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黎明:管理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
2025-01-06
管理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
(企業管理培訓提綱)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工作就是由一個個問題組成的;所謂管理,不過就是去解決一系列問題而已。
管理者要有很強的問題意識。沒有問題意識,就找不到管理的突破口,就找不準自己的位置,就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妨從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入手。
一、公司對你的期望和要求
1.公司聘用你來做管理,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
2.如果你不能發現問題或解決不了問題,你本人就是一個問題;
3.你能解決多大的問題,你就坐多重要的位子;
4.你能解決多少問題,你就能享受多高的待遇;
5.所有公司用人的一條基本規律是:善于解決問題的人遲早會得到晉升,不斷制造問題的人遲早會被淘汰,無法解決或不善于解決問題的人遲早會讓位。
二、問題就是給你提升自己最好的機會
1.公司的問題,就是你脫穎而出的機會;
2.客戶的問題,就是你贏得口碑的機會;
3.自己的問題,就是你迅速成長的機會;
4.同事的問題,就是你建立合作的機會;
5.領導的問題,就是你獲得信任的機會;
6.競爭對手的問題,就是你變得更高更強的機會。
所以不要害怕問題,也不要躲避問題,有了問題你才有了用武之地。
三、如何發現問題?
(一)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1.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去捕捉問題。一個不善于發現問題的人,思維和反應是遲鈍的。只有發現了問題,你才會找到努力的方向,找到工作的著力點。
2.只有發現問題,你才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提前發現工作中隱藏的問題,可以防患于未然,節約許多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可以保證工作開展的連續性,防止大局被干擾,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3.在問題面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人,只能求得一時的安逸,卻給以后的工作埋下了隱患。主動去面對問題,大問題也就變小了;故意隱瞞問題,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
4.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沒有發現問題,不等于問題不存在。問題存在而發現不了,往往會貽誤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最后陷入被動。
(二)如何才能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高度認識自己的工作性質和職責。要對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并且多問幾個為什么,明確每天的工作要朝著什么方向發展,每天都具體應該做什么,工作進行得怎么樣等等。如果發現自己沒有完全盡到工作職責,問題必然就慢慢出現了。
2.拿起筆,把你現在能想到的所有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過后如果又發現了新問題,仍然羅列在其中,隨時去思考這些問題。問題就是你工作的指揮棒,問題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是你工作的對象。
3.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活躍的思維。深入思考,是不斷發現問題的基本方式。成熟的管理者,會讓自己的大腦高速旋轉,同時又保持高度的冷靜,他會不停地在思考著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如何面臨和應對各種各樣的情況,明銳地捕捉來自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及時、準確地發現問題。經常性地對自己的工作進行總結,可以從比較和差別中發現問題。
4.帶著標準和要求去認真關注整個工作過程。發現問題的前提,是心中有了對與錯、好與壞的標準,拿著這個標準去衡量,是非、高下、優劣便會一目了然。工作中的問題往往不是浮在表面,而往往是隱藏在過程與細節之中。只有關注過程和細節,才能從中找到存在的問題。有時候為了了解清楚問題,還需要我們深入到工作流程中親自做一遍,這樣才會更準確地抓住關鍵性問題。
5.跳出常規或思維定勢去發現問題。只想守著常規,就不能發現問題;緊抓住例外不放,甚至還要主動去發現例外,就會發現問題。要打破常規發現問題,就要換一個角度看待一切。有些問題,站在原來的角度上不算問題,而站在新的角度上來看,則可以發現是很大的問題。
6.通過多種渠道、方式弄清楚問題。為了發現問題,光靠我們自身還不夠,還需要多問問同事的看法,多聽聽旁觀者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會幫助我們發現忽略了的問題。
四、如何研究問題?
