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閱讀信息
夏朝之音:3+X高考模式中的3為何40年不改?何時改革成3-2+1(2)+X的模式
點擊:  作者:夏朝之音    來源:夏朝之音  發布時間:2017-06-12 12:20:18

 

 

 

      為期三天的高考結束了,對于高考改革和考試模式的各種褒貶卻不會結束。

今年又是恢復高考40周年,是很值得紀念的,因為很多人通過高考實現的自己夢想,當然國家通過高考也選拔出更多的優秀人才。但與此同時,對中國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批評也從沒有停止過。

高考制度,實際是由高校入學考試制度和高校招生制度組合而成,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狹義的高考制度單指考試制度。今天我既不談中國的教育制度,也不談高校招生制度,就談談考試制度,即狹義的高考制度(下同)

由于高考制度一直受到各種批評,所以高考制度自恢復以來,對其改革和探索、試驗從來沒有停止過,但到現在也沒有摸索出一套完善的、科學、廣受認可的考試制度來。

我們曾經用各種各樣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進行多次高考制度的改革,比如從全國一張考卷改到各省自行或單獨命題,這個改革理由就是確保教育公平,改變“一張考卷考所有人”的刻板、單一的考試方式,促進考試和選拔方式的多樣化、多軌化、彈性化。

但是,這樣的改革卻造成了高考史上最大的教育不公平,改革的效果和目的完全背道而馳,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所詬病。雖然近些年來有所改進,單獨命題的省份比過去有所減少,但到今天,除了改革試點的浙江上海可以理解之外,在恢復高考40年后的2017年,依然沒有實現“全國一張考卷”這樣最公平合理的高考制度。可見我們有多少打著改革的旗號,把原本好的東西給改掉了,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樣改革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再比如考試科目的改革,從一開始簡單的文理分科(語數外為文理科均必考的科目),到3+X其中,3為語文、數學、外語,是必考科目, X為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生物,學生可以選擇一科或多科考試,形成了“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3+大綜合+1、“3+大綜合”、“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1、“31”等多種方案),到今年在上海、浙江改革試點的3+3新模式,可以說考試科目的設置出現前所未有的多樣化景象。

應該說,關于高考考試科目和模式的改革,相對于各省分別命題來說,在改革性質上有本質的不同,這些改革都是很好的真正的改革,至少是很好的改革探索,無論是3+X還是3+3,都有積極性和進步性,更值得肯定,因為這些方面的改革完全不影響當初改革“全國一張卷”目的--確保教育公平--的實現。

但是不管是3+X模式還是3+3的新模式,這個3”即語、數、外三科作為高考必考科目,卻四十年未曾改革過。

不管是全國一張考卷的年代,還是各省分別命題的戰國時代,也不管各省或者全國經歷了多少輪的高考考試科目設置的改革,這個“3”中的語、數、外三科作為必考科目的地位卻是40年來雷打不動、一成不變。

時至今日,雖然不少人對考試模式和科目設置有各種各樣的質疑,但卻沒有對這三科設定為必考科目提出過質疑,且至今也沒有絲毫的跡象表明高考會在這個“3”上進行改革,或者探索改革,哪怕是全國高考改革試點的浙江和上海,也沒有這個意思透出,改來改去全是在X上進行排列組合。

那么,選擇語、數、外這三科作為高考必考科目,有什么科學依據嗎?

我上網遍搜網絡,也沒有搜到任何關于為什么語數外這三科作為必考科目的說明,無論是官方說明還是民間解釋,一概沒有找到。

大概是時間久了,大家就習慣成自然,不需要問為什么,認為將語數外作為必考科目是天經地義的事,是用腳指頭想想就能明白的事。

但是,為什么這是天經地義呢?我用大腦想了很久都想不出來這是為什么。

世間有什么是天經地義的事嗎?也許有,但高考中語數外三門均為必考科目顯然不在其中。

今天,我就冒昧來淺析一下這三門課程究竟有沒有必要全部設定為高考的必考科目吧:

