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毫 | 計劃管理,需要中國方法
2025-05-08
一、計劃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
1.計劃與工作的關系
如果工作沒有計劃,就像“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工作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Plan your work,work your plan.”工作中常說的這句話,詮釋著計劃和工作實踐兩者之間的互為因果的邏輯關系。
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所提出的各項目標,每一項計劃都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目標,在目標明確以后,在計劃中還必須說明如何做、誰做、何時做、在何地做、需投入多少資源等基本問題。可見,計劃是對未來活動所做的事前預測、安排和應變處理,計劃是一個思考過程,它還是一個實現(xiàn)目標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2.計劃,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計劃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基礎,企業(yè)中有戰(zhàn)略規(guī)劃、年度經(jīng)營計劃、月度運營計劃、以部門為單位的周會、以日為單位的晨會以及以項目為載體的項目計劃,充分地說明了計劃管理的基礎性作用。
溝通和統(tǒng)一思想的工具:計劃的制訂過程,是執(zhí)行計劃相關人員在開展工作之前就如何開展工作進行溝通的過程,也是相關人員思想碰撞并將思想統(tǒng)一的過程,使得大家形成共同的認識,將精力集中于需要落實的工作事項上。
有序管理和配置資源的載體:正是計劃管理使管理活動進入了有序狀態(tài),工作不再盲目和“抓瞎”,同時使工作開展所需要的資源得到合理配置,解決目標與資源的有效匹配,避免資源浪費。
二、計劃管理,常見的問題
計劃很重要,但是在實際工作卻存在著困擾我們的問題,這些常見的問題如下:
1計劃是制訂了,但計劃沒有變化快,使得工作開展無所適從。
2計劃執(zhí)行下來,實際結果與目標差距比較大。
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部門任務完成了但公司的任務沒有完成,也就是局部完成整體沒完成。
4目標盡管完成了,也不知道為什么完成的,或者是目標完成了,但是有大部分都不是原定計劃的內容。
5做計劃的人和執(zhí)行計劃的人,缺乏深入的交流和溝通,工作停留在表象而非本質。
6制定計劃僅僅局限于明確目標和分配任務,而不去識別并克服未來執(zhí)行計劃時會遇到哪些阻力或困難。
7做一件事想要達成的結果沒想清楚就開始干了,結果造成出錯或者返工。
上述種種現(xiàn)象在很多公司都很常見!計劃實踐之后之所以存在著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改進我們所使用的計劃方法。
三、計劃管理,常用的方法
計劃管理表面上看,呈現(xiàn)的是各種各樣的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實則是我們所使用的計劃管理方法存在著問題。我常常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是使用什么方法指導你制訂計劃的?”這個問題,常常把對方難倒了。大家經(jīng)常做計劃,但是對使用什么方法指導自己做計劃認識不夠清晰,都在憑經(jīng)驗做事情。其實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自以為是法
將頭腦中故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當作客觀實際,只是一廂情愿地照搬過去的經(jīng)驗和做法,或者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制訂計劃,這種方法就是自以為是。在《毛澤東選集》中《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也有相應的描述,“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這就是我們隊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風。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自以為是法的做法和危害性已經(jīng)講的很清楚了。
2.目標分解法
目標分解法就是將組織的目標基于組織結構進行分解,組織目標分解成團隊目標,進而分解成個人目標,由組織中的每個成員承擔責任,寄希望于個人完成個人目標,進而達成團隊目標、組織目標的管理方法。
3.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
這種方法,實則是兩種方法,一種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法,另一種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前者在執(zhí)行時,先讓下級各個部門負責人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上報計劃,然后領導者或領導團隊基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對下級上報的計劃進行修正,然后再下發(fā)執(zhí)行。后者在執(zhí)行時,領導者或領導團隊先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下發(fā)給下級各個部門負責人進行醞釀、征求意見,然后再收集、整理、確定。
4.比例測算法
基于財務分析報表結構,根據(jù)今年及往年的業(yè)績完成情況,基于明年的目標預測,從中測算增長比例的變化,以此為基準進行預算安排,然后結合工作內容形成工作計劃。
5.OGSM法
OGSM是Objective(目的)、Goal(目標)、Strategy(策略)、Measurement(測量)的英文首字母組成。OGSM是一種計劃與執(zhí)行管理工具,由于寶潔、可口可樂等跨國公司的應用案例示范,很多企業(yè)在采用這種方法。
6.綜合法
上述的五種計劃管理方法,在企業(yè)具體實踐中,有時不是單獨地使用,而是綜合起來運用,也就是不僅僅使用某一種方法,而是會用到上述方法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這就形成了第6種方法,我們稱之為綜合法。
