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此文的作者帶我們走進了一所最平凡的鄉村學校。這些年來,關于鄉村學校的各種新聞不斷:撤點并校、校車事故、被拐女做教師、留守兒童自殺……鄉村學校一邊因“分散浪費教育資源”被詬病,一邊又不得不承擔陪伴偏遠貧窮地區孩子成長的作用。統籌地區、城鄉教育發展,不放過任何一個孩子,本是政府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然而在教育精英化的背景之下,農村的孩子卻成為了被遺忘的珍珠,鄉村老師也成為了不受重視的群體,著實讓人冷峻反思。
“我們農村老師,辛苦的地方太多了。很多苦談了也沒用,談了也只能往肚子里咽。”——王老師
從家里出發,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終于到達明安學校。這是一所鄉鎮中心學校,位于貴州省遵義地區。初中畢業后的那個假期,我在同學的帶領下參觀過這所學校。初次進入明安學校,只能用破敗來形容它的硬件設施。此次故地重游,心里有些欣喜,學校已換新顏,教學樓雖只有兩棟,每棟只有三層,不過還算干凈整齊。不過,我內心也有不少困惑,好在這次的“導游”是明安學校的教務主任王老師。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全國發生了多起因拖欠教師工資而起的教師罷工事件,讓公眾開始關注教師這一職業的勞動情況和生活狀況。鄉村教師,作為特殊的教師群體,他們因所在的勞動環境不同也引起了人們的好奇。他們的勞動情況如何?他們有怎樣的工作體驗和職業認同?他們對鄉村教育有著怎樣的看法?我不奢望這次明安學校一日游可以解開這些疑問,但至少會讓我們對上述問題有一個粗淺的了解。
“我們農村老師真不好當!”
“現在我們農村老師真不好當!就說畢節那四個留守兒童喝藥自殺的事情,有一個老師光家訪就去過六次,每次去孩子都不開門,老師只好跟他們鄰居打招呼,讓鄰居多留個眼睛照看一下。結果呢,一出事,這個老師受到的懲罰是最重的。如果這個老師一次都不去家訪,孩子出事了他一點責任都沒有。你說這不是讓老師寒心嗎?”——慕明老師
一談到鄉村教師的處境,慕明老師毫不掩飾對當前鄉村教師尷尬境況的不滿。從教30年,慕老師對鄉村教育的發展和困境有深刻理解,也對鄉村教師的生存狀況和面對的難題有切身體會。
1985年,年方20的慕老師正在讀高中,因所在村莊急需一名教師,慕老師選擇放棄高考機會,回到村莊,就此開啟了自己的教師之旅。
慕老師雖然站上了教師崗位,然而他的身份并非國家公辦教師,而是一名鄉村民辦教師。雖然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的福利待遇和職業前景都有著巨大差別,但慕老師并不計較這些。從教13年之后(即1998年),慕老師才從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
30年從教生涯中,前25年,慕老師都守在自己老家的村小——明風小學。明風小學實行全天上課制,早上9:30開始上課,下午4點左右放學。所授課程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設,包括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等。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每一個老師都是多面手,不僅要承擔所有科目的教學工作,也要處理學校行政事務和開展學生工作。因為實行包班制(每個老師承包一個班級),慕老師要負責相應班級各科課程的教學工作,也要當班主任,照管全班學生。此外,慕老師還是學校負責人,行政工作繁多。雖然工作壓力很大,不過慕老師一直兢兢業業。“自從走上這個崗位,就非常熱心這個工作”是慕老師對自身工作熱情的簡單概括。
由于身在農村,慕老師還要種地、做農活。雖然只有幾畝農地,不過由于山區耕作條件差,多靠肩挑背扛,農活難做且需耗費眾多精力。然而,因為還肩負著學校的教學工作,慕老師只有星期天才能回家做農活,平時的農活只能交給他的妻子承擔。為此,慕老師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妻子:“家里活路多,都是她一個人做,我也沒辦法幫忙,想起來就覺得有點對不住她”。
2010年,因撤校并村,明風小學教學點被撤銷,合并到明安學校——一所鄉鎮中心學校。慕老師的教學地點也隨之轉移到明安學校。
轉到明安學校后,慕老師的工作壓力減輕了不少,授課科目大大減少,教學任務也縮減了。根據教學經歷和專業所長,慕老師在明安學校擔任數學教師,負責兩個班級的數學教學,每周12節課。從表面上看,這樣的工作量較小,不過這樣的工作安排對于慕老師來說并不輕松。
“上了45歲以后,明顯感到身體有變化。以前在明風的時候,那么多工作,一點不覺得累。現在每天上兩三節課就感覺精力還行,如果上五六節課就受不了,身體吃不消。看來,真的是老了。”慕老師自我調侃道。
村校的消逝,鄉村教育的衰落
