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旋律
穿越時空,依然雋永不朽
有一個身影
卓然屹立,從來不曾遠去
今天是中國共產黨、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
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
毛澤東同志逝世48周年紀念日
今天,我們一起緬懷偉人

一、毛主席一生樂觀豪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有一顆揮斥方遒的勇敢之心毛澤東的一生,無論是求學還是革命,即使最艱難、最艱苦、最黑暗的時期,在面臨槍林彈雨的生死考驗危急關口,他都能夠自信豪邁,絕無消沉、絕無萎靡。這種強大的精神狀態,為他的人生提供了無窮動力!毛澤東的一生,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正氣。17歲那年,他離開韶山外出求學,改寫了一首氣勢非凡的詩作:“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從中,我們亦不難看出少年毛澤東的抱負和胸襟。在第一師范學習期間,毛澤東學習非常刻苦,每天早晨提前起床,進行身體鍛煉,朗讀自習。他有時到后山的“君子亭”去看書,有時也有意識地到喧鬧嘈雜的南門口去看書,專心致志,旁若無人。“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1925年晚秋,32歲的毛澤東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感慨萬千,用一首《沁園春·長沙》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二、毛主席一生踏實務實:“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他留給中國人最重要的辯證法啟示“幢幢華裔,將即為奴;寂寂江山,日變其色”。不堪回首,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到鴉片戰爭之后一步步陷入任人宰割、民不聊生的境地。毛澤東生活在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無數同胞被侵略者屠戮,無數個家庭分崩離析的動蕩時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尋求救國圖存之道,渴求刺破黑暗的真理之光。“落后就要挨打”“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毛澤東在與錯誤思想路線的一次次斗爭中,帶領革命隊伍從一次次危急關頭走了出來。他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這實際上正是實事求是的辯證法真理。近代中國積弱積貧,由于沒有強大的國防,成了任人撕咬的肥肉。要使新中國成為誰也啃不動的硬核桃,真正站得住、不受人欺負,就要有尖端武器。毛澤東在1958年6月的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原子彈,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么好,我們就搞一點。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后來,新中國正是有了“兩彈一星”,我們才能不受別人的“核威懾”,中國人的腰桿子才是硬的!毛澤東留給我們的大國重器,除了原子彈,還有核潛艇。當初蘇聯向中國提出建立“聯合艦隊”意圖控制中國海軍時,毛澤東就曾憤怒地對蘇聯駐華大使尤金說:“連半個指頭都不行!”他氣呼呼地對這個當時最重要的盟友說:“要是這樣,你們把中國所有海岸線都拿去好了,我們總要有自己的艦隊。”毛澤東事后憤憤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于國而言,這個世界沒有救世主,只有國家強大了,軍隊強大了,我們才能屹立世界東方;于個人而言,每個人只有更加奮發有為,更加努力,才能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毛主席一生坦蕩無私:他心里裝著革命和整個國家,唯獨沒有他自己那年,中央警衛局在清理毛澤東同志的遺物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小柜子,里面裝的是毛澤東親手珍藏的毛岸英的幾件衣物,有襯衣、襪子、毛巾和一頂軍帽。這些物品不是身邊的工作人員收拾的,他們甚至看都沒有看到過。從毛岸英犧牲到毛主席逝世隔了26年,他是在怎樣的悲痛和寂寞中把兒子的這些衣物珍藏在身邊的?歷史總是有太多令人心碎的巧合。當毛澤東悄悄藏起對兒子的思念時,他不知道的是幾十年前,他的妻子楊開慧,也把對丈夫的牽掛,藏在了老家房子的磚縫里。在毛澤東1927年告別妻子之后,由于書信不通,獨自撫養3個孩子的楊開慧,把對丈夫的思念和牽掛寫成文字:“……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心懷長郁郁,何日復重逢。”1959年,毛澤東終于回到故鄉。在失去了妻子楊開慧、大弟毛澤民、二弟毛澤覃、堂妹毛澤建、長子毛岸英、侄兒毛楚雄的故鄉,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篇《到韶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四、毛主席一生文韜武略:留下了一句句至今仍光芒四射的千古名句不曾忘,他講得最震撼的一句話: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不曾忘,他講得最惜時的一句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使一個四分五裂、內亂不已、民不聊生的舊中國,變成一個人民安居樂業、各民族平等和睦相處的新中國。使一個飽受列強欺凌和宰割、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舊中國,變成一個獨立自主、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新中國。使一個由地主、官僚、買辦乃至洋人主宰的舊中國,變成一個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毛澤東同志根據馬克思與列寧的黨建理論,緊密聯系中國革命斗爭的實際,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一套完整的黨建學說。包括:
關于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關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關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工作路線。關于維護團結統一、維護中央領導權威、堅持集體領導的政治原則。關于堅持“五湖四海”、“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用人方針。關于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工作作風。

