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黨生:知青歲月,學習“改天換地”本領的一次歷練
點擊:  作者:黨生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2-06-23 08:16:02

 

1.jpg


知青歲月,學習“改天換地”本領的一次歷練

——我的十年“知青歲月”


時隔半個世紀,打開塵封的舊“相冊”,回眸“知青歲月”學習“改天換地”本領的熱血嘗試歷歷在目,讓人思緒萬千心潮久久不能平靜。

我是1969年2月響應號召,集結了一批熱血同學從福州到閩北山區插隊的,歷時十年。在這十年間,我和大家都經歷了“知青歲月”的生存極限的挑戰和“鳳凰涅槃”考試;經歷了“靈魂”深處刻骨銘心的碰撞與洗滌;經歷了“一窮二白”條件下嘗試“改天換地”經濟建設本領的淬煉;經歷了理想、信念、人生價值、人生使命的深刻反思與抉擇。

一、“北上宣言”的出臺

當知青時,我們曾尊嚴地發布了一個宣言,叫做“北上宣言”。發布“北上宣言”后才踏上“知青歲月”征程的。

“北上宣言”是怎么出臺的呢?

1968年12月,毛主席發表“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的指示,引起了同學們的強烈反響。和許多同學一樣,我的腦海也十分地不平靜。在組織同學們到福州西湖活動時,我一個人在湖濱漫步,于博物館的橋旁沉思著自己對上山下鄉的選擇和對人生理想的思考,直到同學們招呼照相,我才從沉思中醒來。這張照片就是當年橋邊決斷上山下鄉的留影。

2.png
【1968年12月攝于福州西湖】

從這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在學校的學生宿舍、寢室和“26教室”底層活動室里我分別與一些同學反復探討著“上山下鄉”“再教育”的話題;探討著毛主席的“大風大浪”、“風口浪尖” “造就年輕新一代人”的深義。

記得母校26教室“地下室”一溜建筑很像“延安”窯洞。我所住的“窯洞”宿舍里面的左邊墻上有一段鞭策年輕人的勵志語錄:“今后的幾十年,對祖國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是多么寶貴而重要的時間呀,現在二十來歲的青年人,再過二三十年就是四五十歲的人,我們青年人將親手把我們一窮二白的祖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將親身參加埋葬帝國主義的戰斗,任重而道遠。……我們這一代,一定要下決心一輩子艱苦奮斗。” ;右邊墻上是毛主席關于“開除球籍”的語錄:“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塊大地方,資源那么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么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 當年,像我一樣的熱血青年都有自己的座右銘,“窯洞”墻上的這些信條對我們很有號召力和感染力。

記得,在“窯洞”談天說地議論中,初一(九)班的“吳欽棟”同學和初三(一)班的陳克樹同學發言最深刻,很感染人。

他倆多次描述毛主席年輕時的一段經歷,推敲著毛主席年輕時“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詩句,掂量著毛主席從鬧學潮、創建“共產”小組到組建工農紅軍,上井岡山、過雪山、草地;飲馬延河水又馳騁“西北坡”……打天下,改造社會的歷史份量與價值,感受年輕毛澤東成長之路。

他倆還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成百上千的學生青年奔赴延安情景。他們認為黨中央此時對當代學生青年提出“再教育”,提出“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是一句簡單口號,是新一輪“大革命”方略的號令;是“大手筆”的又一盤“棋局”,他們神情莊重、極其認真,“一本正經”地說著。接著,他們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你一言我一語,有聲有色地描繪“上山下鄉”偉大“棋局”:是“學生青年工農化,工農分子知識化”的一個布局;是要在艱苦建設火線上,改變“一窮二白”的實踐中設置營造嶄新一代人的布局;這盤布局是對學生青年又一場不考試的考試;是“大浪淘沙”的一步看三步“棋”子。還說這就是對“大風大浪”、“風口浪尖”和“人生使命”、“回爐再教育”的理解。

