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君按: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順遂。歲末年初,本來想寫點什么的,各種原因,終未提筆,只是挺想念毛主席他老人家。前兩天寫了一篇紀念老人家的文章,可能寫得太深刻了,文章已經不可見了。今天轉發一篇文章吧。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今天都過著平凡的生活。但億萬人民能夠過上平凡的日常生活背后,其實隱藏著的,是另一種偉大。
生存不是理所應當的,和平不是與生俱來的。
小說《三體》中,長久的和平,讓很多人產生了錯覺,認為人類和三體人之間的和平是天然的,而并不是因為執劍人羅輯的威懾。于是,很多人不感謝羅輯,認為跟著他太累、太緊張、不輕松。
而事實是: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因為他已經把戰爭的萌芽消滅在了所有人都沒有注意到的角落,于是人們誤以為他徒勞無功,和平是天生的,是自然而然的,他才是和平的破壞者。
善醫者無煌煌之名,因為他通過“治未病”,把病魔扼殺在了剛剛開始肆虐的時候,于是人們誤以為病魔沒有那么可怕,完全可以不用吞下苦澀的藥湯,他不過是亂開藥方的庸醫。
好在,越來越多人看清了這個事實,越來越理解執劍人。執劍人走了,執劍人還在,他已經與熱愛他的、理解他的、擁護他的人民融為一體。
今天就來講講執劍人的故事。文章略長,近萬字,但絕對值得一讀。
1
1958年,中蘇關系開始交惡。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1969年3月2日,蘇聯邊防軍入侵珍寶島。
1969年3月15日,蘇聯邊防軍3次向守衛珍寶島的中國軍隊發起猛烈進攻,激戰近9個小時。
17日,蘇軍再次入侵珍寶島,并出動了當時最先進的T-62坦克,被我方瞅準時機炸毀坦克履帶后,坦克內的蘇軍士兵棄車逃生。
隨后,中蘇雙方圍繞這輛坦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為防止坦克被中國俘獲,蘇軍多次試圖炸毀坦克,都被我軍擊退。
最后,蘇軍用炮火把坦克下方的冰層炸裂,讓坦克沉沒入烏蘇里江。
但當天夜里,中方就派潛水員把坦克打撈了出來,修復后送往北京。
大卸八塊,里里外外研究個透徹后,這輛坦克被重新組裝了起來,放在北京的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今天可能還能看到。
珍寶島戰役讓本已摩擦不斷的中蘇關系急劇惡化,甚至一度到了核戰爭的邊緣,在蘇聯軍方的提議下,蘇最高領袖勃涅日列夫居然支持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中國,從來都沒有這一次那么接近真正的核戰爭。
蘇聯甚至已經制定了關于對中國進行核打擊的計劃。
但當時正值冷戰,蘇聯不太確定另一核大國美國的想法,就讓蘇聯駐美大使通知了美方關于準備核打擊中國的計劃。
美國當時應該先是被震驚了,震驚之余覺得讓蘇聯這么破開了“核戰”的口子,風險極大,于是反手就把這個消息讓地方小報爆出去了,相當于變相通知了中國。
2
如果說上面的部分基本都是史實,那下面的內容就傳奇得像神話了。接下來這段,來源于流傳非常廣的網絡文字:
得知蘇聯的核打擊計劃后,中央軍委緊急開會,討論應對蘇聯核威脅的對策。
在會上,所有軍委的領導同志,都沒有懼怕蘇聯核武威脅的想法,表示有信心和蘇聯打核大戰,絕不向蘇聯的核訛詐低頭。
大家覺得,我們也有原子彈(1964年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如果蘇聯要核打擊,我們就核報復。
但毛澤東在聽取了大家的表態后,卻反對向蘇聯發射核武器。
他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戰略:如果蘇聯向中國發射了核武器,把中國炸成了核廢土,就算報復了蘇聯也沒用。我們自己的土地已經沒法待了,那活著的國人能去哪呢?