“撤點并校”,是20世紀90年代末就已存在、2001年正式開始的一場對全國農村中小學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2001年中國《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決定》公布后,各地開始逐年推行合并農村中小學的措施,大量農村原有的中小學教學點被撤銷,學生集中到鄉鎮/城鎮中心學校。從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間,全國減少小學371470所,其中農村小學減少302099所,占全國小學總減少量的81.3%(見http://baike.haosou.com/doc/7546733-7820826.html)。
在撤點并校這一大趨勢下,慕老師守候了25年的明風小學消失。慕老師和他的學生都被合并到明安學校。從感性方面講,慕老師不愿發生這樣的事情,可是他也無可奈何,到明安學校后,這樣的無奈感依然籠罩著他。
原本,明安學校是一個集小學教育與初中教育于一體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根據當地教育局的規定,從2016年起明安學校將只承擔小學教育功能。今年9月1日,我到達明安學校的時候,正是明安學校開學第一天,小學部正常招生,中學部卻不再招生了,只有一個初三班級還在上課。分管教育工作的教務主任王老師表示,送走這批初三學生,明安學校的中學部也就壽終正寢了。
18年的教學經歷讓王老師見證了明安學校的變遷,如今的明安學校已經不再是18年前的明安學校。1996年,王老師通過教師招考進入明安學校,成為一名語文教師。那時候,明安學校的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紅紅火火,成績優異,有不少學生可以考入縣城高中。可如今,明安學校的中學教育已經接近尾聲,小學教育也黯淡無光。根據今年入學報名學生人數統計表,明安學校學生總數為365人,其中一年級43人,二年級48人,三年級63人,四年級72人,五年級49人,六年級46人,九年級(初三)44人。明安學校的師資力量也比較弱,全校教師總數為27人,其中有5人為今年剛到的特崗教師。
學生人數少、師資力量弱、學生成績差是明安學校的特點,這些特點實際上也是當前鄉村教育的現狀,是當前鄉村教育衰落的體現。從教多年的鄉村教師們親眼目睹了鄉村教育的沒落,卻無力改變。
“我們這里的教育一團糟,差得很,還趕不上山那邊的縣。說起來我們這里經濟還不錯,政府也重視教育,但就是搞不起來。歸根結底還是教育系統有問題。”王老師毫不諱言當地教育的弊端。
對于當地教育系統到底存在何種問題,王老師沒有明說,慕老師的說法倒是可以管中窺豹。
“我們這里的教育,我認為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課改沒有固定的模式,經常讓教師去培訓,去學習其他地方的教育經驗,這個假期就去學了三三教育模式,不過好多老師反映不知道這個三三教育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關鍵是根本不適合我們這種學校,沒條件搞。我認為教育模式沒必要那么死,不一定非要學哪個地方的模式,照葫蘆畫瓢是沒意義的。每年我們都去學新的教育方法,不斷地學習,但是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模式;二是農村教育資源缺乏。比如說班班通,我感覺這種多媒體設備對于學生來說是更好的,有了這些設備,老師教學更輕松,學生也更專心,成績提高更快。我們也跟教育局反映過,申請安裝這些設備,但是一直沒落實。”——慕明老師
除了對教育系統頗有微詞,老師們對于當前農村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態度也不滿意。慕老師從教30年,能明顯感受到不同時代的學生的學習態度差異,在他看來,上世紀80、90年代的學生與今天的學生對學習有著幾乎相反的態度。
“那時學生的基礎更扎實。那時經濟條件差,沒有電視機、手機,學生都很勤奮、踏實、單純。現在條件好了,學生看起來都很聰明,就是不學習、不專心,根本就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課余時間就知道看電視,電視癮很大,如果家長不管的話,看通宵都可以。學生在學校,我們老師可以管,但是他在家里怎么樣,我們就管不著了,也沒精力管。其實農村教育最頭痛的是學生不給力,家長不給力。”——慕明老師
我在明安學校接觸過的幾位老師都比較認同慕老師對于學生學習態度的判斷。不過老師們表示,其實問題并不僅僅在于現在的學生,造成當今學生不重視學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因素,也有家庭、個體等因素。從社會因素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指引下,社會價值取向發生改變,金錢取代道德成為衡量個人品行和價值的標準,教育不再受重視。從家庭因素看,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家長紛紛外出打工,剩下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而這些三留人員可能并不重視教育或無力輔導子女學業。從個體因素看,小學生本性貪玩,并無良好的自律意識,缺乏學習熱情,難以集中精力專注學業。此外,科學技術和社會媒介的發展也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學生們會可以模仿、學習社會媒介中展現的人類行為規范,卻不愿意聽從老師的教導。在眾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農村學生學習熱情不足,鄉村教師“管不住學生”,鄉村教育日漸式微。
