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為公:中國社會主義與漫長的21世紀》這本書是來自京、滬、鄂、華盛頓的六位學者——鄢一龍、白鋼、呂德文、劉晨光、江宇、尹伊文——聯袂創作的思想力作,也是暢銷64萬冊的《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的姊妹篇。
該書提出“社會主義道體”“超級資本主義”等新概念,從文明、歷史、哲學、新技術等角度探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未來發展趨勢,為我們解決中國今天面臨的矛盾和困難,更好地推進改革開放,以及更加主動地應對中美貿易戰打開了思路。任何國家都有問題和矛盾。國家存在問題不可怕,哪怕問題很嚴重,關鍵是實事求是地承認問題并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理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目前流行的看法是從政治經濟制度方面定義社會主義,報刊上有大量文章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的最大優勢,這也是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密碼”之一。但僅在制度層面理解社會主義是不夠的,《天下為公》第一章即從中國和西方數千年文明傳統的角度提出并論證了“平等”和“覺悟”是社會主義的道體,這是極其深刻并極具創意的,有助于我們深化、拓展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平等”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映的是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利益關系、分配關系等。要實現平等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不僅靠社會主義制度,還要靠社會主義的經濟社會政策。社會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體現在一項項以人民為中心、促進社會平等的具體的經濟社會政策中。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政府政策的層面認識社會主義。
平等主要是指經濟社會地位和生存發展能力的平等,不等于沒有差距,不是平均主義。合理的差距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率,但如果差距過大則會損害經濟效率。不平等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阻力。
實體經濟、中小民營企業為什么困難重重?網上的大量輿論認為是企業稅負和社保負擔重,但更深次的根源在于:一、因貧富分化導致的中下層老百姓有購買能力的需求不足;二、中小企業的生存和利潤空間受金融資本、國際壟斷資本、房地產資本的擠壓。
普通老百姓為什么感覺生活越來越難,乃至青年人生育意愿降低?根源在于,教育、住房、醫療、養老這四大民生領域的過度市場化、資本化和干部特權化,造成各階層間的不平等,導致普通勞動者的收入、積蓄向少數投機者和利益集團手里急劇集中。
在當今中國,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與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同時并存。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經濟的依賴也反映了生產過剩、實體經濟不振。中美貿易戰有可能引發外需萎縮,進一步加劇生產過剩。如何提高廣大中下層百姓的消費能力,解決生產過剩、振興實體經濟?如何實現產業升級,提供更多的中高端產品?如何在抑制高房價的同時,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只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改革的實質是不同階層間利益關系的調整,深化改革應著眼于改變不平等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改革的方向只能是社會主義的,如果任由以資本為中心的新自由主義主導經濟社會政策,只會造成更大的不平等,讓矛盾越積越深。只有以社會主義的方式組織群眾、組織發展經濟社會事業,超越資本邏輯主導的發展方式,才能根本解決中國經濟社會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解決好了國內問題,獲得民心支持,我們應對中美貿易戰中就有巨大的戰略回旋空間,我們就能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中保持獨立自主。
《天下為公》這本書清晰地說明:社會主義不是無關乎現實的意識形態口號,而是21世紀的歷史大勢,是每個人的切身關切,它不但有助于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且也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更有效率的組織方式。
毛主席早在1958年的談話中就警示說:“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的歷史長,地區發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上四分五裂。我們這樣的條件搞資本主義,只能是別人的附庸。帝國主義在能源、資金等許多方面都有優勢。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既合作又排擠,怎么可能讓落后的中國獨立發展,后來居上?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看還是走不通。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黨的宗旨。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利用。”
(本文的刪減版原載《大眾日報》2018年10月26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