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雜交水稻是集體成果!毛澤東時代農業科技功勛群星璀璨
理想燃燒
新中國成立前,外國強盜的侵略和中國官僚軍閥的欺壓,中國人民經受了一百多年的戰亂之苦,國家工業和科技與西方有二百年差距,小農經濟也極為落后,糧食畝產很低。
毛主席領導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趕走外國強盜,打垮國民黨反動派后,建立了新中國。修路架橋建工廠,識字掃盲辦教育,在工業和科技追趕西方國家,對農業也相當重視,制定綱要,全面落實,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從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團結成改造自然的強大力量,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把過去的靠天吃飯改變為旱澇保收。同時推動農業科技科學種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丁穎院親自組織實施,各省地都辦農業技術學校,農科所,新技術及時交流,新方法無私傳授,新成果大家分享,新思路集思廣益,科技人員沒有把知識和技術視為自己的私有財富,都積極奉獻自己的技術新思路,幫助大家推動技術的新突破。
毛澤東時代,知識公有,學術民主,思想自由,科技創新,沒有枷鎖禁錮,沒有權威壓制,真正是科學的春天!正是在毛澤東時代的科學春天里,成就了一批農業科技功勛,集體取得了雜交水稻科技成果!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
看:“胸有朝陽紅心向黨 坡變梯田水上山崗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昔日荒山今朝糧倉”
“毛主席號召學大寨 誓把山河重新安排 農業科技南北齊上 雜交水稻集體光彩”
在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周年的紀念演出會上告訴我們:
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丁穎,開始雜交水稻的研究,組織了各地雜交水稻科研集體。
在農業學大寨號召的鼓舞下,75歲高齡的丁穎老先生,親自帶雜交水稻科研集體考察全國各地稻區,尋找野生稻種。
1959年黃耀祥第一個育成矮稈秈稻品種“廣場矮”。
1970年馮克珊第一個發現一株野生的花粉敗育不育株。
1973年石明松第一個培育成功“兩系法雜交水稻”。
1973年張先程第一個找到90%結實率的強恢復系。
1973年顏龍安第一個育成大面積推廣品種。
楊振玉首創“秈粳架橋”技術。
朱英國培育“紅蓮”雜交稻系。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
李必湖、尹華奇、盧興桂、鄒江石等都為雜交水稻技術突破做出了重大貢獻。
正是丁穎、黃耀祥、馮克珊、石明松、張先程、顏龍安、楊振玉、朱英國、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盧興桂、鄒江石等一大批中國農業科學家集體的協作和努力。
攻克了雜交水稻的科學高峰,成為解決糧食問題的綠色革命!
為中國人民吃飽飯做出來巨大的貢獻!
人民永遠銘記農業集體化對中國農業的巨大作用!
人民永遠銘記毛澤東時代農業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5年1月23日
來源:人民節倡議者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