同學們的這些故事般描述和那種很“使命”感又很有戰斗氣概的氣息,一種言無倫比的思想境界和一股“熱血”神情,那種“高屋建瓴”的見解,那種似“臨戰”前“軍情判斷會”姿勢,深深地打動了我和更多的同學。在那段日子里,大家總是群情激昂、摩拳擦掌的,許多同學情不自禁地哼著“革命人永遠年青”和“勘探隊之歌”沉浸在美好憧憬中。在熱血沸騰的歌聲中我們一致認定“毛主席揮手我前進,上山下鄉干革命”。

經過十來天的醞釀,由“欽棟”同學起草,以當年工農紅軍被迫長征,“北上抗日”的氣派,我們揮筆寫下“北上宣言”,很鄭重地貼在靠近學校大門口的“二十六教室”東面紅墻上,記得那天好像還放了一束鞭炮。在“北上宣言”旗幟下,開頭二十多位同學當即簽字報名,后來有七十二位同學陸續參與并推動了全校二、三百個學生在1969年2月9日一起離開了福州。

二、挑戰生存“極限”

2月9日火車載著熱血的同學一路呼嘯向北挺進。雖然在車站分別時,還有一些與家人告別的戀情,但多數同學茫然中還懷揣著一種“由衷”的使命感和豪情壯志,儼然像工農紅軍離鄉背井長征一樣,受親人相送,火車站臺“十送紅軍”似的;更貼切說,其景其情更像當年學生青年跨越千山萬水奔赴延安一樣去迎接偉大的、火熱的祖國建設明天的“電影”。

10日清晨四、五點鐘,當時天還沒有亮,我們到達了閩北的建西縣火車站。片刻后又轉乘貯木場的小火車進入到電影《青山戀》拍攝片的原始森林里。上午九點多我們72人陸續被分到了3個公社,包括我在內的30人安排在高陽公社。在高陽公社途中,我們30個人在沿途又被分出了兩批人,最后剩下12個同學,被分派往“小筒”大隊。前來接我們的農民扛著小紅旗,吹著小的噠,敲著小銅鼓,一邊放著小鞭炮,一邊忙著幫助同學們扛行李,領著我們往“小筒”村走,同學們只是拎著小包在后面跟著。此時,大家的心情還不錯,可是爬過了第一座山包時,大家已經氣喘吁吁的,快走不動了,可迎接我們的農民卻告訴說到達小筒村還要翻幾座山頭,一聽這話,大家的頭上好像被澆了一盆涼水。堅持爬過幾個山頭,再問還有多遠時,農民說還有五里路,在城里似乎五里路很近,大家又堅持往前走。結果每爬過一座山,農民總說還有三里路。七、八個山頭最后走完,用了三、四個小時,而映入大家眼里的僅是一個大幾十戶人家的很“疙瘩”的小山村,黑乎乎的房子零亂地錯落在山腳邊,房前屋后盡是“斗笠”田、“眉毛”丘,橫七豎八的。“那‘天地’一點兒也不寬闊”我們的心打鼓著……。此情此景,加上身體的極度疲乏,熱血沸騰的同學一下子感覺渾身癱軟無勁。

跌跌撞撞的我們終于走完了崎嶇山路,終于來到了大隊部。那里有一波人,大隊部門里門外、沿街墻上貼著紅、黃、綠“歡迎”標語。一群大媽、大嬸忙著打熱水、擰毛巾;大嫂、小姨捧著“冰糖茶”讓我們又洗臉又喝茶,十分熱情。小孩、老人里三層外三層的圍了一圈又一圈,那場面真像當年人民群眾盛情接待紅軍、八路軍一樣熱烈、隆重,把我們疲倦、失落的心情給調回來了,一陣莫名“虛榮”裹著溫暖涌上心頭……。接著大隊干部找了一個舊谷倉,讓我們住下。我們就地分在小筒本村的兩個生產隊里。