以上6種計劃管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源自西方管理學的知識,計劃中所遇到的常見問題,也是運用這些管理學理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也就是涉及計劃的管理學理論存在著盲區(qū),換句話說,中國的計劃方法尚未被大家所認識、所運用。
四、計劃管理,從認識看中西差異
1.西方管理學的計劃視角
法約爾認為“管理的過程就是預測、計劃、組織、指揮、協(xié)調、控制的過程”。法約爾認為管理活動由5種要素構成,即計劃、組織、協(xié)調、指揮、控制。這是法約爾在管理學理論上最突出的貢獻。它奠定了管理學的基礎,建立了管理學的主要框架。
哈羅德·孔茨和海因·韋里克從抽象到具體,把計劃劃分為:目的或使命、目標、戰(zhàn)略、政策、程序、規(guī)則、方案,以及預算。
亨利·勞倫斯·甘特發(fā)明的甘特圖(Gantt chart),又稱為橫道圖、條狀圖(Bar chart),通過條狀圖來顯示活動列表和時間刻度表示出特定項目的順序與持續(xù)時間。直觀表明計劃何時進行,進展與要求的對比,便于管理者弄清項目的剩余任務,評估工作進度。
通過西方管理學中關于計劃的主要理論說明,我們反觀自己的企業(yè)管理實踐,會發(fā)現(xiàn)在工作中所采用的計劃方法或工具,基本上是源自西方管理學的理論或方法,這些計劃管理方法著重于管理要素和管理工具的運用。
2.中國式管理的計劃視角
中國的管理學視角,除了運用計劃在組織發(fā)展中的工作方法,從哲學視角進行說明和應用,更是強調了計劃的本質,即計劃是意識形態(tài)。
《毛澤東年譜》(1959年12月15日)提及,毛澤東同陳伯達、胡繩、鄧力群、田家英開始讀《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第二十一章《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時說:計劃是意識形態(tài)。意識是實際的反映,又對實際起反作用……。
計劃是意識形態(tài),是對工作實際的反映,這里就需要說明人們認識情況的過程,計劃制訂前是一個認識過程,計劃實行時又是一個認識過程。
《毛澤東選集》中《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講:指揮員正確的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聯(lián)慣起來的思索。
《毛澤東選集》中《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講:認識情況的過程,不但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后。當執(zhí)行某一計劃時,從開始執(zhí)行起,到戰(zhàn)局終結止,這是又一個認識情況的過程,即實行的過程。此時,第一個過程中的東西是否符合于實況,需要重新加以檢查。如果計劃和情況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須依照新的認識,構成新的判斷,定下新的決心,把已定計劃加以改變,使之適合于新的情況。
企業(yè)管理實踐中,存在著輕計劃重實行或者重計劃輕實行這兩種情況,通過上文分析可知,我們應該考慮計劃的兩個認識過程,并把兩個認識過程統(tǒng)一起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能看出中西管理學中關于計劃管理的差異之處,我們應該借鑒西方管理學中科學的理論和工具,也應該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國的管理學思想和方法。
五、計劃管理需要中國方法,提升工作有效性
既然計劃屬于意識形態(tài),是人的大腦思維運動的產(chǎn)物,那么在計劃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就會衍生出西方管理學之外的一些計劃方法。
1.計劃管理,要考慮兩個條件
執(zhí)行計劃的主體是人,人受思想支配,思想和文化緊密相關。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從事管理工作,就要考慮中國文化的影響和中國特點的適應,不能簡單地搬用西方管理學,盡管其管理學理論和工具是可借鑒的。很多企業(yè)忽視了這個影響執(zhí)行效果的重要因素。
計劃要考慮的兩個條件,就是經(jīng)濟條件和政治條件。這是中國的話語體系,如何理解經(jīng)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呢?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1959年4月)《對上海會議紀要修正稿的批語和修改》一文中講述了一個道理,必須經(jīng)濟上不使任何一個人吃虧,而只能使他們較之以前更有益處。除了這個經(jīng)濟條件以外,還要一個政治條件,就是人們的自愿。
如果計劃執(zhí)行的結果,使得員工沒有獲益或獲益較少,使得公司或團隊獲益或獲益較多,這就提高不了員工的積極性,這就是經(jīng)濟條件。計劃對應的指標,應該把指標定在經(jīng)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基礎上,如果超過了客觀可能,計劃就成為了領導個人的一廂情愿,這就不能起到動員員工的作用,員工還沒開始執(zhí)行計劃就沒有了士氣和意愿,這就是政治條件。
經(jīng)過分析就會明白,制訂計劃時需要考慮經(jīng)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如果這兩個條件不合乎實際,直接影響著執(zhí)行計劃主體,即組織中的個體的工作積極性,也直接影響著計劃執(zhí)行的效果。
2.計劃管理,要把握計劃的靈魂
前文中提及,計劃工作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計劃沒有變化快”。很多人說起“計劃沒有變化快”會說得理直氣壯,總是認為計劃的變化是別人或外在的因素影響的,實則不是,那是因為自己做計劃時沒有把變化的因素納入到計劃之中。
《毛澤東選集》中《關于重慶談判》一文講:“在革命的道路上還有許多障礙物,還有很多困難。我們黨的七次代表大會設想過許多困難,我們寧肯把困難想得更多一些。有些同志不愿意多想困難。但是困難是事實,有多少就得承認多少,不能采取“不承認主義”。我們要承認困難,分析困難,向困難做斗爭。世界上沒有直路,要準備走曲折的路,不要貪便宜。”由此可知,計劃的靈魂之處,就是要識別影響目標達成的阻力或困難,也就是說,制訂計劃,不僅是明確目標和分配任務,更為重要的任務是識別并克服達成成果的阻力或困難。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企業(yè)制訂計劃,恰恰是明確目標和分配任務,做到這里就認為完成計劃制訂工作了。
為何會這樣呢?因為這些企業(yè)或團隊的領導總是認為任務應該由下級去完成,忘記了自己作為領導的領導工作內容,同時,在思想方法上只估計一種可能性,沒有估計兩種可能性。
為什么只估計一種可能性,沒有估計兩種可能性呢?