面子化的“良心工程”
“從事教育這個行業,三十年來我都是腳踏實地走過來的。搞教育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家長,對得起學生。這是個良心工程。只要對得起良心,搞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至于成績的好壞,不是我們想象和操作的問題。教育不是由老師一個人完成的,而是學生、家長、乃至社會和老師合作完成的。”——慕明老師
慕老師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教學崗位,并不僅僅是因為看重教師這一職業的社會地位高,也不只是因為教育行業的教學相長有利于提高從業者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因為教育是良心工程,從業者還能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收獲自豪感。多年來,慕老師教學熱情不減,一心做好“良心工程”,然而近些年的教育改革政策(主要是撤點并校)卻讓他感覺到“良心工程”已變味。
在慕老師看來,如今的教育改革是一種表面化的工程,鄉村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只得到了一些表面的好處,卻產生了諸多不良后果。
撤點并校過程中,一些村校被撤銷,原先就讀這些學校的學生不得不到其他學校就讀,可是這些學校往往離家更遠,好些學生往往要花一兩個小時才能從家走到學校,于是一些家庭稍遠的學生只能選擇住校。考慮到鄉村學生住宿的經濟壓力,教育部門對學生的住宿實行補貼政策。小學生住宿半學期補貼500元,這500元涵蓋了住校生的早餐、晚餐和住宿費用,學生不需另外繳納住宿費和生活費。食宿問題解決了,可是住校生的課后學習卻是個大問題。在明安學校,只有初三的學生有專門的晚自習課,而其他年級的住校生混雜在一起上綜合自習課。綜合自習課會有專門的老師監管,但是這個老師只負責學生的安全問題(只有學生在自習課上不打架、不亂說話就可以了),卻不負責輔導功課。由于自習課老師不負責輔導功課(好多老師也沒有能力一個人輔導各年級學生的所有課程),一些住校學生貪玩好耍,不愛學習,不按時完成作業,甚至出現學習成績嚴重下滑現象。對此,家長有不少抱怨,后來直接不讓孩子住校了,而是讓他們回到家中居住,花錢安排車輛接送孩子上學、放學,這無形中又增加了家庭的經濟壓力。
在鄉村學校,撤點并校產生了不少問題,而國家實施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通常又稱愛心午餐計劃)也出現了一些意外。
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億元,按照每個學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普惠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學生,其中貴州有65個縣市納入營養改善計劃。2012年3月,貴州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正式啟動。在明安學校,小學生的午餐每餐補助3元,學生自籌1元(半學期85元),中學生的午餐每餐補助4元,學生自籌2元(半學期170元)。慕老師指出,這一政策雖好,卻造成了學生的肆意浪費。在明安學校,大多學生打來的飯菜都會剩下,食堂每天要倒掉大量的剩飯剩菜。慕老師調侃道,“浪費的糧食已經夠養肥幾頭豬了”。對于學生的浪費行為,老師們不得不花費精力進行勤儉節約的意識教育。實際上,愛心午餐政策產生的浪費并不僅僅出現在學生身上。由于愛心午餐的菜米油鹽都是定點配送,學校食堂會定期收到統一配送的食材,然而這些食材一車又一車送達之后,不一定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消耗掉,一些食材壞掉之后只能倒掉。在慕老師看來,愛心午餐政策是好的,體現了國家對青少年培養非常重視,可是這項投入卻是盲目的,其中的浪費大大損害了政策的效果。
不可否認,不論是基于資源整合的撤點并校還是基于營養改善的愛心午餐計劃,其初衷是善的,只因未因地制宜和沒做好應對之策而生出不善之事,如此一來難免給人“良心工程”面子化、流于形式的感覺。對此,我們不能對這些政策一票否決,而是應該審慎評價,積極建言獻策。就如慕老師所言,“這些政策是好政策,說明國家確實非常重視青少年的培養,只是當初誰也沒想到會產生這些壞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說要取消這些政策,想辦法來解決問題更重要,我認為這些問題并不是沒法解決的。”
走出明安學校,我忍不住回望,綠蔭中露出的白色小樓在夕陽下風光無限,煞是怡人,只是這樣的景致背后竟然藏著那么多故事,不曾走近,從未遠去。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