第二天,由于我們剛到大隊,知青都被分散到農民家里吃派飯。農民當我們是遠道而來的客人,都拿出家里最好的東西招待我們。第一頓飯,我就到了一個有讀過書的叫“王碧英”的農民家里,他們用籠蒸的大白米飯,青菜、竹筍、雞蛋和糍粑來招待我們幾個,在蒸籠的一角是地瓜米飯,不讓我們裝碗……。平時農民家里做菜是沒有油的,但這次為了招待我們,我看見他們做菜時就從灶臺上的鹽缸里夾出一塊肥肉,在鍋里擦一下,然后就把肉又放回“鹽缸”里,讓鍋里有點油腥味,這已經是當地農民當時對我們的最誠摯的招待。現在想起來,當時最好吃的只有他們的糍粑和大白米與地瓜米混炊的飯,還有那道特制的很可口的米湯。據說那天他們特意跑上山,尋遍山野才采到的一種不多見的幾朵野花,才做成的招待貴客的上乘的罕見湯。吃過飯后,他們又用河沙炒了一盤南瓜子讓我們磕著……。山區沒電,千百年來當地農民夜里照明就是用含松脂的枯松老根,我們知青條件好多了,可以點馬燈、和自制的墨水瓶煤油燈。剛到鄉下時,我們的“夜生活”就是圍著煤油燈看書、寫信、記日記與聊天。白天我們也要和生產隊里的農民一樣下田勞動。當時正好是初春,農田要翻冬土,天氣還很寒冷,水田里結著冰。第一次赤腳下田,踩在爛泥里,冷得全身神經線急劇緊縮,手抖嘴顫的,不一會兒整個腿全紅腫起來。沒辦法,大家只有拼命干活,讓身上熱起來,上身雖然熱起來,但泡在爛泥中的腿腳還是被凍得紅腫,不少人后來都患上了關節炎。天氣暖和時干農活,又有螞蝗、蚊蟲的叮咬,夏天水田里的水被太陽曬得能燙熟泥鰍,同學們仍要頂著烈日下田。這些“遭遇”對我們這些城里的青年學生來說,艱苦的生活和勞動讓大家心靈再次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下鄉20多天后,學校的軍代表到村里來看望同學們。看到軍代表,大家就像看到了家人似的,好幾天窩在肚子里的“委屈”再也抑制不住了。在向軍代表訴苦時,我的眼睛“出汗”了,有幾個同學則躲在門后,倚著門框抽泣,淚水像斷線珍珠怎么也收不住,嗚嗚哭成了一團。大家的情緒一落千丈,幾十天前來插隊時發布的 “北上宣言”的滿腔熱情此時冷卻到了極點。

當時每人每月定量供應28斤米、4兩油、八元津貼。這些還是因為鼓勵知識青年下鄉,國家在第一年給予的補助。但這點糧食對我們來說根本不夠吃,一年輕,二體力勞動消耗大。到鄉下一周后,我們知青開始自己搞伙食,十來個人輪流做飯。剛從城里下來根本不會做飯,剛開始我們經常吃“夾生飯”,在農民朋友幫助下才慢慢解決了“夾生飯”的問題。28斤糧食不夠吃怎么辦,農民教我們用水浸泡生米一夜后撈起干蒸,蒸熟后用開水沖泡,泡后再蒸,這樣做出來的飯粒很大,一碗飯可以變成二碗飯,但這只是看上去量多了,實質卻沒變。為了生存,我們扳著手指頭計算糧食定量,規定早晚一人一碗半干飯,晚餐十幾個人就只下兩斤大米,煮出來的稀飯可以當鏡子照。山區無處買菜,只有淹菜和泡筍,開水沖鹽巴調成的清湯。然而雪上加霜的還有,到了夏收前后,知青們感染了瘧疾,大家“輪流”著打“擺子”。發病時,一會兒感到冷,三床棉被蓋上還叫冷,一會兒又發熱,全身脫光了還喊熱,跳進水井泡著也還是熱。全體知青一時間緊鎖眉頭,思緒萬千。大家再也無心思進行當時流行的早請示晚匯報了,革命激情一落千丈。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我們像遇到了“知青歲月”的“雪山草地”那種“味道”。我們的極度疲憊身心和美好理想全陷入泥潭沼澤中。

