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兩部神秘的“天書”:一、《周易》。二、《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中醫學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其中《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專門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醫學診斷、治療方法和用藥原則的一部醫學專著。這部“天書”,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是中國古人從養生、治病救人角度,創建的一種的醫學理論。
《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黃帝內經》作者,據說是中國人最早的祖先黃帝軒轅。《黃帝內經》雖然署了黃帝之名,真正的作者未必是黃帝。很可能是后來人嫌自個兒名聲小,把他(也可能是他們)發現的醫學理論,托黃帝之名寫出來。《黃帝內經》后來大行于世,對于中國人來說“如雷貫耳”,可作者姓什名誰,卻成了歷史學家們考不出來的謎。
當然,無名先賢們寫作、思考只是出于生命本能,誰也沒有想到寫文章可以換稿費,可以在文章后面署上自己的大名。或許對于他們來說,寫作署名,就如同在出生的孩子背上,貼上父母名諱的標簽一樣可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先賢們把他們的名兒忘了,但他們的作品如日月經天。
《周易》、《黃帝內經》所以被人稱之為天書,一個原因是:這兩部書里,有許多生、冷、僻古體漢字,以及特別晦澀的文言。兩部作品的語法結構,與現代白話的語法結構不同,可以蘊含多種意思,可作發散性的解讀。基本上不符合現代語言學的邏輯。許多人以為,學習古漢語的難度,難于學習外國語種。比如英語,初學者掌握了英語基本的語法常識,語音拼讀方法,碰到沒有學習過的生詞、生句,還是可以勉強讀得出來。但這種法子,對于古代漢語完全行不通、碰到生字、生詞,得有老師口傳心授,或者查字典。老師、或者字典里“命令”你怎么讀,你就得怎么讀,命令你怎么理解,你就得怎么理解,其中毫無邏輯可言。古代漢語這種命題式地定字義、句意的行為,體現在中國傳統的許多領域,如哲學、醫學,先賢們得到的,往往是一個待證的命題,他們用填鴨的方法告訴你結果,這種結果,其實是結局。對于學習者來說,結局當然重要,但其被推導的過程,同樣重要。可許多國學理論,推導過程的絕失,讓許多學習者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是喜歡傳統文化的中國人,讀不讀得懂古文是一回事兒,可如果沒有一點想要讀《周易》、《黃帝內經》這一類書的欲望,就懷疑你對傳統文化情感的真實性了。可因為現代與傳統之間的文化斷層,斷得太絕,想讀進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筆者幸運,與《周易》、《黃帝內經》都有緣。比如《周易》,十多年之前,在某城市的一家書店,發現一古本《周易注疏》,此書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四庫全書里版《周易》。
《四庫全書》系繼《永樂大典》之后,最大的一部古代百科全書,中國古代的一些皇帝,認為治下已達盛世了,就跑到泰山上去,舉行封禪大典,向神仙們顯擺。后來的皇帝,可能認為到泰山上封禪太老土,就用“修典”的法子代替封禪。歷代帝王修典的行為,對中國文化的保存、保護,絕對是一件大好事兒。對于清王朝修的《四庫全書》這一事,筆者以為,清王朝入關初期,對中國漢族人,對中國傳統漢文化進行了毀滅性打擊,毀滅了很多珍貴書籍,后來治理國家發現:他們所打擊的,正是大清王朝長治久安所必需的。漢族文化在戰場上沒有能得到的尊敬,在和平時期又獲得了皇家的青睞。
中國的傳統文化,被清王朝折騰得死去活來之后,又獲重新認識。這種社會變異,總讓人想起一句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筆者擁有四庫全書版《周易》之后,有空的時候就拿出來翻翻,好長時間沒有能讀進去,更不要說是讀懂、讀透了。這實在讓人氣餒。后來讀孔子時,聽夫子說他五十歲才開始讀《周易》,而且數年才精,筆者受傷害的心靈,才稍稍平息,若干年之前的筆者,人生閱歷太淺,這個時期去讀《周易》,就等于在讀天書。當然,如果誰的智商超過140,他什么時候都可以讀《周易》,因為他是天才。
對于《黃帝內經》的緣分,就更深了,因為所從事的工作決定,《黃帝內經》里的一些內容,是筆者的必學課目。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對于《黃帝內經》,至少有了一些概念性上的認識。另外還學習了一些生、冷僻的古漢字。但因為學業不精,所以有一些字會認不會寫,有一些字,會意不會讀。筆者這種古漢語水平,最多也就是一及格水平。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