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微信的普及為老戰友聯系提供了方便,相約回老連隊看看成為可能,相聚回顧的是歷史,傳承的是紅色基因,占領的是意識形態陣地,為思想建黨、政治建軍提供的是精神食糧。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的日子里,戰友相聚在老部隊,傳播鼓舞士氣的正能量,穩固的是軍隊的根基。王志強同志在回老部隊聚會上的發言,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青年官兵上了一堂生動的傳統教育課,現予以轉發,供學習參考。
尊敬的徐炳生老指導員,各位老戰友,合成90旅步兵一營全體官兵們:上午好!我們68名老兵和隨行的22名家屬參觀了旅史廣場、連隊榮譽室、班排宿舍,看了武器裝備,并與在場的同志進行了交流,熱烈親切的氛圍,又一次感受到了軍營就是我們的家,回到連隊回到了家!剛才林天德教導員匯報了軍改以來部隊全面建設情況,老指導員徐炳生和老處長曾慶光分別講述了一炮連連史和272團團史,參戰的老戰友講了戰斗故事,聽后很受教育和啟發。我是抱著向老領導老戰友老連隊的同志學習而來的,下面我結合自己38年的軍旅生涯,談談連隊在人生成長經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參觀連隊的感受和體會。我是1974年12月入伍,新兵訓練結束后分到了一炮連三班當一炮手。年終總結后,我調到了馭手班養馬。76年春節過后先調到—營報道組,后調團報道組,提干后在團宣傳股當新聞干事,后到師、集團軍當報道組長,一干就是19年。1994年后走上了領導崗位,當過兩個團的團政委、師級單位的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先后榮立三等功八次,二等功一次,被濟南軍區樹為“優秀黨委書記”、優秀師職指揮軍官。到2011年年底退休,服役38年。雖然在連隊只是一年零三個月,但這兵之初打下了我一輩當兵的基礎,使我終生受益。其重要作用有以下幾點:在那個年代,連隊始終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連長指導員經常給我們講連史、講團史、講軍史,講連隊老前輩為民族解放事業和新中國成立冒著槍林彈雨英勇殺敵的故事,使我們這些年輕戰士確立起“英雄情結”。明白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道理。連隊突出講政治抓學習,用毛澤東思想建連育人,主要學習毛主席著作,學了就在班、排、連、談體會,搞交流。部隊的民主氛圍很濃,每周一次的班務會就是斗私批修、改造思想,學雷鋒做好事,官兵平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班長手把手的教疊被子、洗衣服,指導員徐炳生經常講一個人懂政治才不會迷失方向,連長王誠文時常說“既要低頭拉車,又要抬頭看路”。現在回想起來,連隊的這些做法、老領導的這些樸實的話語對增強自己的政治意識和政治敏感性起到了很大作用。有一次回連隊,八班長曾傳寶說連隊在揭批“四人幫”時深挖了與孔老二的反動思想根子,我感到有新聞價值,連夜寫成了“一炮連把四人幫與孔老二聯系起來批”的稿子很快刊登在1977年1月5日《前線報》上。這是我的“處女”作,得益于連隊注重政治育人,也鼓勵我此后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及時發現新聞線索。一次吃飯時,聽教導員尹宗金跟營長邢阿錫說:“咱們營黨委也要組織學習航一師黨委。”感到這一做法很有新意,因為中央軍委發出號召后,團以上黨委學習航一師黨委,連隊學習“硬骨頭六連”,報紙已作了大量報道,就是營一級黨委落“空檔”。營黨委雖是基層,但它具備了一級黨委的功能,航一師黨委的經驗完全適合營級黨委學習。于是我跟蹤營黨委的做法兩個月時間,寫出了《不當“中轉站” 要當“加油站”三二四一三部隊一營黨委學習航空兵一師成效顯著”》的稿子,并附了一篇短文:“營一級黨委也要學航一師黨委”的讀者來信。此稿于1977年5月27日《解放軍報》和《前線報》同一天在二版突出位置連同讀者來信一起刊出,引起91師黨委高度重視,派組織科下來調查后寫出經驗材料,一營黨委作為典型向全師推廣。連隊生活是火熱的,同時也是艱苦的。當年,我們272團住在閩南的九龍江畔、虎山腳下。閩南屬亞熱帶氣候,夏天炎熱,雨水多,梅雨季長達一個多月。連隊常常冒雨訓練,戰士們身上穿的襯衣由于曬不干,長滿了霉點,有的戰士還得了“爛襠病”。