三、振奮精神闖“三關”

面對嚴峻的現實,同學們情緒非常低落。我也產生了激烈的思想斗爭。當想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我才緩過神來。發現這部小說的書名開門見山簡直就是沖著我而尊嚴發問的,字面答案當然是“千錘百煉”四個字。仔細琢磨與“咀嚼”這“四個字”,發現“千錘百煉”字里行間,隱藏著“刀山火海”、“脫胎換骨”的滋味,我十分感嘆:一塊好鋼問世的歷程竟然如此艱巨與“痛苦”。當聯系毛主席指望的鍛煉“革命意志”、“不考試的考試”時,我豁然開朗,“千錘百煉”四個字真的“很”滾燙、亮眼,暖心脾。它“解困析疑”給人力量無窮,我從來沒有這么深切感受過祖國文字精煉到如此“形象”、“貼切”和“神奇”以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深刻與銘心。在油燈下,學習會上,我談了保爾·柯蔡金的“千錘百煉”,講述“小筒”大隊的“宇歷村”駐扎過紅軍游擊隊的故事,感慨老前輩打江山并不因為小筒村莊偏僻、窮山惡水而放棄解放它的感想;講述自己近期的思想動搖和對“千錘百煉”的新見解;帶領大家齊聲朗讀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主席關于“感情變化”,改造世界觀、人生觀那段講話……。寶華同學引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當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碌碌無為而嘆息”的著名格言也談了他的感想。洪生同學談了高爾基的《海燕》,說海燕總是迎著風浪搏擊,海鷗總躲避風雨縮進鳥巢的故事和感想,他提議成立知青團支部。當晚我和“洪生”、“寶華”等幾個同學組成了一個支委會,三個委員各有分工,我負責學習。這樣就我們十來人中,雖然只有六名團員也有了自己的戰斗堡壘。團員們把團徽重新戴在胸前。在生活和勞動中的各種困難面前,我們團員自己首先帶頭走在前頭。面對瘧疾,“寶華”同學自告奮勇翻書學醫,六名女生輪流當“護士”,全體知青人人動手,學習扎針,想盡辦法與瘧疾作斗爭。“洪生”、“寶華”同學因為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農村生活有一點經驗,他們提出當年紅軍在延安也遇到了生活問題,談到了“南泥灣”壯舉,通過討論,我們心底一時又亮起一盞燈。

第二天,知青點向村里爭取了一塊荒地,利用工余時間,全體知青出動,開荒大生產。番薯、小米、高粱、玉米、蘿卜、青菜等等只要想到的,我們就種。同時養雞養鴨和養豬。每個月用二、三天時間,請農民帶著我們一起去深山砍柴。那時大家咬著牙,勒緊褲帶,擰著一股勁,頑強地苦干了一個春夏。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秋天,我們種的小米、大豆、高梁、玉米都獲得了豐收,番薯更是大豐收。我們日夜加班,把番薯刨成絲,切成片,洗淀粉,釀酒等等做成各種食品。有了自己的菜地,蔬菜也不用愁了。到了年關,知青點殺豬宰鴨,磨豆腐做豆漿。通過我們的勞動解決了溫飽問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大伙兒興高采烈地品嘗人生第一次用自己汗水換來的勞動果實,開始有了一點“豐衣足食”的感覺,我們也終于闖過了上山下鄉以來遇到的思想、生活和勞動這三道難關。大家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種自豪感。

在很拮難的那段日子里,許多同學在夜深人靜時站在高高的曬谷坪上,眼望星空,神情肅穆,時常拭著淚花默默低吟著:“抬頭望見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澤東,困難時想你有力量,勝利時想你心里明……”,這首滲透骨髓的歌曲時常鼓舞和激勵著我們,我們從中領悟并提煉出:“緊跟毛主席,前進有方向,工作有力量”的鞭策語,作為我們知青新確立的座右銘。同學們白天下田勞動,女生晚上到生產隊讀報、教社員識字、教唱歌曲;男生為社員理發、做針灸,……

