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
這是一個提綱挈領經濟發展意見,對中國未來市場有著深遠而又重大的意義。內容較多,我們通過指導思想來看一下中央想傳遞什么關鍵信息?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用一句話概括,即:建立以“我”為主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這個我,可以理解為以中國中央政府為主導的中國市場。為什么要建立這樣的經濟體系呢?
主要目標里最后一個目標關鍵幾句話需要注意:以國內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為支撐,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推動制度型開放,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提升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
這才是本意見的點睛之筆,而其他的目標最終是要圍繞著這個目標而努力的。
各位,中國市場最大的優勢是什么?
毫無疑問,是巨大的市場生產能力和消費規模。但總結過去,盡管我們有這樣的優勢條件,卻沒有享受該有的尊貴待遇以進口原材料,也沒有高附加價值向國外輸出,中國過去的經濟模式就是進口著高價原材料,賺取最微薄的利潤,來供養其他國家經濟發展。
我們這樣的模式處在全球經濟鏈中,是非常被動的,它包括兩方面:
第一,是國際經濟貿易地位被動。比如說,我們需要什么,什么就會漲價,比如鐵礦石,石油,鋁,糧食作物等等;總之,中國雖然是全球大買家,但享受不到VIP客戶的特有待遇,在中國崛起之勢下,還經常被打壓。
第二,是產業發展被動。比如我們生產手機,美國想卡著芯片;我們搞基建,汽車需要鋼鐵,澳大利亞卡著鐵礦石,我們需要發展新能源,有資源的國家卡著鋰,鎳,鋁等重要礦產,反正中國要發展,其他國家就會倚仗自己的優勢資源卡中國脖子。
而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出口國,向全世界輸出物美價廉的商品他們卻視而不見。為什么歐美懼怕中國,又離不開中國?看看2021的進出口數據就知道了。
如果歐美不從中國進口商品,真的會找到全球其他更合適的大國來替代嗎?其實是很難的,因為中國具備全球最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具有廉價生產優勢,還有足夠大的產能。
這也是為什么俄烏戰爭,歐美敢大膽制裁俄羅斯,卻不敢大膽制裁中國的原因。如果制裁中國,中國也可以選擇罷工,斷供。
那么,中國怎么才能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由被動變主動?
就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這種大市場背后是一個強政府,對供應環節可以直接實施干預,保障供應和價格。不難發現,高度的市場化,對國家產業升級,往往會形成阻礙,國家越需要,很多商品價格就會水漲船高,特別是某些行業形成壟斷格局,政府越想干預就越難保供應,所以高度市場化對應的就是高成本。
最后會導致什么結果呢?削弱產品競爭力,打擊消費積極性,拖累既定的產業發展目標。
當然有人會說,只有市場化,才能更快地推動產業升級。但問題是,以國內外產業鏈對商品和服務供應層層加碼的態勢,最后傳遞到終端消費,是否能承受高昂的成本,或者說完全接受這種成本需要多長時間?
所以,以央企國企為主導的需求和生產,一,可以對供應端直接干預,更有實力議價,定價;二,生產供應節奏更具自主性,國外想掌控價格卻無法把握中國需求節奏;三,統一生產調度,讓外循環需求根據中國的節奏來走,四,掌握貿易主動權,即可以掌握貨幣主動權。
對國際買家地位來說,就要從主動變被動了。因為供應端完全掌握在中國政府主導的市場里,中國可以按自己的節奏,對主要需求方,按需分配,也可以指定交易貨幣,那定價權就回歸中國了。
有人會問,買方國家不會換個國家買?之前說了,第一,要有產業鏈,第二要有價格優勢,第三還得有足夠勞動力和產能。符合這個條件的國家有多少呢?
越南?緬甸?印度?非洲各國...恐怕都不符合條件。
不要小看商品供應的影響力,它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政府威信,甚至自主性。假設中國對世界罷工,歐美會不會害怕?一定會的。
中國為什么現在推出這種經濟模式呢?
完全是時勢需要。美國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多年前精準預言了中美之間的沖突,他特別強調了中國無法和平崛起。
這一點從俄烏戰爭就可以看出來。俄羅斯同樣具備大國基礎,有廣袤的土地,有強大的軍事,最重要的是,有資源。俄羅斯想不想崛起呢?當然想,如果不想,普京曾經也不會對西方拋出橄欖枝。但結果呢,總是被找理由。群起而攻之!做大,是有風險的。
中國,同樣面臨這樣一個局面。怎么辦呢?那就要化被動為主動,掌握主動權,發揮統一大市場優勢,以內循環主導外循環,靈活周旋國際關系,確保我們的和平崛起!
作者:王兆江 來源:重組股投資研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