1、必考科目:語文---十分必要

作為中國人,語文作為必考科目,這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的,也是唯一用腳指頭就能想明白的道理。語文對我們之重要,本是不言而喻的。即便以后從事科學研究等理工科方面的工作,也必須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為你寫科學論文、匯報科研成果,都必須用書面文字的形式,而這也正是語文水平的體現。至于其它普通工作,更是如此,什么工作計劃、總結、匯報、商業計劃書,項目計劃,目標規劃,會議紀要,乃至個人或者企業銀行貸款申請書和各種各樣的情況說明,等等,無不要有良好的語文水平做支撐,很難想像表述不清,詞不達意、主體不明、雜亂無章等這樣的文字東西,能給你的工作帶來很大的便利或者成績。

所以,語文是所有科目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科目之一,對今后的個人的人生事業的發展也是影響巨大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中國人,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我們更應該學好它、用好它,所以,無論從那個意義上說,將之定為必考科目,完全正確,天經地義,將之定位必考科目,也更能凸顯起重要意義和與其基礎學科的地位相適應。

2必考科目:數學-- 毫無必要

到現在我也不明白,將數學列為高考必考科目,其合理性、必要性、科學性究竟何在?

如果說數學是很多理工學科的基礎,學不好數學的話,那些學科也學不好,那么很簡單,直接將之歸入理工科選考科目不就可以了!何必讓不喜歡理工科和科學研究的學生也去花費巨大的時間來補數學這個短板呢?人不是萬能的,絕大多數人也不能是全才、通才,所以,補短板不如發揮長處,這是普遍真理呀,人盡其才更在于揚長避短嘛。

如果說數學能力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應用能力之一,我不否認,但還要看這個數學能力基本到何種程度,如果僅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應用的話,那么小學數學知識就可以應付,稍微再復雜一點的,初中數學知識就綽綽有余了。

數學如果作為基本學科知識的普及和個人基本運算能力的掌握,則將之定為中考必考科目完全正確,何必要用于高考呢?高考畢竟是專業性更強,針對性更強的大學入門考試,如果我入的這個門,無需數學知識,那何必非要去考呢?據說清華北大的很多大師當初的數學成績分數都是個位數上,按照今天的標準,毫無疑問是入學無門的,但事實上并沒有妨礙他們成為大師。

我想請問各位從事非數理等科學研究工作的朋友們,高中學習的那些數學知識,如函數,立體幾何、方程式等,平常工作中有幾個可以用到?特別是對文科生來說,更是基本絕緣,就算和數字天天打交道的一般出納或者會計工作,用到的數學知識也不過小學階段的加減乘除,其它會計知識基本與數學本身無關。

所以,將數學列為高考必考科目完全是思維定勢的慣性思維作怪,非常的無厘頭,至少在恢復高考四十年后的今天,完全沒有必要,看不出有何科學性和合理性。

3必考科目:英語--更無必要

應該說將英語作為必考科目,曾經是非常必要的。在當時國門初開,外語人才奇缺的那個年代,將之定為必考科目,確有普及英語教育的作用,所以非常有必要。

但是現在,將英語作為高考必考科以普及和選拔更多的外語人才的歷史任務應該說已經完成了,現在完全沒有必要再將之作為必考項目了。

外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90%以上的人在日常工作中根本用不到。至于自己有志于外語學習,完全可以作為選考科來學習和加強,對于今后工作中會用到外語,也完全可以通過再自學和補習的方式提高,完全沒有必讓90%不需要使用外語的人,去為那10%需要外語的人而痛苦且被綁架。

近年來,北京市降低高考外語分值,提高語文分值的做法,應該說是非常積極可取的,是很大的進步。但是僅僅是降低分值,是遠遠不夠的。

原新東方英語培訓學校創始人俞敏洪談及高考英語改革時,認為英語學習確實不必均等化。俞敏洪坦言,“英語本身并不需要讓每個人都學得那么難,也不需要讓每個人都花那么多的時間。當后來孩子們有機會覺得英語很重要的時候,他們還是來得及補的。”他回憶稱,自己學英語的時候已經16歲,“到18歲已經考到北京大學,所以還是能夠追上的。高考英語分數的下調和英語難度的降低,從整體上來說是合理的。”

 

 

而現在正式的英語學習是從小學3年級開始的,這本身學習的太早了,非常不合理,典型的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表現。試想連漢語語法都沒掌握、學好的小學生,還天天學習英語,為英語語法而費腦筋,特別是對學英語還沒有正確認識和真實興趣的學生來說,是多么大的痛苦和負擔。

