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主義與教條主義是唯心主義的兩端,北宋的禪學和理學——這在今天就是虛無主義和教條主義,它們從兩端合伙擊垮了宋朝。
宋時“仁宗好禪學,上行下效,捷于影響,如歐陽修、司馬光、蘇洵、蘇轍、張商英等皆好禪,而周敦頤又不免為窮禪之客。禪教不立文字,主觀的觀性之如何,乃當時的風尚。”[1]北宋詩詞里包含著濃重的禪意。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2],很有禪意。他的《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3]更是禪意十足,這種思想在戰國也有,比如“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4]
列寧將這類思想稱為“僧侶主義”,他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說:“僧侶主義(=哲學唯心主義)當然有認識論的根源,它不是沒有根基的,它無疑地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5]
禪學的優點是有利于解放思想,最致命的缺點是沒有行動力,通俗比喻這種學說就是列寧批評的那種“不結果實的花”。面對強敵壓境時,它告訴你的不是如何行動,而是行不行動都可以,。試想開戰前,讓戰士騎上“白馬非馬”,告訴他結果“橫看成嶺側成峰”,“也無風雨也無晴”;至于為什么要戰斗,戰士聽到的回答是“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樣就不能行動,就不能消滅敵人而只能被敵人所消滅。
殷鑒不遠,當年北宋“靖康之難”及其蘇聯解體就是這種意識形態造成的結果。
注釋:
[1]賈豐臻:《舊書新覺 宋學》,四川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第4頁。
[2]﹝北宋﹞蘇軾:《題西林壁》,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頁。
[3]胡云翼選注:《宋詞選》,岳麓書社2022年版,第55頁。
[4][戰國]公孫龍;《白馬論》,譚正璧編著:《國學常識》,百花文藝出版社2022版,第127頁。
[5]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載《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5頁。
來源:張文木戰略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文木:虛無主義與教條主義是唯心主義的兩端,它們從兩端合伙擊垮了宋朝
2024-03-18胡懋仁|文化界中的咄咄怪事,背后存在著歷史虛無主義的罪惡黑手
2023-08-23?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