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速下滑,財政收入下降、創近年新低,經理人采購指數接近榮枯線。特別是,勞動適齡人口的下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而導致的外需萎縮等因素,又進一步加大了潛在增長率下降的風險。再加上長期快速增長所積累的一些風險,如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地方債務、房地產泡沫、金融波動等經濟風險交織。一時間,關于我國將爆發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等觀點甚囂塵上。然而,世間之事往往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唯有對照歷史之鏡,方能對當前經濟情勢作出科學的判斷,撥開繚繞在我們面前的迷霧。
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歷程來看,自從18世紀后期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以來,世界經濟存在著40-60年左右的超長時間的周期(也稱長波),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平均約為50年。時至今日,世界經濟大體上經歷了5次長波,而背后的推動力則是科技革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革新。每一次長波都對應著一次技術革命,以及由此引發的產業組織的變遷、管理模式的變化甚至國際政治秩序的變革。根據長波理論推算,從1991年開始,世界經濟進入了第五次經濟長波,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標志著此次長波上升階段的結束,現在正處于長波的下降階段。下降階段既意味著現有階段的結束,也意味著新一輪長波上升期的孕育期。在此階段,已有科學技術的潛能已基本得到了釋放,因此,需要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才能推動世界經濟進入長時期的繁榮,同時還伴隨著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調整。我們常說世界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或者說工業4.0時期即將到來等等,正是因為世界經濟正處于第五次長波和第六次長波的轉折時期。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充分抓住時代所賦予的歷史機遇,才能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例如,美國正是抓住了從1890年到1920年之間第三次長波的歷史機遇,即所謂的進步時代,構筑了先進的科技體制、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實現了國家的強大。
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歷程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也是跌宕起伏,呈現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非以近10%的高速直線增長。從10年左右的中周期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體經歷了3次周期波動過程。其中有的階段,經濟振幅較大,如1981年至1984年間,GDP增長率由5.2%的低谷上升到15.2%的高峰,上升了10個百分點。然而1985—1990年間,GDP增長率又回落到3.8%的低谷,回落了11.4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第三次周期的下降階段,此階段的上升期是2000-2007年,GDP增長率從1999年7.6%的低谷上升到2007年14.2%的高峰,上升了6.6個百分點;從2008年開始至今,GDP增長率逐步回落至現在的7%,經濟一直處于下行調整中,經濟增長正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增速換擋期。從歷史比較中可以看出,當前經濟增速雖然下滑,卻并不是斷崖式的急速下降,而且這種波動幅度在歷史上也并非鮮見,1985年至1990年間的波動幅度比現在更大,所以毋須過于焦慮。
歷史昭示我們,處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我們唯有保持戰略定力,充分抓住歷史機遇,堅定不移地推動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全面推進生產關系的變革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構筑能夠促進經濟長久持續發展的基石,才能搶占新一輪的制高點,贏得國際競爭。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經濟下行壓力,在短期看來形勢嚴峻,在長期看來卻是一個歷史階段性的必然過程,因而大可不必驚慌失措,應以“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態度來對待。
(作者單位:求是雜志社)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