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聯系的是社會有效需求的提高,這就要求收入分配公平化。
一說分配,好像這是需求側問題,與供給側無關。其實,按照馬克思生產與消費辯證關系的原理,供給(生產)與需求(消費)是密切關聯、互為作用的。一方面供給決定需求,因為只有生產才能提供和滿足人們對商品或服務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需求也決定供給,因為不符合人們消費需求的商品或服務即便生產出來也是無效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貨幣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能夠滿足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供給才是有效供給。因此,若需求側不能解決相應的社會有效需求問題,供給側無論是總量還是結構的調整都會失去意義,只能成為無效供給。所以中央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同時發力”[1],“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2]。
那么,我國目前有效需求狀況如何?最新調查資料有兩份:一是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組織全國其他55所高校的2500名學生赴全國29個省區市的363個區縣進行全國性大規模家庭金融數據信息調查形成的《中國家庭資產配置與變動趨勢》最新調研報告,結果顯示[3]:2015年中國家庭平均資產比2013年增長兩成。參照瑞信財富報告的標準,即個人凈財富在5萬至50萬美元之間即達到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標準,中國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口數量為2.17億,平均財富為12.7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1萬元)。雖然我國中等收入家庭規模和財富總額均居世界首位,但人均財富還不及美日,成年人口中的中等收入家庭占比中國為21.4%,日本接近60%。中國的財富分配結構呈金字塔形,而日本則屬于中等收入家庭比例很高的穩定橄欖形。中國只有保持較高增速,同時政府用轉移支付的辦法扶持更多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家庭才可能壯大。在2015年中國家庭總資產中,房產占比竟然高達69.2%,比美國的兩倍還多。這既反映近年中國人的家庭資產被畸高的房價吞噬,也表明目前居民家庭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弱。二是日前公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5》最新數據顯示[4],中國目前的收入和財產不平等狀況正日趨嚴重。近30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從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現在的0.45以上。據CFPS2012資料估算,2012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約為0.49,大大超出0.4的警戒線。而財產分布的不平等程度更加嚴重,估算結果顯示,中國家庭財產基尼系數從1995年的0.45擴大到2012年的0.73;頂端1%的家庭占有全國約三分之一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除了收入和財產上的不平等,不同人群在教育機會、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差異也非常明顯,中國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整體呈現擴大趨勢?;蛟S有人會以某種理由質疑這兩份調查分析判斷的科學性和全面性,然而這些觸目驚心的最新數據,與普通民眾的感受應該是一致的。
我國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狀況,講了不是一天兩天了。一方面,專家們都說,發展中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只注重財富增長,忽略財富分配,收入差距過大,中間階層“夾心化”、造成內需增長不振;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形成新的二元結構,貧富差距和社會安全缺失激化社會矛盾。而中國當前收入分配形勢嚴峻,由于貧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民眾“被剝奪感”強烈,危及社會穩定;勞動者收入偏低,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也制約了經濟轉型。如不能盡快調整,勢必危及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墜入“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方面,中央早就提出也一再宣示的社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卻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甚至在“供給側改革”被西化解讀的語境下,連“樓梯響”也聽不見了。更不須說,鄧小平在世時諄諄告誡“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做出了在世紀之交“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的政治交代[5]。如今這個時點已過去16年了,善良的人們還在等待,在忍耐,貧富差距仍在拉大。好在習總提出了“共享發展”理念,他表示:要“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ldquo;十三五”規劃建議》對人民共享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機制,避免兩極分化,做出了制度安排,提出“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習總強調,要“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7] 這多么讓人民群眾高興而期待,說到大家心里去了!
可是,在“供給側改革”西化解讀的語境下,老百姓真實感受的似乎是上面“講歸講、做歸做”,“共享發展”的縮差舉措不見動靜,“劫貧濟富”的政策主張卻在醞釀出臺,怎不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聽到當下有一種在官員和學者中頗具代表性的論調,認為現在經濟減速慢行,企業日子不好過,供給側改革要為企業減負,只能降低勞動者收入,保護和刺激資本的積極性,政府不能被民粹主義左右,如果調整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資本就會外逃,中國經濟就會崩潰。此言好不可怕!試想,這經濟緩速不是一時之事,若按這種理論,只要有一天新常態,就一天談不上縮差共富、共享發展,那還是人民希望的經濟常態嗎?面對如此懸殊的貧富分化,如此嚴重的收入分配失衡狀況,不采取有力措施進行調整改革,反倒把人民群眾縮差共富的訴求斥責為“民粹主義”,與情與理能講得通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是一頂“民粹主義”帽子,就能改變“人民創造歷史”的鐵的規律的!