四、“改天換地”,嘗試美好建設

下鄉頭兩年的鍛煉,我們小筒村知青點的知青經歷了“三關”的考驗,在小筒村得到了農民們贊許和信賴。這時,大家又開始想到了當初上山下鄉時提出的“北上宣言”。實踐“宣言”、實現“抱負”,又悄悄地成為我們知青點的生活主題,大家還想到了學校“窯洞”墻上的那個“座右銘”和毛主席“開除球籍”的語錄。1970年10月,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2年初,我走上了大隊的領導崗位,出任黨支部書記,這為我們知青嘗試搞“建設”提供了機遇。

這時,來自省城的下放干部也到了小筒村。最先來的有兩名干部,一名是福州市水利局的一名技術員,一個是康復醫院的政工干部。他們比我們有經驗,又有眼光,都想為農村做點實事,改變小筒村的面貌。我們一方面與農民探討“建設”方略,另一方面積極取得下放干部的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推敲與醞釀,我們將嘗試“建設”的突破口選在了“開路”和“建水庫搞發電”兩個項目上,得到了大隊干部和農民朋友們鼎力支持。

千百年來,小筒村與外界聯系只有崎嶇小路,出入全靠人背肩扛。我們通過勘測,從小筒村到漁溪有七、八里路,有一段拖木頭的滑道。最后,決定利用原有的滑木道,打通前往漁溪的道路。頓時,偏僻山村沸騰起來,開山炸石炮聲隆隆,壘基夯土,號子四起。全體知青和小筒農民天天晚上加班加點,利用幾個月的農閑時間,一條通往漁溪的三至四米寬,八里長的鄉村馬路開通了,從小筒村一直連接到漁溪一號橋,與森林小鐵路相接。從此,一輛輛的拖拉機或汽車可開到了我們的小筒村。

小筒村前有兩條溪,每年的雨季,只要下兩小時的暴雨,村前較好的良田就會被洪水淹掉。主要是因為兩條溪同時來水,匯集到小筒村前的小河里,小河來不及排泄。懂水利的下放干部告訴我們,只要讓兩條溪不同時來洪水就解決了洪水淹良田的問題。隨后,我們與水利干部去兩條溪的上游實地查看。技術員告訴我們,建一座水庫就可以了,同時還可以利用水庫發電,解決小筒村自古以來點松枝照明的問題。大家一合計,就決定干。當時,正好有一個地質隊在搞勘探,我們就請他們幫助測量,水利干部為我們做了水庫工程設計。

1971年秋冬,我們就開始日夜加班筑水壩,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哭;技術革新挖土方,勞動競賽夯土壩,好一幅生動的“熱火朝天”、挑燈夜戰“愚公移山”的壯麗圖景……。1972年初夏,土壩筑成了。隨后,大隊派“芝生”同學去學電工,不久,一座5000瓦的小水電站終于發出了電,解決了小筒村村民夜間照明和日常碾米、飼料加工用電的需要。

3.png
【1972年攝于水庫壩上】

通電那個夜晚,全村路燈閃亮,各家各戶里外通明。我們知青與鄉親們不約而至,大家齊聚生產隊隊部,隊部里外一片歡聲笑語。小孩子快樂地奔上奔下打鬧著;老頭子嘴邊叼著長短桿旱煙,瞇著眼睛望著燈泡問隊長:這玩意兒能點煙嗎?惹得全場滿堂哄笑……。看著人們的歡樂勁,我們知青無比欣慰,甚覺“疙瘩”山村“天地”廣闊,有待更多的作為。

