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期間,擔任前敵總指揮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
作者:鐘一
1962年的對印反擊戰,我方起初并不想打。這一年的9月中旬,毛主席在一次談話時曾說:“我想了10天10夜,也想不通尼赫魯為什么要搞我們。”當時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中國的戰略重點是東部而不是西部,主要是應對美臺的威脅,無意在西部與印度直接碰撞。
但狂妄自大的印度,不滿足英國人留給他們的侵略成果,想要入侵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逼得我軍不得不出手。
1959年之前,中印的分歧是關于西藏的問題。1959年春,我軍在西藏平叛作戰中,與印軍爆發了第一次沖突。隨后,印軍入侵新疆的空喀山口,向我方戰士開槍,造成了流血事件。
對于印軍的公然挑釁,毛主席原本想盡力避免正面沖突。1959年11月,毛主席提出建立“隔離帶”的設想:按照雙方的實際控制線,兩方武裝力量各自后撤20公里。如此一來,雙方人員不會接觸,就不會爆發沖突了。
即使印方沒有接受我方的建議,我軍依然單方面后撤了20公里,目的就是避免與印軍接觸。這一撤,長達兩年多。1960年4月,周總理為和平解決邊境問題,訪問了印度。逃入印度的叛軍揚言要刺殺總理,總理明知危險,依然前往。
印方挑起邊境沖突后,美方對印援助從每年1億美元上調到每年10億美元。在巨大的誘惑之下,尼赫魯越走越遠。1961年,西藏平叛作戰基本結束,我軍只留了兩個師在西藏,還撤出了中印西段邊境的哨所。當時中蘇關系惡化,在內外形勢都不好的局面下,我方力爭不與印軍開戰。
尼赫魯卻把中方的寬容忍讓視作軟弱可欺,1961年11月在中印西段邊境實施“前進政策”。印軍隨后深入阿克賽欽地區,并建立據點,企圖蠶食我方領土。
1962年開春之后,我軍發現印軍已經在入侵區域設點了許多據點,立即報告了情況。對此,毛主席提出了二十字方針: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
根據這一指示,我軍在印軍各個據點對面也建立了哨所,通過不開火的對峙遏制印軍入侵。印方見我軍不開火,覺得我方不足為懼,繼續深入設點,處處挑釁我軍。
同年夏,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到西段邊境勘察。他在報告中指出:不打,已經無法阻止印軍的入侵。同年9月20日,印軍偷襲我軍哨所,我軍一位連長犧牲。毛主席見印軍屢屢入侵,且拒絕和談,知道和平解決已經不可能,于是下令自衛還擊。
【向前線挺進的藏字419部隊】
毛主席在決定還擊時,給了印方最后一個機會:再次照會印方,再次提出和平解決邊境問題。但印方執迷不悟,再次拒絕了這一提議。既然印方一意孤行,我方只能將其狠狠地打醒。
1962年10月17日,“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下達。次日,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立下軍令狀:一定打敗印軍!隨即,我軍從蘭州軍區調了兩個師入藏參戰。10月20日,我軍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全面還擊。西段的印軍據點被掃除,東段的印軍第七旅被殲滅。
第一階段反擊后,我方再次向印方提出和平解決邊境問題。印方居然又拒絕了,并增援前線印軍。中方見印方仍未吸取教訓,于11月16日展開了第二階段反擊。
【弄瓦大捷】
這一仗,我軍投入了4個師的兵力,印軍損失近萬人,其中被俘3900人。而我方傷亡2400余人,無一被俘。印度終于感到了恐懼,整日提心吊膽,生怕我方深入印度腹地。
懲罰性打擊目的已經達到,我軍于11月21日停火。從12月到次年3月,我軍撤回到實際控制線20公里之后。從大局上看,這樣符合我方主張的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原則,彰顯了我方追求和平的誠意。
【在克節朗戰役中被我軍俘獲的印度達爾維準將(中)】
毛主席曾對這場戰爭這樣總結:“這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毛主席還說:中印邊境這一仗,至少可以爭取10年的邊境安定。
如今,印度是否會記取1962年的教訓?
【克節朗河戰役結束后,被藏字419部隊押送回后方的印軍第7旅戰俘】
來源:兵說視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