除訓練外,主要是開荒造田,挖土方。那時272團是軍區學大寨先進單位,冬天都要搞農田基本建設,開展勞動競賽,經常加班加點連軸轉,由于山東推土用小車,連隊卻是用筐挑,壓得肩膀又腫又痛。最難的是挑著筐子走田埂,一步邁不著就會摔到稻田里,弄得渾身是泥。但我咬牙堅持,從來沒打過退堂鼓。有一天深夜,輪到一炮連上班,主要任務是把一塊斷崖的土挖下來運走。當時斷崖有30多米高,我們一排負責打眼撬土,撬土時我站在被撬的一邊沒來的及躲閃,隨著土塊滑了下去,老排長王菊生當機從高處滑到坡底,把我扶起來,好在有驚無險,只是腿部劃破了點皮,他勸我回連隊休息,我讓衛生員簡單包扎了一下,又繼續勞動。這些艱苦的訓練和勞動磨練了我的意志,培植了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精神,這筆寶貴的財富無論是我在新聞戰線上,還是在師團領導崗位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搞新聞為了趕時間經常通宵達旦,有時又餓又困,但一想起在連隊吃得苦就心靜如水。80年初我們團參加廈門引水工程,過春節時官兵仍然奮戰在工地上,新華社福州軍區分社易彩資記者打電話約我寫一篇反映部隊過節不休息,奮戰在工地的稿子。大年初一我跑遍了工地十多個點,晚上加班寫稿到深夜,然后又一句一句用電話傳給易記者,已是凌晨兩點多了。易記者連夜發給北京總社,大年初二我們合寫的“春節在廈門引水工地”的稿子刊登在《人民日報》《福建日報》《廈門日報》等報刊上,使正在施工的官兵深受鼓舞。當上團政委后一直保持著吃苦耐勞、求真務實的精神。訓練走在前,勞動干在先,和基層官兵打成一片。為了補上抓基層的短板,我每年都下連蹲點,逐個連隊的蹲,一年蹲一半,兩年蹲一遍。這樣熟悉了官兵,了解了基層,逐步掌握了領導的主動權。在67集團軍坦克八師裝步團當政委時,和團黨委一班人一起帶領全團官兵完成了上級賦予的“管理教育試點”、“電纜施工”等重大任務,團隊被集團軍樹為“四個教育先進單位”,被軍區樹為“管理教育先進單位”,我個人榮立了三等功。在連隊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學習各種技能。尤其是老連隊的干部善于發現發揮戰士的特長,鼓勵戰士成才。入伍前,我當過半年的中學語文老師(民辦),在家時經常給縣廣播站投稿子。入伍后,王連長徐指導員為發揮我的特長,讓我當掃盲教員。我堅持每天晚上利用1.5個小時教7個文盲戰士識字,一年下來基本會寫簡單的家信。連隊還讓我出墻報、黑板報,鼓勵我寫稿子往團廣播室投。老指導員讓文書送給我連隊的公用紙,老連長特批我每次到團廣播室送稿向班長請假即可,晚上熄燈后允許我在飯堂里寫稿子。這些特殊的“待遇”,堅定了我學習成才的信心。我堅持自學,寫讀書筆記,每天記日記,遇到不懂的問題向連首長、排長和班長請教,漸漸的取得了一些成效,團廣播室經常廣播我寫的連隊的稿子。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當時連隊讓我寫廣播稿,就不會走上新聞寫作的道路,是連隊練就我的“新聞眼”。我當新聞干事期間,自學了各種新聞專著,堅持深入連隊采訪,稿件質量也越來越高,最多一年能在解放軍報上刊登5個頭版頭條(有些是跟人合作寫的)。當團政委后,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戰士成才。團里與駐軍學校聯辦了三個兩用人才培訓班,滿足了戰士成才的愿望。一營有個戰士是個孤兒,酷愛書法,在連隊堅持練字,有一天他拿著自己書法作品跑到我辦公室,說自己想辦個書法展。我馬上把已是中國書法協會會員的政治處陳主任叫到辦公室,讓他看了下這個戰士的作品,陳主任認為有展覽價值。我馬上給他撥款1000元,讓他在團里召開黨代會期間放在禮堂里展出,并讓陳主任給他的書法展題詞。這件事在團里引起轟動,激發了戰士自學成才的積極性。當時毛主席有一句話叫的很響:中國人民要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要為人類做出較大貢獻。所以連隊黨支部就發動大家搞小發明、小創造,像戰士們摸索出的快速裝分劃法、簡易射擊法以及劉副連長的炮位挖掘三步法等等。這些小創造不僅提高了訓練質量,更重要的是開拓了大家思路和理念:不論干什么都不能墨守陳規,要敢于創新,才會取得新發展。1997年我在坦克八師裝甲步兵團當政委時,發現六連把條例條令細化后日常工作生活秩序非常規范,便與機關的同志一起總結出“強化連隊一日生活一張表”,在全團推廣后效果很好,年底濟南軍區在團里召開現場會予以推廣。