毛澤東的答案是:蘇聯。
蘇聯可以對我們進行核打擊,但不會用核彈炸自己。所以,如果核戰爆發,那么我們的部隊就要快速沖進蘇聯境內,然后把民眾組織起來搬去蘇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慢慢打游擊。
這個思路震驚了所有人,但更讓人震驚的還在后面,毛澤東進一步分析:這時候,我們手里剩下的原子彈一定不能往蘇聯扔,因為我們還要留那里的凈土給大家生活。
那這些原子彈該如何處理呢?
毛澤東提出:全部發射到距離最近的美軍基地里,把美國拖下水,中國本土那時候已經被蘇聯核打擊了,也就不怕被美軍核報復了。
而如果美國跑去核打擊蘇聯境內的中國軍隊,那就是全球核大戰,大家一起玩完。正好可以震懾想要對我們核打擊的蘇聯。
所以,如果蘇聯真的對我們進行核打擊,戰略就是:1. 去蘇聯的境內換家打游擊;2.把我們的原子彈仍老美頭上。
毛澤東把他提出的這兩個驚天戰略,同時通知了蘇聯和美國。
這兩個國家都震驚了,考慮到毛澤東是個從來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且說到做到,美蘇兩國最后都慫了。因為害怕被卷入核大戰,美國施壓蘇聯,最終蘇聯取消了核打擊中國的計劃。
3
上面這段故事,我是綜合網上很多內容來的,大家是不是看得熱血沸騰?
之所以說他是故事,而不是歷史。是因為這段離奇的說法,我目前查不到史實。
前面中蘇珍寶島沖突是真的,蘇聯要準備對中國核打擊也是真的,美國變相通知中國還是真的,這些相關的信史非常多。
但后面毛主席提出的“兩個戰略”(換家打游擊、拖美下水),我除了在網上能搜到相互摘抄的片段外,查不到任何正經史料里面有記載。
我首先翻看了各版本的《毛澤東傳》和《毛澤東年譜》,特別是逐字逐句地讀了中蘇沖突那幾年里的詳細記錄,包括毛主席每一天的工作、講話和安排,干了什么、說了什么,沒有查到相關內容。
我想,這可能被收進了主席的某個講話中,于是又認真翻閱了收錄最全的《毛澤東文集》,還是一無所獲。
之后我想,如此重要的事件和戰略,對中蘇關系影響如此深遠,相關的書里怎么也應該記上一筆吧,畢竟按網上說法,中國之所以不費一兵一卒,就搞定了蘇聯的核威脅,主要就是靠主席的這驚人戰略,威懾到了美蘇。
所以,我又認真查閱了最全的《中蘇關系史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里面倒是詳細記錄了珍寶島事件的前前后后,但沒有任何關于毛主席“兩個戰略”的記載。
在相關的歷史書籍,比如《中蘇關系始末》《走出蘇聯:中蘇關系及其對中國發展的影響》《蘇聯真相》《珍寶島事件真相》等,均沒有找到記載。
我還是不死心,想著這是屬于軍事方面的,會不會收錄到主席軍事類的相關書籍中,于是我非常細致地查閱了《毛澤東軍事文集》(軍事科學出版社)。
但還是沒有找到。
我又想這會不會算是外交方面的事情,畢竟沒有真正發展到軍事斗爭層面,于是再次查閱了《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
這是我最后的掙扎了,但結果大家應該都猜到了,沒有結果。
按理說,這么具有重要影響的戰略思路,應該會有很多史料收錄記載,但截至目前我沒有在任何正經的史料上查到。
所以,我只能無奈告訴大家,雖然那個故事精彩,但我不能確定其真實性:要么它根本就是編的;要么就是我找不到相關的史料。
無論怎樣,在我查到、或者有人找出除了網上的文章外,任何正式出版、經得起推敲的史料記載前,我都只能當這段是個傳言。
因為我一直覺得,所有寫毛主席的故事,首先應該來源于可辨別的真實歷史,否則很可能就會授人口實,變成“高級黑”“低級紅”。
事實上,從嚴肅歷史和官方正史里能查到真正記錄里,真正解決珍寶島危機的關鍵不是什么天馬行空地“兩個戰略”,而是實實在在的軍事部署和外交斡旋。
中蘇珍寶島戰役后,當得知蘇聯密謀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核打擊后,毛主席為了應對,曾下達命令,分別在地下和空中引爆核彈,故意讓蘇聯地震局檢測到,以此威懾蘇聯。
而在此之前,毛主席基于中蘇關系的一系列惡化,已經做出了“大規模戰爭可能爆發”的判斷,并立馬開始了反侵略戰爭的準備,靠近外蒙古和蘇聯的邊防地區的軍民已經開始了備戰演練,全國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兵員調動。
