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老者被某地邀請參加一個重要會議,因沒有穿所謂的正裝——西裝被拒之門外。老者也沒有聽從會議工作人員的“換了西裝再來”的勸告,反而大聲怒懟“誰規定正裝就是西裝?你告訴你們的某某書記,我不換西裝,也不會再來,不接受你們的邀請”。老者扭頭而去,領導知悉后趕快派人去追去請,老者最終沒有參會,以示抗議。此事在當地引起了一個小小的波瀾,也引發了對正裝的討論質疑。
何為“正裝”?百度百科等這樣解釋:所謂“正裝”,是指適用于嚴肅的場合的正式服裝,正裝就是正式場合的裝束,而非娛樂和居家環境的裝束,如西服、中山裝等服飾等。“正裝”,詞根是“裝”,前提是“正”,失去了“正”就沒有了“正裝”的存在,所以首先要弄清楚“正裝”之“正”。何為“正”?正,本義是不偏斜、平正。基本解釋有12個含義,其中不偏斜,與“歪”相對,如正襟危坐,與“反”、“副”相對如正面、正本,這3個含義表示穿“正裝”,既要求坐姿端正、正襟危坐,也要求顯示正面形象,別有負面影響;正,也有純、不雜意思,如正統、純正,合于法則、道理,意思如正當、正道,這3個含義表示穿“正裝”,既有正統含義,也有不參雜便裝休閑裝的純正;正,也有恰好意思,如正中下懷,這個含義表示穿“正裝”應當正好恰好;正,還有表示動作在進行中如正在開會,改去偏差或糾正錯誤,如“以銅為鏡以正衣冠”,兩者相對之好的、強的或主要的一方等,這3個含義都表示穿正裝與“正”密切相關,既有穿正裝需“莊重規正”和“名不正則言不順”之意 ,也有穿正裝需表現出正人君子和正當合適之意,還有通“整”的使正、整理、端正,如“立必正方,不傾聽”、“正爾容”、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等延申意。所以關于“什么是正裝”的解釋,通常強調“正裝定義比較廣泛,適用于重要場合和商務場合的服裝稱之為正裝,包括中山裝、西裝、燕尾服、晨禮服、民族服裝等”,并提出“不同的場合對正裝的要求和理解也不同”。有文章明確表示,西裝是從西方傳至中國,西裝也分為休閑西裝和正式西裝,無疑是對把西裝等同正裝的批評。而寶商在線《正裝是什么樣的衣服?西服算是正裝嗎?》一文(2021-08-25 22:04 來源:網絡整理)特別加了“揭開正裝的神秘面紗,解答西服是否屬于正裝范疇”的引言,不僅賦予正裝的“正式場合穿著的服裝”解答,也總結了正裝的“莊重大方、細節考究、配飾得當”的特點,還指出禮服是最正式的正裝、中山裝是中國傳統的正裝、西裝是常見的正裝,并著意提出“西服是否屬于正裝范疇”的問題,這無疑是對把西裝作為唯一正裝的挑戰。
為什么在中國當下,會把西裝作為唯一的正裝?一說正裝就必須是西裝?有家著名媒體這樣解釋:目前國內的正裝,一般指的就是商務場景下的服裝,在一定語境下特指西裝。如果有要求穿正裝,那么指的就是西裝。還特別強調“至于中山裝、唐裝等,不討論算不算正裝,反正鶴立雞群,會被人當成傻X”。瞧瞧,不穿西裝,就是“鶴立雞群”,就“會被人當成傻X”!其中引導著什么、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百度有個“漢服被大眾嫌棄,西裝卻被稱為正裝,為什么如此崇洋媚外”的討論,其中有人認為,穿衣自由不是崇洋媚外,說什么晚清開始向西方學習現代化,派遣學生留學西洋帶回西洋的穿衣習慣,“這是一個進步的表現,到現在可以看到百年屈辱史以后中國的飛速發展進步,這個不是堅持穿漢服就能做出的改變”。難道“中國的飛速發展進步”是拋棄漢服穿西裝的結果嗎?多么露骨的崇洋媚外,還口口聲聲“穿衣自由不是崇洋媚外”,真是“賊不打自招”!所以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彭林認為,服飾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這個文化自信,我們精神上就站不起來。現在很多人以為“著正裝就是著西服”,這真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我們的五千年文明,其中就包含了“衣冠文物”,時下國人崇尚西方服飾文化及節日文化的現象,不僅是文化不自信,也反映出無知和淺薄。
