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資料庫 > 其他綜合 > 閱讀信息
錢遜: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
點擊:  作者:錢遜    來源:《河北教育》  發布時間:2015-10-06 10:47:47

  

1.jpg 

錢遜 清華大學教授、國際儒聯副理事長、“領導干部學國學全國行”學術顧問

 

   【編者按】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有著巨大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核心。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就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更好創新。……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那么,內涵豐富的中華傳統美德,其精髓是什么呢?錢遜先生對此分別從責任、理想(志氣)、忠恕、知恥(良心)、氣節(骨氣)、守禮(恭敬辭讓)六個方面進行了新的概括與闡釋。

 

       一直以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我國文化建設和國家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這樣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一些道德觀念——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有哪些呢?

 

一、責任

 

       西方把人看作單個的個體,因此其價值觀強調權利;中國傳統文化則認為人生活于群體之中,因而強調責任。這是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別。

 

       在實際生活中,責任意識具體表現為角色責任。

 

       如,在家中,要盡子女、丈夫、妻子、父親或母親的責任。進入社會,處不同崗位,有不同職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這是講士。士應以仁為己任,死而后已。

 

       再具體說,史官的責任是忠實記載史實,醫生的責任是救死扶傷,教師的責任是教育培養學生成長等等。即使以贏利為目的的商人,古代許多商家也不以贏利為唯一的、最高的目標,而是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以商業活動為造福社會的手段。

 

       不同職業的角色責任也為現代社會職業道德所要求,但傳統的角色責任又不僅限于職業道德。

 

        對于中國人來說,盡人生之責,是做人的本分,是生命意義之所在。背棄人生的責任,即不配做人;責任甚至重于生命。齊國大夫崔杼殺齊莊公,太史記下“崔杼弒其君”,被崔杼所殺。太史的兩個弟弟接著照實寫,都被殺。第三個弟弟又寫,崔杼終于不敢再殺。鄰國有一史官聞訊,帶著竹簡趕往齊國,準備接著寫。聽說已經如實記載下來,才返回本國。汶川地震,老師們為盡教師職責,犧牲自己保護學生,視死如歸。這與上述史官的精神,一脈相承,體現出中國人責任重于生命的價值觀。

 

       對人生責任的自覺擔當,集中地表現于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理想。“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名言都表達了以天下為己任,在民族、國家的發展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思想,這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的核心。以天下為己任不是抽象的,它通過具體的實際的責任而落實、體現。忠于職守,為國為民做出貢獻,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具體行為。

 

       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是一種神圣的責任,是基于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而自覺擔當的責任,是中國人人生價值觀的體現。這樣的精神貫穿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隨時代進步而不斷獲取新的時代內容,成為中華民族爭取獨立、民主,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二、理想(志氣)

 

       重志氣是中國的一大傳統。自古以來,無論是官宦之家、書香門第,還是商賈農工,白丁之家,對子女的家教,無不以立志、有志氣為先。

 

       志氣,有兩方面含義。

 

       其一,志于道,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志于道就是“居仁由義”,就是要追求道義而不貪利祿,立志作好人而不是一意求富貴。

 

       現代人談理想,多數有兩種情況。一是要賺大錢,作大官,改善物質境遇;一是證明自己,實現個人價值。“志于道”超越了所有這些,是一種更高的人生追求境界——不是從個人的需求談個人的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是追求普遍的做人之道,先做人,后做事;在做人的基礎上求個人的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

 

       其二,講理想、講志氣,也是說人要自強不息,力求上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離婁上》)

 

       志于道的方向,自強不息的精神,這就是中國人的志氣。建功立業,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是一般人的追求;成圣成賢,青史留名,永垂不朽,是最高的境界和追求。

 

三、忠恕

 

        忠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前一句是說恕,后一句是 說忠。兩句話意思是,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給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立足,就幫助別人也能立足;自己希望辦事都能通達順利,就也幫助別人通達順利。這兩個方面,前者是對自己的約束,后者是對別人的責任。而共同的一個精神,叫做推己及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待人處事的基本原則。這也是實行仁道,踐行愛人精神的起點。