珍寶島事件后,我們有意使事件影響擴大,北京和全國城鄉都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游行,強烈抗議蘇聯侵犯中國領土珍寶島,十天時間,參加示威游行的軍民已達4億人次以上。
毛主席通過一系列的軍事部署和群眾運動,向蘇聯和美國展示了中國人民面對可能的大規模侵略戰爭甚至和核戰爭的不屈意志和堅強決心。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毛澤東
在軍事震懾的基礎上,才開啟了中蘇外交對話(珍寶島事件發生一段時間里,我們曾拒絕與蘇聯對話)。
在周恩來和蘇聯總理(部長聯席會議主席)柯西金著名的機場會談中,周恩來針對蘇聯可能對中國核設施動外科手術的問題,表示:如果蘇聯這么做,就是侵略戰爭,中國將堅決對抗到底。
之后,中蘇高層反復溝通,柯西金致密函給周恩來,基本做出了蘇聯不會大規模進攻中國,不會對華使用核武器的正式保證。真正解除了由珍寶島沖突帶來的蘇聯核威脅。
但直到90年代,才徹底解決了珍寶島歸屬問題。
1991年5月19日,中蘇簽署協議,邊界按照烏蘇里江主航道劃分,珍寶島劃歸中國。
4
看看,真正的歷史往往并不如“兩個戰略”似的傳奇精彩。
但卻更加經得起推敲考驗,更有說服力。
一切戰略威懾構建的基礎都不可能是基于一兩句天馬行空的“戰略”,而是建立在能實實在在帶來威脅的軍事實力和領導人堅決的意志態度上的。
前面所說的那個無法證實的“換家打游擊”的精彩故事,我自己當年也差點相信了。所以曾在公號上轉發,現在我決定,將會一直保留這篇轉載文,直到我能找到確定證據證明它是編的或者是真的(也歡迎大家給我提供證據)。
但是!請注意,雖然那個精彩且離奇的“換家故事”可能是編的,以訛傳訛。
但當年毛主席面對的這種“赤裸裸的核威脅”以及東西兩大陣營施加的極限壓力,絕對是真的。現在的我們離戰爭太遠了,往往覺得那時候的人神經太敏感。
但事實上,這個世界并不太平,武裝沖突、政變幾乎每天都在世界上別的國家發生,一國總統能被人沖進家去槍殺。
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并不是歷史上才有的專有名詞,直到今天,由戰亂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仍在阿富汗、敘利亞、加沙地帶、乃至中亞、非洲、南美洲等地區不斷上演。
我們并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只是有幸生活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
而這樣的和平,是毛主席他們那一代人,拿命換來的。
從二戰結束到冷戰時期,毛主席他們面臨的戰爭威脅并沒有絲毫減少。
那種剛從一場世界大戰中走出來,又活在另一場可能更大規模的戰爭甚至是核戰爭陰影下的焦慮和痛苦,是我們這代人無法感同身受的。
我小時候還看到過很多小人書,專門教你遇到核大戰、原子彈、氫彈爆炸的時候該怎么躲才能提高生存幾率,現在想來感覺像是天方夜譚。
但這就是事實,是我們的父輩們曾經歷過的真正歷史。
2015年,美國的國家安全檔案館公布了一份名叫《1959年原子彈需求研究》的檔案,這份多達800頁的文件,是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在1956年特意制定的核打擊計劃。
文件當中一共列舉了將近1200多個核打擊目標,幾乎將所有東方陣營國家的主要城市全都包括在其中。
計劃當中還專門提到了我國,美方表示不管我國在戰爭當中是否和蘇聯屬于統一戰線,他們都會把我國規劃到蘇聯的陣營進行核打擊。
老美將我國的110多個城市列為了打擊目標,并針對這些城市設計了多個爆炸點。按照每個爆炸點至少會投下一顆核彈來計算,光是對付我國就需要870枚左右的核彈。
其中上海、沈陽作為我國當時的經濟區和工業區,兩個城市就被設置了將近140個原爆點。
連四平、葫蘆島這樣的小地方,都要挨2枚核彈。
這可以視為美國對中國發動的“滅國戰爭”了。
一個天天鼓吹著自由、民主、人權的發達國家,卻計劃對生活著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實施最為恐怖的滅絕行動。
什么是喪心病狂,這才是喪心病狂!
