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11時,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圖為航天員桂海潮。汪江波 攝】
在這次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當中,有一個新面孔——航天員桂海潮,桂海潮是中國空間站的首位載荷專家,擔負著在空間站開展大量科學實驗的重要使命。總臺記者在對他的采訪中感受到,專業、細致、自信,是他的最大特質。神舟十六號乘組中,桂海潮略顯與眾不同,這副近視眼鏡也向人們透露了他獨特的身份。今年36歲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的研究。2018年5月,我國啟動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為滿足空間站工程任務需要,這次選拔在航天駕駛員基礎上,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這個消息對于從學生時代就對航天有強烈探知欲的桂海潮來說,充滿了興奮和期待。

桂海潮:我在國外學習交流期間,2016年的時候恰好趕上國外有一批宇航員的招募,當時我聽到了以后我就在想,要是我們國家也能把航天員的招聘面向社會的人員開放那該多好,沒想一轉眼,回來剛工作半年就收到這么一個消息,所以說報名的時候是想都沒想,毫不猶豫就向我們學院的人事老師報名了。桂海潮經過層層選拔,從眾多報名參選的人員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中4名載荷專家其中之一。載荷專家與以往從飛行員中選拔的航天員不同,他們擁有更加專精的技術方向,但是作為航天員,他們從選拔到訓練,對體能的要求非常苛刻。桂海潮:我們載荷專家選拔的時候通過的測試是6個G的超重,但是最終的訓練目標是要達到8個G,剛入隊的測評當中,呼吸對抗的動作也不是很在節奏。另外一個項目是轉椅,每一次在做完轉椅科目以后,走路都感覺到天旋地轉的。通過請教教員,找經驗,在每一次體訓課之后都安排了一些自己的加練,學習飛行員他們訓練的一些方式,增加自己前庭的耐受性,增加它的刺激,那到今年測試的時候,也是達到了一級的水平。

按照航天員訓練大綱,第三批航天員需要開展八大類、百余項的訓練。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要完成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對桂海潮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桂海潮:沙漠野外生存訓練,你需要獨立地生存兩天,而且完成規定的任務。再有是這個狹小密閉環境當中進行了72小時的睡眠剝奪實驗,你要保證自己不要睡著,同時心理和情緒狀態要穩定。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但是真正做下來了以后你會發現,自己身上原來具備這樣的潛能,也同樣的是這樣的這個科目,讓我們對于未來長期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有了心理上、信心上的一個建設。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后,載荷的進出艙也越發頻繁,神舟十六號在軌任務期間,桂海潮要和景海鵬、朱楊柱一起,完成空間站一些艙外子系統設備的出艙、安裝,以及暴露載荷在外太空高輻射、高真空、原子氧的環境當中進行實驗和研究。

桂海潮:從最早的潛水訓練到基本的通用的作業能力訓練,再到面向具體的作業任務的專項的一個出艙程序訓練,包括水下的部分,水下主要是作業技能、操作技能,再有就是出艙程序,再有就是虛擬現實,多種手段、多種訓練方式的結合,讓我們快速掌握了這樣的一個技能。作為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載荷專家,桂海潮有著豐富的實驗室經歷,在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領域成果豐碩,在SCI發表了二十多篇學術論文,這些學術研究也為神舟十六號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桂海潮: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以后,科學實驗項目的數量大幅度增加,還有的專業性操作的技能要求的程度也比之前大幅提高,形成這樣的一種職責分工以后,可以有專業的人來干專業的事情,保證在長期飛行的過程當中,這么大數量的科學載荷、科學實驗更加穩妥、可靠,提高我們的成功率。厚積薄發,對于即將到來的5個月的太空之旅,桂海潮充滿了期待。桂海潮:到今天為止,我覺得從身體上、心理上、思想上我都準備好了,迎接這次任務的挑戰,而且也非常期待,進入我們國家的空間站。太空這樣一個獨特、神秘的環境里面,我覺得我特別想把這一次的任務當成一個發現之旅,再有就是太空這么美麗的觀景的平臺,那么好的角度可以看一看我們地球,看看山川、看看海洋、看看星空。我也期待能夠在這樣壯美的環境當中放飛自己的思緒,暢想任何可以想象的東西。在北航任教以來,桂海潮共指導了1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3名已經順利畢業。入選航天員開始訓練后,桂海潮也并未放松對學生們的關心和指導。“訓練任務不很重的時候,桂老師自己還在看論文,也會把我研究方向的一些論文發給我學習。”桂海潮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蘇文杰說。封閉訓練期間,桂海潮仍是盡己所能擠出時間指導學生科研,親自幫忙推導關鍵的理論公式。“桂老師在晚飯時間給我打來電話,詳細指導怎么修改論文。”同課題組的博士生夏新會說。桂海潮指導的畢業生獲得北京市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校級優秀碩士論文等榮譽。不僅學術上細致指導、嚴格把關,桂海潮也很關心同學們的日常生活,和大家平等相處、教學相長,愿意從學生身上學習。博士生陳子龍說,每次和桂老師見面聊科研,他總是先問大家生活上有沒有困難或者煩心事。“有一次桂老師回學校,叫我們一起吃飯,那天下雨了,我和桂老師同撐一把傘,他就摟著我的肩膀,感覺像哥們兒一樣。”

【桂海潮(前排左二)與實驗室碩士畢業生合影】
近視也可以“飛天”嗎?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載荷專家桂海潮佩戴著眼鏡,這也是我國首位戴眼鏡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

【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官方網站】
近視也可以“飛天”嗎?答案就藏在不斷發展的航天事業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曾表示,航天員的選拔標準變得越來越科學了。“以前的選拔標準比較單一,航天員既是駕駛員,也是工程師。隨著工程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科學實驗越來越專業,任務不同選拔標準也有所不同,駕駛員和工程師的標準有了區分,高度近視是不行的,低度的近視還是可以的。我們現在招了幾個載荷專家,有好幾個也是戴著眼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資料顯示,伴隨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要求空間站在軌航天員進行科學實驗的操作越來越專業。針對工程發展的新要求,相應地在對第四批航天員的崗位類型、專業要求和身體條件要求方面,都給予了更為細化的設計。依據其類型和承擔任務的不同,對選拔標準設置了不同的要求,同時也擴展了選拔的范圍。比如在第四批航天員中擔任載荷專家序列的航天員,就面向大學、科研機構及從事太空科學研究及應用的多行業人員開放。同時允許他們的身體條件比飛船駕駛員和飛船工程師要低一些,低度近視也被納入可接受的范疇。(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中國新聞網”,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眾號,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