4.png
【1972年攝于小筒水庫前】

1973年,此時的小筒村知青點過“三關”、開馬路、建水庫的事情引起了當時省里領導的關注。也引起福州很多學校的學生興趣,隨后一大批同學報名要到我們知青點來。由于小筒村知青點安置不了這么多人,于是我建議大隊在小筒村劃出一塊邊遠地,讓我們去辦個知青隊。大隊把“南湖”40余畝的荒山、半荒田給了我們二、三十名知青。1973年春天,我帶領知青到了“南湖”,搭起了茅草棚,接著組織新來知青先把當年的糧食種下去。到了第二年,上級領導給我們撥款,蓋了兩座土墻瓦房。不久,“知青隊”里果園、豬場、雞舍,還有木料加工廠都建立了起來,甚至還自己開了個“小超市”。又辦起了“草棚”大學、“南湖氣象站”,等等。那時“南湖知青隊”處處都顯示著一種朝氣蓬勃的景象。下面這十幾張照片都是當年辦農場時的情景。

5.jpg

【“進軍南湖”,攝于1973年】

6.png
【“天當房,地做床”知青住草棚】

7.png
【春耕】

8.jpg

【科研】

9.png
【秋收】

10.png
【晨讀——草棚大學】

11.png
【聯歡會】

12.png
【軍訓】

當年我們真想借助知青隊這個平臺,走出一條知青創業的路。知青可以在“草棚”大學復習功課,迎接祖國和人民的“挑選”;學習改變農村、農業面貌的實用科學技術,研究、摸索現代立體農業方案、步驟等。我們真想率先把知青隊這片荒山野嶺、房前屋后規劃一片果園;周邊山腰“油茶林”環繞成帶,山頂松樹戴帽;“知青隊”駐地對面左山坡杉木林縱深延綿與右山坡延綿的毛竹林帶相交;林、田接壤處一排養殖場與蜜蜂莊;溪邊兩側是蔬菜地,新造溪駁岸,連接“豬場”改“桃花園”小島,溪面上有葡萄架200米形成綠蔭長廊,腳下小橋流水,作為讀書、喝茶、納涼、休閑之地……。此時我們的座右銘是:“重新安排山河”。

“知青歲月”那時節,農村有許多“改天換地”的大會戰。1974年我在知青隊建立了知青黨小組和知青團支部,每逢大會戰,知青總是傾巢而出,遇到抗洪搶險、撲滅山火時,知青們更是奮不顧身地沖在最危險處。初生牛犢不怕虎,“大無畏”、“頑強”成為知青們的性格。他們在“知青歲月”中留下了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如黃寶華同學洪水中舍身保財產;江嫩妹同學傾盆大雨下、凜冽寒風中孤身護秧苗;張閩華、劉健彪等十幾位撲滅山火、火燒眉毛;等等。

1978年底,我榮調福建團省委工作,結束了我十年的“知青歲月”生活。

回眸“知青歲月”,我深深感到“上山下鄉”是一場“改天換地”的戰斗,是學習經濟建設本領的一次嘗試。在“知青歲月”的火線上,我比較榮幸地被破格批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我雖然多次“禮讓”和“放棄”招工、招干、參軍、上大學機會,心甘情愿立足農村當“知青”整整十年。但比較幸運的是受到省委林一心、潭啟龍書記關懷,受到團中央領導指導和勉勵,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親切接見。最榮幸的是在全國農業第二次學大寨大會上,鄧穎超、陳云、王震、郭沫若等中央領導親切地和我握了手,還合影留念。期間還榮幸地結識了江西著名知青鐘志民同志,見到了仰慕已久的邢燕子大姐,可以自豪地說:“知青歲月”今生今世我終生難忘。

13.png
【團中央領導視察知青農場】

14.png

【鼓舞與鞭策——中央領導接見知青代表(片段)。第一排領導同志,左起:鄧穎超,王震,陳云,郭沫若;第二排知青,右起:鐘志民、黨生)


回眸知青歲月,我們決不歌頌苦難,也決不把“改天換地”的艱辛當“苦難”。“知青歲月”是年輕一代經風雨見世面的一次人生演習,是年輕一代不做“溫室弱苗”的熱血豪情;是讀無圍墻和校門的“大學”;是毛主席“五七”藍圖、學生青年工農化、工農分子知識化的社會改造;是祖國 “給你一片藍天,造福一方水土”,學習“改天換地”建設本領的“淬煉”。

“知青歲月”青春無悔!!

(作者系福建知青;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