我們不能因為個別人從小喜歡學英語學習,很小就能說流利的英語,就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去這樣做,這本身就非常不合理不科學的。其片面強調英語提前學習的結果往往是語文、英語都沒學好。等到了中學,本來是剛開始明白一些道理,知道該學什么,興趣是什么,也想學好英語,但是因為各個小學教學水平和要求不同,學生英語水平也不一樣,對于初一就有大量的生詞、句型和復雜的語法知識等內容的課程,基礎稍微差點的學生馬上應付不過來,很容易導致英語學習的興趣減退,要么越來越差,要么為了補習英語而花費大量的時間,甚至金錢(上補習班),效果也未必明顯。這讓本應快樂學習,重點形成或塑造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黃金階段,用來疲于應付可能一輩子也用不到的英語課程的枯燥痛苦學習之中,進而疏忽了在最佳的黃金時期對三觀的正確引導和確立

事實上,現在社會上的中小學的英語補習班和成人英語(外語)補習班都是遍地開花,但各位哪里見到有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培訓班?有的只是心理咨詢輔導中心或者治療心理疾病的機構,而走進這些機構的人絕對不是外語或者數理化沒學好導致的,一定是理想、信念、價值觀、人際關系等方面出現了問題。

所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外語學習真的只是為了應付高考了,如果畢業后長期不用,高考考的分數再高,外語知識也必將荒廢,實際應用能力也會慢慢喪失殆盡。反之,即便高考分數很低,但因工作需要而經常使用,加之個人努力,外語水平也會提高的。

而以上這些現象的出現,就是因為高考這個無形的指揮棒的指引,特別是將英語定位高考的必考科目上,從而出現了英語學習從娃娃抓起、重學習輕人格培養這樣拔苗助長的不正常現象。

與將英語從高考必考科中刪除相對應的,就是英語學習從小學課程中走開,回到過去初中開始學習英語的模式。

我曾對一些年輕剛入職場的大學生朋友們說,請不要說你不是英語專業的,英語不好,所以寫不好函電,請先用中文寫好,我來給你翻譯。顯然,這些基本函電寫不好的人,95%的與英語水平和能力無關。因為即便你的語法錯誤、發音帶口音,也不地道,但對外國人來說,你就是外國人,他們看了你的英文函電,只要能理解你的主旨,這些錯誤對于正常交流而言是無礙的,他們也是理解的,畢竟不是國家間的正式條約或者協定的談判,分毫差錯都不行。而函電寫不好,往往是意思表達不清,層次不明,邏輯混亂等,但這些毛病卻不是可以因流利的英語良而得到彌補的!如果不是這樣,豈不是英語老師才是最好的涉外工作者嗎?但事實顯然并非如此。這里不妨多說一句,中國外交戰線上,很多杰出優秀的外交工作者往往并不是外語語言專業的科班畢業生,這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一個好的翻譯,未必就是一個好的外交官,一個好的外交官,也未必必須是外語水平一流。

學以致用,如果學習了十幾年的英語,但是因工作用不到,最后全部還給老師了,這十幾年的學習不就是浪費嗎?為什么不讓熱愛的去選擇學習,而要讓不喜歡的人也必須喜歡呢?這不是強迫嗎?

如果強迫能有助于我們以后人生的成長和進步,這樣的強迫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絕大多數卻并非如此,特別是強迫學和考英語,更無意義。如果從事的工作與英語無關,學的再好,也很可能會因無實際用處而荒廢了。

因此,英語作為高考必考科目,已經失去了必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目前高考的三個必考科目,可以去掉兩個。那么,僅僅保留語文,將其它所有科目全部劃為選考科,3-2=1+X模式,這樣是不是就合理了呢?

夏朝之音(微信公眾號夏朝之音)認還不夠合理。因為凡是納入必考科目的課程,應該具有基礎性和廣泛的實用性的特點,是打開其它一切學科的基礎法門,相當于總鑰匙。按照這個標準來看,英語和數學被排除在必考科目是天經地義的。

那么,除了語文,還有沒有這樣的一門“總法門”、“總鑰匙”的課程科目呢?