《毛澤東年譜》(1947.5.4)講:毛澤東主席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復陳毅、粟裕電:“凡行動不可只估計一種可能性,而要估計兩種可能性。例如調動敵人,可能被調動,亦可能不被調動;可能大部調動,亦可能只有小部調動。凡在局勢未定之時,我主力宜位于能應付兩種可能性之地點。”
由此可見,計劃是行動的先導,制訂計劃時不能只估計一種可能性,而是要估計兩種可能性。這樣就容易把握住計劃的靈魂,使得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
3.計劃管理,需要兩個意識
制訂計劃時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形式大于實質,過程熱熱鬧鬧,結果毫無成效。為什么呢?就是缺乏成果意識和標準意識。所謂成果意識,指的是要明確計劃執(zhí)行后所輸出的一個可以評估的結果。所謂標準意識,指的是要明確計劃執(zhí)行后所輸出結果的評價標準。過往的計劃之所以有效性不高,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返工,就是缺乏成果意識和標準意識。
《毛澤東選集》中《放手發(fā)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一文講:“此指示,在皖南由項英同志傳達,在蘇南由陳毅同志傳達。并于接電后一個月討論和傳達完畢。對于全黨全軍的工作布置,則由項英同志按照中央方針統(tǒng)籌辦理,以其結果報告中央。”
由上文可見,成果意識和標準意識是如何運用的,毛澤東主席的具體工作方法,是值得我們在當今的企業(yè)管理實踐中借鑒學習的。
4.計劃管理,要考慮“五要素”“三過程”
《毛澤東選集》中《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講:“情況的了解,任務的確定,資源的投入,人員的溝通,工具的準備等,都要包括在負責人的過細考慮、切實執(zhí)行和檢查執(zhí)行情況的工作之中。”“任何工作的順利開展,事先都應有盡可能的嚴密的計劃即預先準備工作。”
由此可見,制訂計劃需要考慮“五要素”,“五要素”指的是情況、任務、資源、人員、工具,當然“五要素”是基本的五個要素,并不是說僅僅是這五個要素,就像上文所說的“等”,還有其他的要素;“三過程”指的是貫穿于計劃全生命周期的三個過程,即過細的考慮過程(計劃過程)、切實的執(zhí)行過程(實行過程)和檢查執(zhí)行情況的過程(實行過程)。實際工作中,關于計劃的運用,很多企業(yè)或團隊的負責人常常是命令主義式的“甩手掌柜”,僅僅命令并期待著下級去執(zhí)行計劃完成目標,忘記了自己該做的相應的領導工作,過程不管不問,直接問責、考核結果。
5.計劃制訂后,抓兩個要點
《毛澤東年譜》(1959年7月15日)閱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工農(nóng)商交協(xié)力解決市場問題會議的報告。該文中講了一個道理,即在落實計劃中,一是抓思想認識的提高,一是抓綜合平衡。
計劃制定后,一個重要的工作經(jīng)常被忽略,就是抓思想認識的提高。很多企業(yè)只管制定計劃、分配任務,從不做提高干部隊伍甚至員工的思想認識的工作,這涉及到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性,尤其是遇到困難時,就顯得尤為關鍵。
由于計劃執(zhí)行的過程,是一個大協(xié)作的過程,各環(huán)節(jié)各部門都是彼此依賴、相互制約的,任一個環(huán)節(jié)或部門都有可能成為整體的瓶頸,所以要抓綜合平衡。
六、結論
基于西方管理學的計劃管理盡管在過程可操作性、邏輯清晰性和工具可用性上大有益處,但在思想方法、考慮問題的系統(tǒng)性和契合中國特點上,仍需要學習中國的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外國、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么多年,我們學習的一直是基于西方文化的西方管理學,對中國的管理方法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力度還不夠,以致出現(xiàn)了企業(yè)管理學理論盲區(qū)。就計劃管理這個小切口來說,道理亦同,用一句話歸納:“計劃管理,需要中國方法。”
文/程毫,中國企業(yè)人才發(fā)展智庫首席專家,“中國式管理”理論(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北大、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工大特邀專題老師;來源:程毫思考微信號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