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激烈的智能科技競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實施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對我國創新治理能力的要求提到新高度。目前,我國創新治理能力尚不適應國家人工智能發展的要求。為創新治理的模式和服務,必須推動創新治理的智能化轉型,充分認識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對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由于社會治理涉及的領域、主體和社會組織等紛繁復雜,其中存在的社會問題和矛盾也林林總總。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當從宏觀和整體的視角來探究社會治理智能化面臨的困境,認清審視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是思想觀念的困境。十九大報告首先提出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但是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具體工作實踐中,人們對社會治理智能化的認識和理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諸如治理意識淡薄,把人民群眾當做治理對象而不是主體;大數據思維欠缺,較少思考如何通過大數據技術“解放”雙手;市場意識淡薄,缺乏先進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容易導致治理的時間和物質成本的浪費等。
其次是機制滯后的困境。制度問題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遠性特征,它是形成社會有效治理,實現治理智能化的重要保障。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治理機制創新滯后于實踐發展,從而導致現實中的社會治理出現一系列的規制的不適用、不匹配情況,進入諾斯所說的無效率的“鎖定”狀態。譬如無人駕駛的法律規范問題、“360水滴門”背后的個人隱私保護問題、機器寫作盛行下知識產權的認定問題等。
最后是供需失衡的困境。相對剝奪感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心理,是一種相比較而產生的負面情感。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民眾對社會治理能力的要求或者期望高于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水平,就可能會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這并不是因為社會治理能力的弱化,而是由于社會治理主體在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小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具體表現在:治理能力滯后,部分治理主體缺乏先進的理念和高效的技術,加之制度執行、政策落實不夠,難以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節奏;大數據技術欠缺,在大多數社會基層社區中,專業人才和設備嚴重匱乏,難以實現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覆蓋;智能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當下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商業領域越來越普遍,而智能服務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拓展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通過系統分析社會治理面臨的客觀形勢和現實困境,我們認識到創新社會治理必須通過智能化的方式加以解決。從人工智能發展大勢中挖掘巨大的價值,引領社會治理進入一個全新的智能化時代,已成為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求。
第一,適應理念智能化。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必須從思想觀念上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社會治理主體要不斷適應新的發展形勢,保持治理理念始終與時俱進,主動去擁抱“智慧社會”,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在現代化背景下,治理由一元的單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政府必須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主動適應治理智能化新要求,樹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吸納社會公眾參與進來,并調動起積極性與創造性。同時,多元的社會治理主體要構建“大科技理念”,堅持把高新科技的應用作為治理智能化的強大動能。如將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自我更新技術運用到新業態安全監管方面,構建基于大數據的研判模型,增強防控工作的動態性、精準性。社會治理主體還要注重成本與效率的理念,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極大便利提升社會治理的績效。要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通過對公共數據的收集、分析與整合,不斷優化業務流程,使信息更加集成、資源更加優化配置、公共產品與服務更加高效優質。
第二,提升治理制度化。制度化是組織和程序借以取得重要性和穩定性的過程,要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一個重要保障和前提就是推進治理的制度化。為了更好地運用先進科技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必須不斷優化改進社會治理機制,真正實現制度與技術的耦合發展。首先,社會治理主體要把握機制的時效性。要注重抓好社會治理過程中制度建設的薄弱環節,不斷探索和完善適應新的治理環境的新制度,從而形成具有復雜性和靈活性的治理制度。其次,要加強頂層設計以建立一體化安防體系。如,“堅持以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為支撐,織密織牢公共安全網,建立健全社會面、重點行業、單位內部、城鄉社區等治安防控網絡”。最后,要建構智能化監管機制。要依托現代智能科技,通過一整套高效完善的制度來管權管事管人,落實好社會治理的主體責任以及權力制約權力的監督機制。譬如應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全流程、全環節、全要素的信息化監管機制。
第三,增強治理包容性。光有先進的理念,沒有科學完善的機制不行;僅有機制,沒有相應的能力,社會治理智能化的績效也出不來。因此,治理主體必須以個體和組織為基礎,不斷拓展其治理的包容性,與時俱進加強社會治理相關能力的建設。一是要不斷夯實和拓展社會治理智能化的組織基礎,增強其對社會公眾的吸納能力。通過不斷吸納專業人才、社情民意以及建設性的議題等創新社會治理的組織建設方式,拓展其社會基礎,構建一個以黨組織為核心其他組織為依托的社會治理組織整合機制。二是要通過建構網絡互動交流平臺增強與其他治理主體的互聯互通。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社會治理主體要與其他治理主體保持良好的互動,進而最大限度的容納不同利益,更好地實現治理目標。例如,社會治理主體可以通過對大數據挖掘和分析,充分把握人民群眾普遍化、個性化的需求,從而創新服務治理的形式和內容,為他們提供精準的公共服務和產品。三是要創新智能化的治理載體,構建新的治理模型。相關主體可建立一套信息資源整合機制將不同層級治理組織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整合起來,打通基層社會治理的各類數據,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規范進行處理和共享,進而形成完善的數字治理網絡。
總之,我們要主動適應人工智能科技發展大勢,既要認識到當前創新社會治理面臨的困境,又要善于將最新的科技應用于治理與服務當中來,進一步提升理念、完善機制、創新方法,才能把社會治理提高到新水平。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闕天舒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