而這并不是新中國建立后,遇到的第一次核威脅,早在抗美援朝的時候,美國軍方就曾制定了對中國實行定點核打擊的計劃。毛主席他們不為所動后,杜魯門不無郁悶地說:毛澤東不怕原子彈。
1955年,在金門局勢緊張的時候,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再次對記者表示:沒有理由不使用原子彈。
核武器是目前人類所能制造的傷害最大的超級武器,美國最早的兩顆原子彈當量才一萬多噸,就能給日本造成數十萬人的死亡。
而后來美蘇兩國制造的原子彈、氫彈都已經普遍達到了百萬、千萬當量的級別,蘇聯著名的沙皇大伊萬5000萬當量,幾乎可以抹平半個日本了。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從1949年建國到1971年中美關系破冰前的那二十年里,毛主席他們要面對的險惡環境。
從留在大陸的特務土匪到密謀反攻的島上國民黨,從百廢待興的內部建設到的風起云涌的外交沖突,從虎視眈眈的周邊小國到動輒滅國滅族的美蘇核威脅……
當時的毛主席,考慮的不僅是國家的發展,更要直面中華民族的生存延續。
夾在美蘇兩個超級核大國,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中國并沒有太多的選擇,我們是統一的大國,是有著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我們并不能像那些小國家一樣,躲在大國身后,放棄自己的一部分主權和尊嚴,來換取大國的庇佑。
大象藏在草中,是藏不住的。
但與此同時,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極易點燃冷戰已經繃得很緊的國際形勢,引發可怕的大規模軍事沖突甚或核戰爭。
身處夾縫之中的毛主席,無疑是最難的。
在生死存亡的巨大壓力面前,毛主席并沒有絲毫地妥協退讓,也從未沖動決策,而是牢牢握住關鍵按鈕,去爭取那一絲的和平發展機遇。
像極了科幻小說《三體》里的“執劍人”。
其實,“執劍人”的關鍵并不是那具有決定性的權力,而是在一個極端下要保持足夠威懾的同時,又能在另一個極端下保持足夠的克制和理智。
你要讓別人知道,你有這樣的意志、能力和足夠的威懾。又要讓人相信,你有強大的判斷和決策能力。
不沖動,不妥協。不卑不亢,不退不讓。
這是一項“非人”的工作。
但毛主席做到了。
5
從這個角度再去看毛主席面對核戰極限威脅下的很多策略和話語,可能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比如,毛主席在九屆一中全會上提出“要準備打仗”,準備大打、早打,打常規戰、打核大戰。說,“小打就在邊界上打,大打,我主張讓出點地方來,他進來了,我看比較有利,使他陷在人民包圍中間”。
比如,1957年的時候,毛主席在蘇聯發表講話時說:大不了就是核戰爭,核戰爭有什么了不起,全世界27億人,死一半還剩一半,中國6億人,死一半還剩3億,我怕誰去。
還比如,1965年,毛主席和斯諾談話的時候說:我就不相信原子彈能把全人類毀滅。
中蘇交惡的時候,有人擔心蘇聯扔核彈到北京,毛主席就說:大不了回井岡山打游擊。
現在很多人就拿著這些主席說過的話,來指責毛主席是“狂人”、是“瘋子”,特別是那句“死一半還剩一半”的話,來批判毛主席“不人道”“不尊重人權”。
真是像極了《三體》里,那些被拯救的民眾要對執劍人羅輯進行審判,起訴他犯了世界滅絕罪。
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毛主席說了那么多關于原子彈的狠話,卻從來沒有制定過哪怕一個針對外國的“核打擊計劃”,反倒是美蘇這兩個國家,不僅制定了針對中國的核打擊計劃,還差一點就實施了。
毛主席的所有策略和話語,不是在威脅別人,而是在瘋子的世界里、在兩大陣營的核威懾下,表達出不惜魚死網破的決心。
因為,毛主席早就看透了這其中的本質:原子彈這東西數量越多,核大戰就越打不起來。
1964年8月,毛主席在參加日本召開的第十屆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后訪華的外賓談話中說到:“我們的國家將來可能生產少量的原子彈,但是并不準備使用。既然不準備使用,為什么要生產呢?我們是用它作為防御的武器。世界人民是反對用原子彈殺人的。”
越是掌握了反制的武器,做好了不惜一死兩敗俱亡的準備,越是能保全自己。就像,后世的俄羅斯總統曾說過的一句十分霸氣的話,“如果俄羅斯都不存在了,還要這個世界干什么?”
