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教育領域對“批判性思維”的關注熱情日益提升,特別是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頒布之后,人們注意到在“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之中,對科學精神做了這樣的表述:“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點。”而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正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批判性思維,絕不是我們望文生義所理解的“大批判思維”或是不加辨別地否定一切,而是為我們的理性思維、合理質疑提供了一整套工具和方法。
今天,小智特別邀請了批判性思維領域的權威學者、《權衡:批判性思維之探究路徑》一書的作者馬克·巴特斯比通過一些介紹、分析和案例,跟大家聊聊什么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在工作和學習中會發揮什么作用。
馬克·巴特斯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供圖)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信什么和做什么,即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依賴感覺做判斷,從個人的喜好出發,這種思維方式常常會讓我們產生偏見,如果僅僅作為一種個性化的思維倒也無傷大雅,但如果訴諸公共理性就可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比如有兩部電影,一個是你喜歡的電影,另一個是真的好的電影。這個時候,個人的喜好是私人理由,而真正好的電影是有公共的理由。一個公共理由就是一個可以為你所持有、也可以為其他人所持有的理由。
什么是公共理由?(馬克·巴特斯比 供圖)
就拿前幾日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舉例。這篇文章短時間內刷爆朋友圈的直接原因在于,它戳中了很多人的情緒痛點——“假裝生活”。但也直接引發了很多北京土著的反感和抨擊。附和性的轉發和破口大罵的抨擊都是感性的直接判斷,而了解批判性思維的讀者就會去想:“假裝生活”是個體的經驗還是2000萬人的經驗?“假裝生活”如何定義?怎么樣算是假裝生活?如果你要生活在北京這座城市有哪些好處?又有哪些壞處?更進一步,這些好處和壞處是普遍的嗎?對你來說是否適用?2000萬人的數據是從何得來的?最終,我們才能得出一個合理的判斷,并有可能幫助我們提出為改善北京生存環境的某一方面的政策建議。
批判性思維堅持以下這些基本原則:
追求真理、力求公正、勇于反思。
相信理性,訴諸事實和理由進行推理。
努力理解他人,試圖從不同的立場看問題,尋求替代觀念、解釋、論證。
承認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自己很容易被迷惑。
不輕易接受現有的觀念,將結論限制在事實支持的范圍內。
喜歡探求、學習──尋求新信息,力求全面。
清楚、細致、有條理。
依據語境、背景來理解和思考。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綜合考慮各種觀念后尋求最佳方案。
批判性思維不僅有這些原則,還有一整套方法和工具,幫助我們聚焦于真正的問題,并通過質疑、論證,得出一個合理的判斷,找到相對合理的方案。同時,批判性思維幫助我們不斷發現思維中的謬誤,找出論證中的漏洞,提升我們的理性思維質量。
批判性思維:幫助我們發現謬誤
在日常思維中,我們常常用感性思維取代理性思維,并經常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地犯一些思維謬誤。
我們的思維謬誤無處不在(圖片來自網絡)
例如:
女:我覺得你不該到處亂扔襪子。
男:你的意思是說我很懶嗎?
這就是典型的“稻草人謬誤”!丈夫明顯曲解了妻子的意思。亂扔襪子并不等于就是懶。“稻草人謬誤”是當辯論者把一個并非對方的觀點歸于對方,并通過駁斥那個被錯誤表述的立場來反駁對方的觀點時,他們就犯了稻草人謬誤。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誤解,都是由“稻草人謬誤”造成的。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如果我們能夠對“稻草人謬誤”有所識別,那么減少誤解的可能性就加大了,我們就可以更加理解對方,獲得生活的快樂。
另一個例子是“虛假的兩難”。
1.你要么制造問題,要么解決問題。
2.我不想制造問題。
結論:我應該解決問題。
還有:
1.你要么痛苦地與生活抗爭而活著,要么選擇自殺而徹底擺脫生活。
2.我不想自殺。
結論:你必須痛苦地與生活抗爭而活著。
“虛假的兩難”是試圖迫使人們只考慮兩個選擇,而其中一個通常是令人反感的,如果他們接受這個兩難困境,那么就只能選擇另外一個作為結論。生活中這樣的虛假兩難處處可見,如果我們能識別它,就不會限制自己在一個狹窄的選擇里。你可以打開思維,擁有更多可能性。
我們人類天然就有一套理解系統,嬰兒從幾個月開始就能識別他人簡單的意圖。比如,媽媽皺眉了,孩子就知道媽媽不開心了。因為皺眉,所以不開心。這就是一個簡單的論證,但這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偏見,學習批判性思維能幫助我們識別思維的漏洞,更加規范我們的論證,減少偏見。
批判性思維:幫助我們探究、解決問題
比如一個社會性科學議題:你是否贊同北京實施汽車限行的政策?大家可以從多個維度去論證,把可以想到的維度都列出來,這里面涉及到如何辨識問題、厘清概念,尋找多種可能性,然后基于批判性思維進行有效論證,最后得出總的結論。
對于“北京實施汽車限行”的批判性思維研究框架(馬克·巴特斯比 供圖)
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的思維更具公正性、客觀性,更具充分性、完備性,更具深度和廣度,更要求我們的思維清晰、精確和富有邏輯性,避免盲從和妄自尊大。上圖中所展示的正方、反方論證方式,初步告訴我們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方法作為工具探究分析問題進而促進問題的解決。
總之,這是一種需要從娃娃抓起的基本的思維訓練,也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很多時候會成為我們解決復雜問題的最佳切入點和最有效抓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智觀天下工作室出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孫瑩整理,劉燁統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