1999年在坦克29團當政委時采取“分類抓、逐連過”的做法抓基層收到明顯成效,這年底,團隊被濟南軍區樹為抓基層先進團、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團、科技練兵先進團,個人榮立了二等功。連隊是個家,官兵間情同手足,親如兄弟。那時的老連隊物質文化生活條件還比較差,學習工作生活設施比較簡陋。沒有書、衣柜,更沒有學習桌椅,每人每天的伙食標準是5角4分錢,但大家以苦為樂,以苦為榮,干部關心戰士,戰士尊重干部,處處洋溢著家的溫暖。有一件事至今我記憶猶新:75年的中秋夜正好輪到我站崗,站在哨位上望著當空的明月非常想家,此時不知情緒所致還是吃壞了肚子,突然感到腹部一陣疼痛。我蜷曲著身子蹲在地上,這時正好被查崗的副指導員黃日新發現了,他立即叫醒三班長派人把我換下來,并把我領到他的宿舍,為我泡了一碗紅糖水,然后讓衛生員給我服上止瀉的藥,把我送回宿舍他才離開。副指導員那種細致入微關懷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我當了團領導后時時把官兵的事放在心上,團黨委下大力為基層官兵辦實事解難題:為了方便戰士與家人聯系,我們把外線電話亭引進軍營。總后提出每天早上每人一個雞蛋一杯牛奶的要求后,我和團長分頭行動,在全集團軍第一家落實了這個要求。在辦實事的同時,我體會最深的是公正用人,公道處事是對官兵最大的關心愛護。1998年5月1日,我們組織全團進行升國旗儀式,就在國旗升到了頂端的時候就聽“咔嚓”一聲,國旗落下來了,全團一片嘩然。現場有的領導說這是政治事故,要嚴肅處理。在司令部派人到連隊調查的基礎上,我又派政治處的人再去調查,終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國旗的扣環開焊已快2個月了,連隊先后向技術處反映了三次,但機關遲遲沒有解決,升旗手為準確地卡上音樂,最后用力過猛導致了環扣開裂國旗落地。常委會上我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定性為意外事件,不是政治事故;主要責任在機關,不在連隊。責成技術處以此事為鑒進行一次作風整頓,讓責任人作出檢討。連隊一個人也不處理。到年底警偵連長照樣提拔使用,這樣的處理結果受到全團上下一致好評。總之,連隊是兵之初打基礎的地方,基礎打的如何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發展,甚至影響一生。連長指導員和連隊干部、骨干為培養我成為一個合格的軍人花費了大量心血。特別是言傳身教,使我完成了由老百姓到軍人的轉變,奠定了成人成才的基礎。連隊是個大熔爐,進去是塊鐵,出來是塊鋼;連隊是所大學校,進去是材料,出來是人才。一炮連更是我的人生福地,這里有政治成熟、人格高尚的領路人,校正了我的人生航向;這里有源源不斷的新聞素材寶藏,成就了我的新聞事業;這里有官兵不圖任何回報的大愛,孕育了我當領導時的初心使命。因此,我們要十分珍惜連隊熱愛連隊建設連隊,不管走多遠都不要忘記來時的路;不管飛的多高,都不要忘記起點在連隊。今天上午參觀了連隊,聽了匯報,作了交流,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連隊2017年轉隸后,開創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就、展現了新氣象、具體地說,有“三高”:連隊黨支部下大力氣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貫徹,把正了連隊建設的方向。從俱樂部里學習專欄和戰士的理論學習心得體會本上可以看出主題教育搞得深入扎實,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到位。干部黨員模范作用好,連隊風正氣順,團結和諧,凝聚力親和力戰斗力很強,連年被上級評為先進黨支部。連隊有這樣的戰斗堡壘,戰時就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平時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來到連隊感受最大的是官兵們精神面貌很好,精氣神十足。隊列整齊,歌聲繚亮、口號震天響,有一股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士氣就是戰斗力,士氣高,戰斗力就強;士氣低,戰斗力就弱。抗美援朝勝利后毛主席總結:志愿軍氣多鋼少,美軍氣少鋼多,我們用氣打敗了鋼鐵。