其實,能否真正落實共享發展理念,關鍵是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以人民為中心,還是以資本為中心!一些官員和學者只想保護資本的利益和積極性,卻不首先考慮保護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和積極性;他們總擔心私資外資老板們生氣,卻不擔心作為法定國家主人的全民所有者生氣。他們害怕落實“十三五規劃”初次分配提高勞動者報酬,再分配加大調節力度,包括采取國際通行辦法改革個人所得稅制“殺富濟貧”,會讓財神爺們不高興;他們害怕資本外流,“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其實資本“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的,是“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8],這才是實質。資本的生命在于運動。如果在中國沒有投資賺錢的市場,你再捧著它哄著它,它也會到別處去找“陽光和空氣”。然而,如果沒有廣大勞動群眾共同富裕形成的巨大購買力,社會財富僅僅積聚在少數人手中,中國市場能振作起來嗎?資本為尋找出路能不外流嗎?說到底,人民群眾手中的財富,才是資本維系生命的陽光和空氣,而資本一旦停止運動,就成為一堆死亡的數字。世界發展到今天,勞資收入的合理調節已不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專利,發達國家已有很多現成經驗可學,也不用擔心資本流到哪里會比在中國承受的社會公平負擔更輕,中國完全有條件,也可以有辦法來調節勞資收入的平衡,讓人民共富的中國大市場繁榮起來,以吸引更多資本在這里進行富有生命力的運動。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歷史都證明,靠財富兩極分化來增加資本活力,它至多只是一種資本所有者貪孌的愿望,而實際上是一條資本的死路,是資本運動為自己挖掘的墳墓。國家要挽救它的生命,就只能合理調節社會財富的分配,讓資本獲得保持生命所必需的源源不斷的陽光和空氣。
注意習總講話中的表述:“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個發展戰略重點。”[9]《政府工作報告》也說:“采取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舉措,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10] 可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是整個經濟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點,而整個結構性改革,理所當然地應該包括需求側結構即社會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改革。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并不存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與需求側結構性改革配套進行,或者經濟減速調整時期不能縮小收入差距的邏輯關系。即便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戰后調整累進稅制和征收遺產稅,提高工資福利水平,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并不是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而恰恰是在經濟危機蕭條時期,國家為恢復經濟發展才出面采取緩和勞資矛盾的手段。資產者對雇傭勞動者放松“金鎖鏈”,從來都不是資產者發財時的良心發現,而是社會兩極分化加劇后勞資矛盾斗爭的結果。而每一次社會收入公平化調節,都為下一輪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這也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我國事實也證明,越是經濟擴張高速發展時期,貧富差距擴大越厲害。過去那些年經濟結構的惡化與社會分配結構的失衡直接相關,從而導致資本盲目擴張生產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嚴重脫節?,F在經濟緩速后的結構調整,必然也是分配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如果沒有分配結構調整,就沒有真正的經濟結構調整。只有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相應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改變社會貧富懸殊的失衡狀況,讓大多數勞動群眾收入多起來,支付能力提高了,市場消費需求才能真正提高,投資和生產才能在有效消費需求引導下良性增長。否則,資本所有者口袋里的錢再多,沒有勞動群眾的購買力,市場也不會有出路。
馬克思揭示的資本運動及其經濟危機的一般規律沒有過時,財富分配不公,經濟發展就沒有可持續的效率。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小康,不能指望用“平均數掩蓋大多數”,必須真真切切地把“共享發展”落到實處。
注釋:
[1]《“供給側”與“需求側”如何兩端發力?總理這樣說!》,中國政府網-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04/c_1117363203.htm
[2][9]《習近平:推進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戰略重點》,新華網-網易財經
http://money.163.com/16/0130/15/BEJCP9L400253B0H.html
[3] 參見《今年中國家庭平均資產92萬 來看看你拖后腿沒?》,成都商報-網易財經
http://money.163.com/15/1128/08/B9GCHRQ500254U80.html
[4] 參見《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5顯示:中國1%家庭占全國1/3財產》,第一財經日報-華訊財經
http://stock.591hx.com/article/2016-01-14/0000944475s.shtml
[5]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3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習近平:中國走共同富裕道路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華網-中新網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04/3305277.shtml
[7]《習近平與“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之共享》,學習中國-騰訊新聞
http://news.qq.com/a/20151104/068297.htm
[8]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829頁注(250),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0] 李克強:《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中國政府網-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
(作者是昆侖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級研究員;此為原創,轉載請注明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