這就是威懾平衡。
1969年9月29日,中國成功爆炸了一顆300萬噸級的氫彈。
從那以后,再也沒有任何國家威脅過要把核武器扔在中國的土地上。
執劍人毛澤東,威懾度100%。
6
現在總有人問:為什么二戰后獨立那么多國家,只有中國真正發展起來了?
那是因為,毛主席他們那代人領導全國人民,已經把最困難、最艱險的工作,都做完了。
民族復興的前提是生存。只有活下來了,才有發展的機會和可能。
毛主席從歷史的夾縫中,手握威懾的開關,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和從容應對的理性,不僅為我們爭取來了獨立生存的權力和空間,還有和平發展的基礎和時間。
我們一定要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無論多少人畏懼他、抹黑他,毛主席從來沒有讓外部戰爭燒到中國內陸,從來沒有主動將中國推進美蘇爭霸的深淵,從來沒有過動用核武器的計劃,更是從來沒有過向世界其他地區輸出革命、引發沖突。
與之相反的是,他在美蘇兩大陣營之間,在動輒生死的核威脅下,縱橫捭闔、殫心竭慮、幾番驚險,總是在竭力避免沖突與戰爭。
一輩子槍林彈雨、血雨腥風,從尸山血海中走來,他幾乎沒有摸過槍,更不是什么好戰分子。
他領導和軍隊和人民的所有斗爭,都是為了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為了人民不受侵害。
1925年,年僅32歲的毛澤東在《政治周刊》創刊號里寫到,“為什么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
兩年后,毛澤東帶著秋收起義的部隊上了井岡山,從此在山溝溝里幾乎待了一輩子,把命都豁出去了,去革命、去斗爭,即使被誤解、被處分、被開除,也不離開紅軍隊伍。
我曾經看過一篇他的同學兼好友張昆弟1917年寫的一篇游記。張昆弟、蔡和森和毛澤東被稱為“岳麓三杰”,有一次他和毛澤東相約在周末郊游,走了一天,晚上借宿在一個廟里,嫌天氣太熱跑去湘江里洗澡,回來后坐在房前小樓,吹著晚風吹著牛,到了深夜才睡。
寫得非常真實且輕松有趣,就像我們現在去哪里郊游一樣。
但是,這個聰慧、有趣且真實的張昆弟因為參加革命,已經犧牲在了1932年。
而蔡和森,則因為被叛徒出賣犧牲于1931年,劊子手把他的四肢攤開釘在墻上活活打死,胸脯被刺刀戳得稀爛。
我之前寫過一段毛岸英出生時的文字,原文如下:
1922年10月24日,位于湖南長沙清水塘一家醫院的一個產房里,時年21歲的楊開慧即將臨盆。產房門外,毛澤民、毛澤覃、毛澤建三人正在焦急的等待著,祈盼著嫂子能夠“母子平安”。這是他們人生中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他們將第一次成為二叔、三叔、姑姑。
這句話沒啥特別的,之所以讓人震撼,是因為接下來的一句話:
這五位當事人,后來都為中國革命犧牲了。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繪畫繡花。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毛主席早就有了這樣的覺悟,他難道就沒有想過這樣的犧牲有一天也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來嗎?