事實雄辯地證明有了高昂的士氣,就能戰勝一切敵人。連隊轉隸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認真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瞄著強軍目標,堅持戰斗力標準,狠抓實戰化訓練,帶動了連隊整體建設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比重明顯增加,連隊連續4年被上級評為“軍事訓練一級連”,去年被旅評為先進連隊,我們在榮譽室里看到一塊塊閃光的獎牌,一面面鮮艷的錦旗,心中充滿了自豪感!老連隊見第一就爭見紅旗就扛的光榮傳統,在新一代官兵身上得到發揚光大。作為一炮連的老兵,為你們點贊!我們繼承和發揚老連隊的光榮傳統,在強軍路上創造新的輝煌。1、抓好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確保連隊發展的正確方向。經過十年的創新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了系統全面的科學理論體系,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希望你們要始終不渝的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連育人,強根固本。要把學原著、悟原理與貫徹落實新古田會議精神結合起來,牢牢抓住“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要把握好創新理論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用于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增強政治領悟力、政治鑒別力、政治執行力。堅定理想信念,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指揮,把連隊建成永遠忠誠習主席的戰斗集體。習近平強軍思想明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強軍目標是建軍治軍的總方略,聽黨指揮是靈魂,能打勝仗是核心,作風優良是保證。強軍目標提起了新時代建軍的總綱,發出了強軍興軍的總動令。廣大官兵要開足馬達,跑出加速度,朝著強軍目標奮勇前進!特別是當前天下并不太平,俄烏戰爭正在激烈進行,巴以戰火又起,美西方及其盟友不斷在南海、臺海挑釁,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作為軍人要枕戈待旦,隨時準備遂行作戰任務,要搞好實戰化訓練,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瞄著強敵、瞄著實戰苦練、精練,真正做到上級一聲令下,拉得出、攻的上、打得贏,使火力連真正成為“火力拳頭”!習近平強調指出,要適應強軍目標要求,把握新形勢下鑄魂育人的特點規律,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四有”立起了新時代革命軍人應有的樣子。每個時代的軍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必然打上時代的烙印。進入強國強軍的新時代,依據形勢任務的變化和軍事實踐的發展,習主席鮮明提出,培養“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有靈魂就是信念堅定,聽黨指揮;有本事就是素質過硬,能打勝仗;有血性就是要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有品德就是情趣高尚,品行端正。這四個方面緊密相聯,內在統一,體現了實現強軍目標與個人價值的一致性。希望你們適應使命任務的新拓展、體制編制的新變化、網絡時代的新要求,全面加強磨礪鍛煉,提高綜合素質,在部隊當名“四有”軍人,回地方勇當市場經濟的弄潮兒,使我們軍人這塊金字招牌大放異彩!我們堅信,有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有連隊黨支部的正確引領,有大家的共同努力,火力連一定能在強軍路上創造新的成就,為連史譜寫新的篇章!(作者系山東省軍區菏澤軍分區原政委;供稿:王志剛,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