 

       互敬互愛,互相幫助,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大特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志愿者服務遍及所有角落,這是忠恕之道在今天的高度發揚和升華。

 

四、知恥(良心)

 

       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方人信上帝,相信做了壞事會受到上帝的懲罰。為了不受上帝的譴責,就會約束自己。而中國人不信宗教,就沒有約束,所以做壞事無所顧忌,道德狀況不好。其實,中國人雖不信上帝,對自己的行為也是有約束的。中國人不是靠上帝,而是靠

 

       知恥,靠羞恥心,靠良心。

 

       通過道德教化使百姓憂羞恥心,從而自覺走上正道,是孔子為政治國的基本思想。他提出“行己有恥”應是做人的準則,人不可以無恥。“行己有恥”,用民間的話說,就是要對得起良心。孟子也說過,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就走在正道上。而羞惡之心是義之端。有羞恥心,才知道什么應做,什么不應做。所以羞惡之心是走上正道的開端。

 

五、氣節(骨氣)

 

       中國人重氣節。要求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守自己的信念。這是中國傳統很重要的一面,也是民族精神的一個方面。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道義高于生命,精神生命重于物質生命。這是儒家生死觀的集中體現。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有兩個方面:一是為理想信念、群體事業獻身;二是個人人格的完成。“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此類論述表達了追求至上人格的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文天祥絕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文天祥感到無憾和欣慰,因為,為理想信念、群體事業獻身和個人人格的完成就此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自古以來,中國有無數氣節之士。正如錢穆所說:一部四千年中國史,正是一部浩氣長存,正氣磅礴的中國史,不斷有正氣人物、正氣故事。故使中國屢仆屢起,屹然常在。

 

六、守禮(恭敬辭讓)

 

       “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在西方沒有禮這個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錢穆:《湖上閑思錄·禮與法》)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一切行為都要用禮來規范。中國人的全部生活,都是在禮的規范之下。

 

       禮是治國的綱紀,也是立身之本。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以道德教化引導百姓知恥,以禮規范人們的行為,二者配合以維護社會秩序安定。

 

       禮又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禮的功用,是和。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是古代社會基本的人倫關系。禮就是在這種區別、分別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反映這種區別、分別,厘清和維持這種區別、分別,以達到和的目標。愛和敬的感情是普遍的共通的,但它的表現又是有別的。

 

        受西方思想影響,現在我們許多人也愛講平等。認為禮的規范是封建等級制的反映,一概要不得。平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具體的。現代社會,人格上人與人平等,等級制下的貴賤尊卑關系、家長制、把子女看作私有財產等等,應該廢除,這是對的。父子、師生、上下級都應成為朋友,也是對的。然而,父子、師生、上下級的關系畢竟各有不同,也不能等同于同學間的關系。父母把子女當朋友,與子女平等相處是好的,但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

 

之間,還有教育撫養和受教育受撫養的關系,如果子女把父母只看作和同學一樣的朋友,就不會有對父母師長的敬愛和接受教育的自覺,那就有害了。只講平等,不講差別;沒有禮的規范,不講恭敬、禮讓,不可能有社會和諧。

 

      禮的精神是恭敬、辭讓。

 

      “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

 

      禮是隨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古代社會建立在個體農業基礎之上。古代的禮,主要也只是局限于古代五倫的私人生活的領域,而缺乏公共生活領域的規范。建立現代的禮,在公共生活領域建立規范,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項重要工作。

 

       以上六點,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特質,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也是今天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大力弘揚的精神。

 

      這六點又貫穿著兩點基本精神:一是追求高尚,精神生命重于物質生命,義以為上;二是把個人看作群體的一分子,把個人小生命溶入群體的大生命。

 

(本文來源:《河北教育》2014年第1  圖片來自網絡)

責任編輯:昆侖俠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錢遜: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

    2015-10-06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