應該是還有一門具有這些特點的重要課程需要被納入必考科目。但是40年來它卻一直作為副科或者文綜的選考科目。我不理解為什么這個如此重要的科目卻又如此不受待見,從教育部到普通基層教師、家長,沒有一個認識到這個科目其實比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很多課程重要的多,它對于我們短暫的一生,究竟以何種狀態度過,卻有著潛在的、至關重要的深遠影響,這個影響遠遠比我們掌握某門技術重要的多。

這個科目就是“政治”。

政治算什么? 還要成為高考的必考科目?笑話,對不起,我對政治不感興趣。

這大概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但這顯然是對高考政治科目的狹隘理解。

我過去學習的政治,即高考要考的政治,不僅僅是日常我們談論的那個狹義政治,它是廣義上的政治,它包括社會發展簡史,辯證唯物主義常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常識以及當代國際政治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包括當代政黨制度,政體國體等內容,也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人生修養方面的內容,教給學生的是一整套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科學方法。當然政治也包含一些時事政治的內容

但現在各省政治教材不統一,內容各不相同,現在的政治教材內容與我們當初學的差別已經很大了。我看了浙江省的考試大綱,發現社會發展簡史全部刪除了,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腐朽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等內容,如帝國主義為什么垂而不死等課題,自然全部略過了;至于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之心,文化自信的新內容,正確樹立馬克思主義立場的三觀等老內容,等等這些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政治學科的、對人一輩子都有用處的內容似乎不見或者淡化了。特別是對我們如何觀察、分析、看待社會的、最重要的也是非常實用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雖然有保留,但簡化的很厲害,保留內容篇幅較少,雖看似是四個必考內容之一,但分值不過約20分。

而辨證唯物主義常識這一點,在我看來,是所有政治課程內容中最重要,也是最實用,對未來影響最大的部分,它教會我們如何客觀、辯證分析問題,對人生道路的行走也非常有幫助,如何看待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個人的成績與挫折都是非常有益的,不應減損,而應該加強的內容。而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則一點都沒有涉及,難怪現在英雄一個個被顛覆、被抹黑、被否定,歷史被解構、重評,就連南京大屠殺這樣的重大歷史悲劇事件,都能被復旦大學的教授贊美為在世界歷史上永放光彩”的壯舉,而這樣的教授居然是教師資格的審定人,堂而皇之的媒體寵兒,面對這樣的歷史解構和輿論傾向,很多普通人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得出錯誤結論,被人誤、被人害,甚至誤人誤己、害人害己也就不奇怪了。

在美國都在講“政治正確”的今天,對我們自己而言,何為“政治正確”卻模糊起來了,而且是從學校開始模糊的,曾經“政治正確”的內容卻從教材中,從大綱中淡化了、虛化了、消失了,長期這種狀況,折射到現實社會上、網絡中,還有“政治正確”這樣的共識嗎?難道今天的中國不需要“政治正確”了嗎?

我們再看看現在社會現實,各種社會問題頻發;貪污腐敗、前腐后繼、窩案串案、塌方式腐敗、家族式腐敗,一人升官,全家腐敗的現象屢見不鮮;侵害老百姓權益的惡性事件都不算是什么新聞;損害、賤賣、放任國有資產流失也不是少數現象;假冒偽劣產品坑害消費者、電信詐騙、非法集資、非法傳銷、黃賭毒等屢禁不止;社會道德水準整體呈下降趨勢,拜金成風,唯利是圖成了宣之于口的正當利益訴求;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來看待衡量一切是非問題成為部分人理所當然的事;自私自利僅僅是攻擊別人的理由,從不對照檢視自己且做起來理直氣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情冷漠,見死不救的事也時有發生;心無敬畏、目無法紀的無法無天者大有人在;為個人一點小私怨而泄憤社會,竟在校車上縱火造成數十孩子死亡的慘劇剛剛發生,因為學習、考試、升學等問題而輕生的已不再限于高考生了,中小學和高校均有發生;無論是對國家、國際大事,還是對牽涉自己個人問題的看法,偏激、狹隘、甚至極端、爆戾,不能辯證地、一分為二地客觀看待問題,不能堅持兩點論分析問題,不能抓住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被種種片面假象或者不實言論所左右而做出極端的事情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當普遍的社會現象,甚至在目前高校中、職場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種現象。