1.把你發現的問題進行排隊,分門別類,搞清楚哪些是“人”的問題,哪些是“事”的問題。“人”的問題包括你自身的問題、下屬的問題、上級的問題、同事的問題、客戶的問題、相關部門工作對接人員的問題等等;“事”的問題包括工作內容的問題、標準要求的問題、流程的問題、制度的問題、進度的問題、質量的問題、客戶意見的問題等等。“人”的問題,應該主要用思想交流、協調溝通、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等途徑來解決;“事”的問題應該主要用加強管理、優化流程、完善制度等途徑來解決。
2.對問題進行界定,首先甄別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真問題”就是實實在在的、按職責需要我們去解決的、不解決會影響大局的問題;“假問題”就是聽起來有實際上無、按職責不需要由我們去解決的、對我們工作不發生實際影響的問題。確定“真問題”之后,弄清楚該問題到底是什么。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有問題,但問題究竟是什么則不甚了了,這就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只有正確地界定了問題,才能找準我們應該瞄準的“靶子”,保證后續步驟不出現差錯。
3.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弄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些問題的產生,是由于單一因素造成的;有些是綜合因素造成的,在綜合因素中,往往有一兩種起關鍵性或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研究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最終解決問題,只要研究透徹關鍵性或決定性因素,我們對這個問題也就了然于胸了。
4.對比分析法是最常用、最簡單的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比如我們要分析自身(或自己部門)的問題,不妨拿他人(或其他部門)做比較,認真比較處理的方式和辦法,找出兩者的異同,則往往會從中受到很多啟發。
五、如何解決問題?
1.對問題進行評估,根據問題的性質、種類,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問題程度上有大有小,解決起來有難有易,但主要可以分為人和事兩方面,有時是人中有事或事中有人,解決起來有時需要人事分離,有時需要統籌考慮。
2.如何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一條有效的思路和辦法是:想法找到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只要把原因弄清楚了,采取釜底抽薪的辦法消除這個原因,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可以收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實效。
3.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有的是本身簡單的,有的是表面上看來是簡單的,本質上其實并不是,所以對貌似簡單的問題,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復雜的問題,需要化繁為簡,找出其關鍵點之所在,核心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了。
4.解決問題需要注意掌握時機、火候,盡可能做到水到渠成。有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快刀斬亂麻,就不能議而不決、拖拖拉拉;但有些問題的解決卻需要從長計議,不能急于求成。解決問題的辦法固然重要,但也要看時機是否成熟。
5.多想幾條解決問題的辦法,從中找出最好的解決辦法。一個問題常常不會只有一種解決方法,如果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往往就能發現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要匯集各方面的智慧,在討論、比較和完善中,從中找出最好的方法。
6.同時面對很多問題時,究竟先解決哪個問題視各方面情況來定。要對所有的問題進行排隊,分清輕重緩急,采取各個擊破的方式來解決。如果某一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那就是主要問題或關鍵性問題,可以先集中力量去攻破。
7.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定要有針對性、操作性。辦法要貼近工作實際,簡便好用,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六、常見問題列舉
1.員工的整體素質難以滿足工作需要,造成進度滯后、工作質量不高,加班多;
2.員工離職率較高,給正常工作造成很大影響,新招聘的員工短期內難以適應;
3.培訓少,感覺培訓效果也不是很好;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就少安排或基本不做培訓;
4.總感覺到工作流程不順,于是不斷地修改流程,但按照新的流程去做仍然會出問題;
5.一些工作沒人干,一些工作誰都想搶著去干;一部分人非常忙,另一部分人無所事事;
6.一會兒聽到報紙的內容太難了,一會兒又聽說太簡單了,總感到在難與易之間來回波動,讓人無所適從;
7.先后有3個人(或更多)在把控質量關,然而到頭來還是出錯了,扣罰后不久,類似的問題繼續出現;
8.為什么別人的業績總會提高,而我就不行呢?我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業績呢?
七、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
1.做事不僅在于能力,也在于意愿。你若不想做,總會找到借口;你若真想做,總會找到辦法;
2.成功必有方法,想辦法才會有辦法。找到了最好的辦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
3.最成功的人是最重視找方法的人。正確的方法讓你事半功倍,沒有方法或錯誤的做法讓你事倍功半乃至一事無成;
4.復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會成為專家;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會成為行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會成為贏家;
5.失敗也是有價值的,至少讓你知道哪一條走不通。一個人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比他從成功中學到的要多!
作者:張黎明;;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