七、是毛主席,締造了一支人民的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三灣改編,決定黨的支部建在連上,制定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古田會議,明確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使整個紅軍成為真正的人民軍隊,毛澤東同志的建軍路線基本形成。以后,經過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毛澤東同志的建軍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規定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的政治工作基本原則。新中國成立后,又提出實現軍隊的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如果把毛澤東同志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思想綜合起來,可以歸納為這樣幾條:軍隊必須執行嚴格的紀律和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

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運用到中國,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并汲取中華文明之精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
這個理論被廣大人民群眾掌握,就變成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巨大物質力量。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湘潭學友會合影。二排左三為毛澤東,當時他是湖南學生反帝愛國運動的實際領導人

△1921年7月下旬至8月初,在上海(后移至浙江嘉興南湖)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正式建立。毛澤東和何叔衡作為長沙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出席會議,時年28歲

△參加秋收起義的部分同志1937年5月9日在延安合影,后排左三為毛澤東

△1931年1月,中共蘇區中央局成立,圖為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在第一次全蘇大會召開之日的合影。左起:顧作霖、任弼時、朱德、鄧發、項英、毛澤東、王稼祥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以他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下,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圖為到達陜北的毛澤東同志

△1936年長征勝利后,毛澤東和朱德到達陜北后合影

△1937年5月,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安行營組織中央考察團到延安考察。延安各界召開了歡迎國民黨考察團大會。這是毛澤東等與國民黨考察團的合影。右起:蕭致平、毛澤東、涂思宗、朱德、邵華、葉劍英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確定了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圖為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1938年,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在延安合影。前排左起:康生、毛澤東、王稼祥、朱德、項英、王明;后排左起:陳云、博古、彭德懷、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

△1939年5月26日,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成立三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


△1944年11月,毛澤東、朱德在延安會見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私人代表赫爾利,闡明關于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

△1945年8月,中共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應蔣介石邀請,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圖為中共代表離開延安前,與專程前來迎接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中)、國民黨代表張治中合影

△1945年8月,毛澤東和蔣介石在重慶合影。經過43天艱苦談判,國共雙方代表于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1946年11月19日,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部分成員返回延安。這是他回延安后和毛澤東、朱德在一起

△1947年3月19日起,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轉戰陜北,指揮全國各戰場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進入北平


△1949年4月下旬,毛澤東在北平香山雙清別墅看解放南京的捷報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于1951年國慶節接見志愿軍歸國觀禮代表團


△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在武漢漢江關碼頭登上“洛陽”艦視察,并和該艦官兵一起航行

△1955年9月27日,毛澤東頒發授予朱德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

△1955年,毛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致開幕詞


△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接見空軍地空導彈兵“英雄營”全體指戰員

△1964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和解放軍官兵在一起

△1964年,毛澤東同志在全軍比武大會上,用神槍手使用過的槍支瞄準

△1973年2月17日,毛澤東、周恩來會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



△1975年2月,毛澤東會見第二次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今天,長憶偉人
我們將不負所望,奮發前行
(來源:“李享生活”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