就不說前些年的馬加爵、藥家鑫這樣的極端案例了,僅從每年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可以看到這一點。一方面年年都是最難就業季,大量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寧可在家啃老,也不覺得害臊,或者盲目進行毫無技術含量的創業,敗光父母的血汗錢,理由僅僅是不愿意給人打工,其失敗率幾乎99%以上,可是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企業都缺人,找不到更多合適勝任工作崗位的人(注意不是技能超群的人,而是合適的人),招聘永遠在路上,以至于董明珠發出要讓上級哄著你做事的,請回到你媽媽身邊去,長大了再來面對這個世界!”這樣的感嘆。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親愛的朋友們,美妙的春光屬于誰?屬于我,屬于你,屬于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親愛的朋友們,創造這明天要靠誰?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這樣積極向上,豪邁熱情、催人奮進、責任擔當、人人傳誦并以此為志的高大上現象不再了?

為什么又紅又專的目標消失了?為什么愛國成為難以啟齒的事,甚至成了被嘲弄的對象?小粉紅、愛國賊等成為網紅熱詞?為什么小圈圈、小團伙的圈子文化、山頭主義依然廣泛存在各個組織機構中,為什么.......

這還不是因為將實用主義至上的原則貫徹到教育戰線,卻將“政治正確”視為無用之物甚至是庸俗理解為政治任務的必然結果。

我們兩手都要硬的口號喊了多少年,可是在基礎教育上,特別是在青少年成長的黃金時期,究竟是哪只手在硬,哪只手在軟?

一方面,國家領導人大力提倡要“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另一方面,我們的中學基礎教育卻將“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等這樣的課程邊緣化,淡化、甚至虛化,如果一個人不從小就樹立“講政治”“講規矩”“有信念”“有紀律”等這樣“政治正確”的觀念,走入社會后,如何能保證自己做到“講政治”,“講規矩”呢?特別在利益面前,在領導崗位或有一定權力的時候。

而要讓我們的學生從小重視并真正做到、做好這些,難道靠學好英語或者數理化就可以了嗎?

很多社會問題和很多個人問題的的發生,都與沒有正確看待或者正確處理好國家、社會、工作、單位、個人的關系有極大的關系,沒有弄清“政治正確”精確內涵(庸俗理解為假大空的口號),而這些不都是上面提到的“政治”科目的內容嗎?

更不要說當下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泛濫到讓人麻木的地步了,雖然搞這些虛無的人未必不知道真相,他們只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故意如此。但是,如果受眾沒有基本的辨別能力,是很容易受到蠱惑和影響的,而如果不在學校學好這些,逐步培養起自己基本的辨別、分析、判斷能力,走向社會后,出現認知、理解、合作等方面的問題,甚至一點小委屈都受不了,反常識、反社會,不是很正常嗎?

而這些基本的認知與判斷能力與你是什么專業有關系嗎?

難道搞理工科,搞科學研究的人不需要具備這些方面的認識和辨別能力嗎?或者說,只要學好了英語、數學,或者掌握了某門技術,這些問題就消失了嗎?

清華大學教授被騙1760萬,難道這樣的教授是因為沒有學好英語或者數理化導致認知出現問題?這樣深刻的教訓時有發生,為什么就不能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予以重視和糾正呢?還將之視為可有可無的副科,不亦悲哀嗎!

 

 

所以,政治(廣義上的),就和語文一樣重要,對一個健全人格的培養、正能量性格的塑造、大是大非的判斷、日常是非曲折的認知、人際關系的正確處理等個人內在素質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些又是思想境界層面的,潛移默化的,屬于看不見的精神、意識層面的東西,而看不見的東西決定看得見的事情,此乃常態,所以說政治是最基礎的學科之一,是統領或者進入其它學科的重要法門,其重要性比英語或者數理化重要一萬倍也不為過。

而現實恰恰相反!40年來,政治學科(無論教材叫《思想品德》、《道德與法制》、還是《思想政治》)反而成為最不被重視的學科。國家領導層面非常重視,但是具體到基礎教育層面,到高考的層面,確實又相當的薄弱,基本是應付。

