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關稅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一份標題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的中央文件引起輿論廣泛關注。這份文件包括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等內容。我是農民出身,又在村里當過“村官”,對于中國基層農業現狀有較深的認識,更有著深深的憂慮感。毛主席曾經在他的四言詩《手里有糧》說過:“手中有糧,心就不慌”,糧食安全是14億中國人民的“頭等大事”。但目前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安全?我是心底沒數的。原因很簡單,農村里的籽種多是美國貨,很少是中國原產的。
我認為:中美農業領域的經貿戰,真正“命門”隱藏在看似微小的種子之中,美國資本巨頭通過技術壟斷與產業鏈滲透,已悄然掌握了中國種業命脈,而這一問題能否解決,將直接決定中國能否實現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的跨越。中國農業面臨的核心矛盾,目前已從市場爭奪轉向更深層次的產業鏈控制權博弈,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但種業自主化率不足50%,這才是大問題。
以玉米和大豆為例,美國企業通過資本運作與生物技術壟斷,已逐步控制了中國種業的關鍵環節,比如美國的高盛集團曾參股國內多家種子公司,并通過專利捆綁限制中國本土品種的研發與推廣;美國的孟山都集團掌握著全球90%的轉基因種子專利,中國也沒有擺脫它的掌控。截止到目前中國大豆、玉米等主糧作物的優質種源長期依賴進口,和平年代沒什么事,一旦中美兩國陷入你死我活的斗爭狀態,美國利用種子卡中國人民的脖子,就會成為殘酷的現實。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爭霸,越王勾踐憑什么以弱勝強,反敗為勝?就是勾踐聽了文種、范蠡的謀略,跟吳國打了一場“種子戰爭”。美國長期把中國視為最嚴峻的競爭對手,其實早就對中國進行戰略布局了。美國農業財團通過投資控股、技術授權等方式,深度介入中國種企,這可不是為了幫助中國人民提高農業產量這么簡單,而是為了他們的中美對抗大戰略提前布局。2024年數據顯示,中國進口種子中約60%來自美國企業,且核心性狀基因(如抗蟲、抗除草劑)幾乎全部受制于人。美國資本通過中美農業“技術合作”等手段,慢慢蠶食中國原產籽種的生存空間,用他們的“先進種子”代替中國的“落后種子”,直至最后全部“取而代之”,這樣就扼住了中國的農業命脈。中美關稅戰表面上以農產品為焦點,實則加速暴露了中國種業的脆弱性。
我們都知道,美國建國是以屠殺原住民開局的,基因里就有殘忍與血腥。美國奉行“叢林法則”與“餐桌菜單論”,干什么事也靠實力說話。你斗不過他,他就會把你列入“菜單”吃掉。現在的中國“懷璧其罪”,對有“修昔底德陷阱”情結的美國霸權產生了威脅,美國是一定會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對付中國的。不要把美國想象得那么美好,這個國家沒有那么善良。我預料這次美國借關稅戰施壓中國投降,很可能將種子專利納入制裁范圍。若限制中國獲取關鍵性狀基因,國內農業產能或面臨斷崖式下滑,美國甚至會借小小的種子,欲置中國于死地。
所以,中國必須未雨綢繆,尋求破局之路。從“技術自主”到“產業鏈重構”必須加快進行,現在都有點晚了。一是加速中國本土的生物育種技術突破,強化自主育種能力,聚焦轉基因與基因編輯技術。轉基因這項技術,必須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里;二是建立籽種資源主權保護機制,嚴控核心籽種資源外流,對吃里扒外的買辦、漢奸、間諜要留個心眼,防止他們在關鍵時刻的賣國行為;三是限制外資對中國種企的控股比例,確保國家在關鍵籽種企業的決策權;四是設立種業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國產替代項目,消除種業“市場換技術”的錯誤思想;五是推動進口替代與多元化布局,比如擴大與巴西、阿根廷的非轉基因大豆籽種公司的合作,降低對美國種源的單一依賴;六是利用RCEP區域合作機制,構建“中國-東盟種業聯盟”,通過技術輸出換取東南亞籽種資源,形成區域協同優勢。
對中國而言,種業自主化不僅關乎糧食安全,更是大國博弈的戰略籌碼。若不能解決“籽種問題”,即使贏得關稅戰,仍可能輸掉農業的未來。
值得提醒的是,千萬不要把美國“想的太好了”,我們的對手完全有可能推出無底線的心狠手辣之招,只有強化戰時意識,認識到一切風險皆有可能,才能料敵于先。中美關稅戰是一面鏡子,照見中國農業的短板,也折射出破局的曙光。唯有將種業置于國家安全高度,方能在全球農業競爭中實現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引領”的蛻變。這場種子保衛戰,注定是中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良評”,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