄了考研。
待到大學畢業走向工作崗位上后,除了有人繼續考研、出國或從事英語工作需要之外,我們大學同學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從初中到大學學習的“英語”基本沒有任何用處。
但“英語”至今,硬是占我國高考成績的很大一部分。一是從國家和個人的角度看,不知我們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與財力?二是幾十年來,又有多少人由于“英語”一科“卡殼”而改變了“人生命運”;三是更可悲的是,又有多少“某專科優秀的科研苗子”被扼殺在“萌芽時期”!四是由于我們過度地強調“英語”,而不重視歷史文化(多不列為主科)教育及傳承,使我國“莘莘學子”浪費了多少學習“母語及歷史文化”的精力?
這也是導致目前很多所謂“高學歷人才”,只知“國外的月亮圓”,而不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實際上,等于變相地遺棄了自己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反而瘋狂地追求基本無用“英語”(對大多數人而言)。這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反思與改革嗎?
針對我的觀點,很可能有人會說,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到來與加快,多學幾門外語不是更好嗎?
是的,這個觀點我不反對!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個人的精力、財力、物力與生存時間都是“有限的”,若讓大部分年輕人都把自己的“精力”花費在“無用勞動上”。試想:這影響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進步嗎?
再一方面,無論英語、日語、法語、德語等都僅僅是一種語言,只是一種語言工具,除去出國或從事外事工作有用外,全國百分之九十多的人是用不上的;為什么要求大家必須學習?為什么不設置為“選修科”呢?讓有需要的人,自己選擇世界各國對自己有用的“外語”,不是更好嗎?
為什么一定要求大家必學“英語”?對于“此點”,有人說“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不學不行呀!
對此,筆者持反對觀點:
一、是誰規定“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
二、“中文”難道就不可以成為“國際通用語言”?
三、中文與英語到底哪個“文字語言”的內涵博大精深?
四、隨著科技進步,各類翻譯設備層出不窮,我們不會“英語”,就真的寸步難行了嗎?
…………
對此,有人又說“中文難學,英文易學”。
這又說明了什么?
這正說明了中文的博大精深、歷史文化沉淀厚重,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更應該傳承與發揚光大;再一方面,我們只強調學習外語中的“英語”,難道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等就不重要了嗎?這是不是也有些不夠“公平”?三是對于大部分沒有“英語需要”的人,要求人家必須學習“英語”,并用“英語”卡死別人的“前途”與“命運”是否有些不妥?四是拿“英語”與我們的母語(中文)、歷史、地理、物理與化學對比,它們的作用明顯存在差距,也就是說咱們的母語(中文)及歷史、地理、物理與化學在人們現實生活中,都會或多或少地有所使用,有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英語”除了“翻譯”與外國交流外,又有多少人必須使用?
進而,又讓我們聯想到:這又是誰如此設計“讓中國人”從小就開始學習“英語”?而且誰學得不好,就會被排除在“人才隊伍”之外;這種做法是否“暗藏”著什么“謀圖”?不得不讓人們反思與警惕!
(作者系昆侖策特約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