彭先生把“著正裝就是著西服”的論調,當作“文化不自信”,當作精神站不起來,可謂一針見血。這些年之所以會出現把西裝強調到“國服”的唯一,會發生把不穿西裝者擋在會議大門外之怪現象,就是迷戀西方文化甚至接受西化滲透,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不自信,精神站不起來的結果。聯系到一些媒體和地方不僅把西服當正裝,而且熱衷于推銷西方洋節、拜洋人祖宗,不都是活生生的精神站不起來、文化不自信嗎?實際上“著正裝就是著西服”的泛濫,已經不是簡單的著裝問題,而是西化與傳統文化乃至意識形態博弈的表現。可能有人認為牽強附會,但如果看看西裝已成為國服背后所隱藏的全盤西化導向,看看西方價值觀、審美觀、是非觀對社會主義義利觀、榮辱觀、道德觀的顛覆,利用服裝和飲食對中華民族傳統飲食和服裝的顛覆,就會感到不寒而栗。
更為荒謬的是,這個“著正裝就是著西服”,還大肆向農村基層蔓延,還成為“糾風”的由頭。不少地方、不少單位,舉凡會議、活動,通知中一個要求便是“著正裝(深色西裝、白色襯衣,系領帶)”,把西服等同“正裝”,還將此作為會風會紀進行督查,有的地方甚至納入“作風建設年”內容。甚至村干部也必須穿“正裝”西裝,無形中拉遠了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可以想象,一位西裝革履皮鞋锃亮的干部和一位鞋上沾著田間泥土的干部,誰更能縮短與農民群眾之間的距離?誰更能貼近百姓、更能體現較高的親和力呢?而要求著“西裝”給誰看?給老百姓看嗎?老百姓喜歡看嗎?所以弄得村支書們很“惱火”,群眾很反感。《史實:要求干部開會著“正裝”不能“一刀切”》(搜狐2017-02-27 10:37)一文認為,除了公檢法等執法部門及特殊場合以外,干部開會沒有必要統一著“正裝”。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在窯洞里運籌帷幄,可以干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可以為人民謀福祉,穿著中國裝照樣接待包括美蘇霸權在內的外賓,照樣讓新中國成為世界的向往,得到世界人民的擁護和愛戴。正裝,正的是心,是那顆為人民服務之初心;正的是行,是人民公仆多為主人干正事實事之行動;正的是權,是執政為民、公正用權,少來虛假形式主義和嚇唬百姓的官僚主義。干部形象不是穿西裝穿出來的,而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那么多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那么多關乎百姓冷暖的民生要事,才是我們要狠下功夫的地方,而不是將有限的精力盯在開會者穿什么衣服這些細枝末節上。穿什么衣服的問題,看起來是些凡人小事,但折射出一些人骨子里的底氣問題。心里裝著百姓事,破衣爛衫又如何?心里沒有老百姓,穿得再“正”也枉然。只有與人民苦在一起,與人民干在一起,才能與人民心在一起,才能夠真正做到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參自“正裝”,穿給誰看?丨星城夜談,長沙晚報掌上長沙2023-02-08)。
40年前春節晚會隆重推出《我的中國心》,表明“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因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穿西裝可以,只要不失中國心;但是在中國,西裝不等同正裝,不能把西裝作為唯一的正裝,不能用西裝磨滅中國服裝。我國歷史上服飾文化也是璀璨奪目的,漢服、唐裝、中山裝亦曾興盛一時。改革開放后,我們在盲目與西方“接軌”之中,把自己好的傳統丟掉了,連服飾上也盲目追風,實在有失風雅、有傷國顏,是名副其實的邯鄲學步。所以很多人呼吁,必須奏響新時代中華服飾文化主旋律,盡快推出有中國氣派和中華民族特征的國服,徹底扭轉“著正裝就是著西服”的“正裝”不正之怪象,彰顯新時代文化自信,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作出獨特的貢獻。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