廣義的政治學科本應取代數學的必考地位,因為它和語文一樣,才是所有學科中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是一切高樓大廈的地基所在。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政治學科,和語文學科一樣,正是這樣的“毫末”和“累土”。

好比不認識漢字,不會寫漢字,不會準確、精煉運用漢字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就不可能成為其它學科的優秀人才一樣,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來指導我們學習,其它學科、技術,技能,學的越好、掌握的越多、用的越精,可能結果越壞。高校教授用專業知識來制販毒,網絡高手專門充當黑客搞網絡攻擊或者編寫病毒等等這樣的反智、反常事情也就不奇怪了,上面提到的高智商的清華教授被電信詐騙也就可以理解了

 

 

毛主席曾經說過“如果路線錯誤,知識越多越反動”。今天巴菲特也說過類似的話:評價一個人時,應重點考察四項特征:善良、正直、聰明、能干;如果不具備前兩項,那后面兩項會害了你很多人選擇合作伙伴,都會忽視“正直善良”這一關鍵項

毛主席所謂的“路線”,不就“政治”嗎!巴菲特說的“善良、政治”不也是“政治”嗎!巴菲特這段話難道不是對毛主席這句名言最好的詮釋嗎?

而這些“政治”品格的養成難道是靠數學或者英語這樣的專業課?

所以,政治完全可以、也應該取代目前高考科目設置中英語和數學的必考地位。

但現在它不僅沒有成為必考科目,反而淪落為所有選科中最不被人重視和看好的雞肋學科。

據浙江省考試院公布的數據,2017年在浙招生高校提出選考科目要求的專業(類)中,“選擇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設限專業(類)的81%;其次是化學涉及64%;再次是技術涉及36%;生物、歷史、地理、政治分別涉及32%19%15%13%”。從“擬報考學校及專業的要求”角度看,政治學科無絲毫優勢可言,遭到師生普遍的輕視。

為什么會這樣?

我認為這是錯誤地將本屬基礎學科地位政治置于從屬學科的必然結果,而導致這個錯誤的原因無非是受到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庸俗觀念的影響,感覺政治一點實際用處都沒有。但是我們卻忘了人的思想是一切行為的方向盤和發動機,思想積極,行為一定積極向上,思想消極,行為也必定消極向后,行為出問題,首先是思想出了問題。而政治課就是這樣掌控人生方向和打造性能卓越的人生發動機的最好工具。

我們重視一切具體看得見的學科,因為它們能給我們帶來看得見的實利,卻忽視了看不見的用以打造良好發動機和掌控正確方向這個最根本、最好的工具--政治。夏朝之音(微信公眾號夏朝之音)認為這是我們這幾十年來高考改革最大的失誤,沒有之一

我認為,目前高考考試科目的設置非常不合理、不科學,改革勢在必行,而首先必須馬上改掉的是現有固定的三個必考科目中的兩個

因此,我建議,將目前3+X或者3+3的模式改為3-2+1 +X,即2+X或者2+3 的模式,即將數學和英語從必考科目中剔除,改為選考科目,將政治課從現有的選考科改為必考科目,將分值從70+30分改為和語文一樣的150分或者180分(如果必須保持“3”的話,則可暫時保留外語的必考地位)。

當然與之相配套的應該是重新編寫一套新的政治教材,重新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來做指導思想,將最近的政治發展成果糅合進去,形成一套完整的而不是閹割的,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繼承歷史優良傳統的而又與時俱進的,充滿理想、信念、正能量的政治正確的政治教材。

你可以不喜歡政治,你也可以不談論政治,但是人生何處無政治呢?小到一個家庭,工作單位,大到國家社會、國際格局和世界博弈,都有不同形態的政治,官場有官場的政治生態,商場有商場的政治生態,職場也有職場的政治生態,甚至情場都有情場的政治規矩和原則,可以說政治的影響無處不在,有誰能真正游離政治之外呢?就像我們的空氣雖然不新鮮,但是又有誰因為不喜歡這個不是很新鮮的空氣而拒絕呼吸呢?

對人生影響如此之大的政治,難道不應該定為高考的必考科目嗎?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點贊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評論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