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18個月,計算機性能就會提升一倍,這就是“摩爾定律”??萍既招略庐惖慕裉?,網絡發展、存儲技術、數據產生量,其實已超越摩爾定律。快速的科技變革帶來社會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觀念的變革,青年無疑是這場變革中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群體。
那么,青年在哪里?分屬什么樣的群體?他們有著怎樣的人生規劃和社會訴求?青年發展決定社會的未來。在青年成長成才的過程中,我們的社會,尤其是共青團組織,應該為青年提供怎樣的服務,助力他們成長?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青年的面目是模糊的——所謂80后、90后、00后,不過是基于年齡的粗略劃分;而本該吸引青年、服務青年的共青團組織,時常面臨找不到青年、脫離青年的尷尬。這顯然與“提高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擴大團的工作有效覆蓋面”兩大戰略課題的要求不相符合。
如何在網絡時代貼近青年、了解青年,進而服務青年、引導青年?如何在新形勢下推進團的組織和工作創新,打造網上網下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的青年工作新格局,加強基層服務型團組織建設,是共青團組織面臨的現實難題和艱巨任務。
而這一切的起點,是找到青年——弄清楚他們是誰,在哪里,生活狀態如何,有著怎樣的訴求。為此,共青團北京市委從2013年10月啟動了“北京青年1%抽樣調查”,這項大型調查涉及上千萬生活在北京的青年,共收回有效問卷10.8萬份。調查之細致,涵蓋面之廣,時間持續之久都屬少見。
1%的抽樣,100%的責任。調查是否細致扎實,抽樣統計是否科學,問卷設計是否合理,都將影響結果的真實可靠。此次調查選取了6個維度:基本信息、生活狀態、思想狀況、社會參與、發展需求,以及對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認知。在嚴格按照社會科學的方法進行調研的基礎上,課題組將全市青少年按“全體青年”和“特征及新興青年”兩大板塊,劃分為22大類群體。
“全體青年”是按其就學和就業狀況劃分的。比如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青年、社會組織從業青年、國企青年、各類教師、大中小學生(含高職)等較為清晰;對于外來流動青年、在京創業青年、外國在京青年、“北漂”藝術青年、青年志愿者等群體特征明顯的,共青團北京市委課題組則歸納為“特征及新興青年”,可以說,這符合首都時代特征的分類創新。
青年數據龐大,對于那些有總量可查的青年群體,如大學生、中小學生、青年教師等,課題組通過與相關部門溝通確定總量;而對于無準確數據可查的特征群體,比如網絡從業青年、城鄉貧困家庭青少年等,課題組成員與有關部門反復溝通、協調,通過數據的比對、加和以及根據實際調研情況測算等,得出合理的總量。
隨機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等都是本次大型調查用到的科學方法。比如,調研“北漂”藝術青年時,由于群體數量難以核定,調研人員深入“北漂”藝術青年群體聚集區,逐一尋找,再采用“滾雪球”的方式,通過采訪對象的關系網絡,順藤摸瓜,開展調研,杜絕通過組織形式“撒網式”下發問卷。
為了更加全面真實地了解青年所思所想所做,調查者對每個群體,又進行了一定數量的深度訪談。課題組成員深入基層、走入一線,召開了上百場的會議,走到青年身邊,與各類青年面對面,傾聽真實的要求和呼聲。22類群體,1%的嚴格抽樣,一年半的時間,與6000余名青年直接面對面深入訪談,巨大的工作量,在快速奔跑的拇指時代顯得“笨”且“慢”。而恰恰是這種笨辦法、慢工作,最后拿出來了客觀、精煉的數據和結論。
找到青年了解青年,才能服務青年。抽樣雖然只有1%,責任卻是100%。這種責任,是共青團組織聯系青年吸引青年的使命所在,也是“虛功實做、難事長做”的“新常態思維”所在,更是把團的根本任務、政治責任等“虛功”和難事做深、做細、做持久、做出實效的職責所在。
可以說,共青團北京市委的此次調查活動,為團組織轉變工作方式,加強自身建設與創新樹立了樣本。調查只是開始,在“精準”定位青年的基礎上,一系列相關工作將隨之展開。對于轉變職能的團組織而言,惟有放下身段貼近青年,細致務實服務青年,才可能吸引青年贏得青年,匯聚更多年輕的力量,投入推動社會進步的創造創新中。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