身邊那么多的朋友、親人、老師、同志犧牲了,倒下了,他難道就沒有過害怕、猶豫和退縮嗎 ?
我相信他沒有,在那個命如草芥、朝不保夕的時代,逃避和退縮是容易的。毛主席的才華和能力,讓他無論從事一件什么工作,都可以獨善其身,茍活于世。
但他的一生,不是為自己而活的一生。
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為蒼生。
我們現在開玩笑說毛主席是“天選之人”“位面之子”,但他自己會這么去想嗎?
不會的,他其實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參加革命的。
早在1915年,他就在給友人的信里寫到:“齏其躬而有益于國與群,仁人君子所欲為也。”
意思是,為了國家與百姓,寧愿粉身碎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平生荊棘向前進,未死精神待后人。
從革命的時候不怕犧牲,到面對核威懾的時候不懼死亡,不是因為毛主席是什么“超人”。
而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無我的人,無我則無畏。
我一直覺得,毛主席骨子里是有英雄情節的。他自小崇拜英雄好漢,在井岡山的時候甚至還被批評過“個人英雄主義”。
那些在危急關頭豁得出去,關鍵時刻站得出來,愿意為了他人不惜犧牲生命的人,就是英雄。
從古至今,英雄人物都有一種自我獻身的使命感,一種殉道者的偉大覺悟。
但很可悲的是,這樣的獻身和殉道卻往往不被理解,他們生前的時候被神話,死后卻被人否定、被潑污水。
因為,他們的偉大超越了時代,也超越了人性,偉大到讓人難以置信。
有人說過: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但被保護的人不一定都會感謝他。
這些年,有多少人在誤解毛主席,抹黑他,詆毀他?
b站上的一條評論我覺得很有道理:
“當你要評價他,審視他,甚至批判他時,你可以理性地想起他的作為,他的局限,他的人性。
但當你要調侃他,否定他,甚至攻擊他時,希望你感性一點,先想起,為了你的今天,他失去了一切。”
7
我看到一個數據,2021年以來,“毛選”百度搜索指數翻了三倍,清華大學發布的上年圖書館借閱排行榜來No.1,就是《毛澤東選集》。
有一篇廣受歡迎的文章《絕對想不到!知乎7成年輕人說最偉大的中國人是誰?》——而現在,這個比例已經早超過7成了。
我電腦里一直存著幾張照片。
一張是他在莊稼地里試推農民澆水用的井車,請注意,這時候的毛主席已經過了60歲,而身后的工作人員并沒有幫他。
一張是國慶節的照片,毛主席席地而坐,和群眾一起看煙花。這時候的他已經老了,卻堅持坐在人民群眾中間。
還有一張是毛主席視察農村,親自和農民朋友一起體驗勞動時的場景。他戴著帽子,衣服全都是汗水打濕了,臉上、脖子上也都是汗水,但是他一點都不在乎。
他這一生,都愿意和普通老百姓在一起。
因為身為英雄的他,卻一直認為,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三體》小說里,描寫老去的執劍人羅輯,說他“抬手的動作剛健有力,完全沒有百歲老人的遲緩”“羅輯就是以這種目光逼視著那堵白墻,這目光帶著地獄的寒氣和巨石的沉重,帶著犧牲一切的決絕,令敵人心悸,使他們打消一切輕率的舉動。”
1975年的歲末,毛主席逝世前一年,曾在書房里會見兩位美國客人——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女兒朱莉和女婿戴維。
朱莉、戴維在回憶錄里說,他們面前的毛澤東盡管已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盡,“斗爭”的話題卻使他又“像青年人那樣興奮起來”,“他的頭腦甚至比中國的年輕一輩更充滿活力,更渴望斗爭”。
這對年輕的夫婦由衷地感嘆:“不論歷史如何下結論,毛的一生肯定將成為人類意志力量的突出證明。”
是的,歲月能夠打敗他的肉體,卻消滅不了他的精神。
只要有他存在的一天,只要有被這種思想和精神所教育和武裝起來的人民。
我們的國家就不會被人欺負,我們的人民就不會在別人面前低頭。
文章來源于栩先生 ,作者栩先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