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文稿起草任務,動手寫之前是必須有一番思考謀劃的,也就是“想”,想這稿子怎么寫、寫些什么。“想”的過程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在整個任務中的“工作量”卻是實實在在的。“想”與“寫”,好比起草文稿的前一道與后一道兩大工序。“想好了再寫”,我認為是一條基本的法則,且無論輕重緩急,都應盡可能在“想”這個前道工序上把功夫下足下到位。
反觀文稿寫作中出現的一些囧態,大都與前面功夫沒下好有關。據觀察,有幾種典型的癥狀:
一是“東奔西跑無定見”。就像是打仗時敵情不清亂沖鋒一樣,今天往東跑一氣,明天向西跑一陣,不停地折騰,浪費大量時間精力,做的都是無用功。到了目標明確該沖刺的時候,卻已經疲憊不堪。
二是“先堆出來再說”。抱著一種“手中有稿、心中不慌”的心態,接到任務趕緊動手,反正都能找到“參照”,依葫蘆畫瓢,有用沒用先堆出來再說。其實心里也清楚,這是在自欺欺人,必得脫胎換骨大改一番。
三是“領導咋說我咋改”。與前兩種狀況相關聯,因為沒想明白,也沒找到寫的感覺,所以只能先交差應付。特別是難度比較大的文稿,寫出來連自己都不滿意,稿子交上去,也把難題一并交上去,后面完全靠領導想、聽領導說,被動地去改。
文稿起草中,“想”的功夫下了還是沒下,下到了還是沒下到,效果大不一樣,過程體驗也絕不一樣。兩相比較,尚未動手便頗費思量,看似比立馬開寫耗神費力,其實是最講效率質量的,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做法,是“好鋼用在了刀刃上”。而與之相反,匆忙上陣,倉促動手,前面不費事,后面則要費大事。
一般來說,長周期的稿子,時間相對充裕,有條件在思考謀劃上多下些功夫。但還是要強化“想好了再寫”的意識,不要因為時間夠用,就一遍一遍地寫、一遍一遍地改,這樣很容易陷入低層次重復的怪圈。
舉一個長周期稿子的例子。在本世紀初Z市的一次市委全會上,市委書記要講經濟“起飛”的問題。“起飛”這個詞,是一個經濟學術語,大概意思是,根據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世界先進地區的發展軌跡判斷,當一個地方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就進入了發展的起飛期。Z市在那一年人均GDP達到2500美元,可以說處在臨近起飛的關鍵階段,用“起飛”做講話主題,能夠生動地反映發展的狀態,同時對干部群眾也能起到提氣鼓勁的作用,具有較強的感召力。應該說,這個題目比較新,既要從理論上作一些科學論證,又要有實踐的支撐,對如何沖刺起飛、起飛后是什么樣子作出部署。
一開始,我們在考慮講話稿時心里也沒有底。記得確定這個會議主題后,書記有個出訪任務,送他走的時候我們匯報了起草安排,想得到書記首肯后早些動手。書記當時回答:不著急,磨刀不誤砍柴工,你們先到起飛的地方去看一看。有了書記的一句“不著急”,我們便把動手寫往后推了推,帶著很多疑問和些許對稿子的惦記,到杭州等先發地區進行了學習考察。考察的過程,一方面能獲得直觀的感受和啟發,另一方面能對文稿起草再深入地想一想。待到考察回來,稿子在心里已經有了譜,接下來的事情便水到渠成了。
這篇講話稿比較成功,得益于在研究思考上花了很大功夫,鮮明地把“起飛”這樣一個概念拋了出來,既有理論的支撐,又靠船下篙,結合Z市實際提出了努力的方向、思路和舉措,以及對領導干部的要求。比如,分析發展階段,概括出“五大效應”,即凝心聚力抓發展的“民心效應”、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的“互動效應”、抓重點帶全局的“突破效應”、學一流創一流的“提升效應”、既做“加法”又做“減法”的“疊加效應”。又如,工作部署部分,也就如何推動Z市加速起飛,重點講了要強化“四大關鍵動力”,即要素集聚力、產業競爭力、園區承載力、機制驅動力。這都扣住了當時Z市改革發展的實際狀況特別是薄弱環節,既涵蓋了經濟工作的主要內容,又圍繞起飛的主題展開,以觀點帶工作部署,講得比較集中、比較鮮明。
而對短周期的稿子,或許沒有那么多時間調研,但進行頭腦風暴的活兒不能少。也說一個例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前,中央領導同志要召開一個座談會,題目是如何認識和處理依規管黨治黨與推進依法治國的關系,省委領導要去座談發言。起草這樣一個發言稿的難處在于:一是題目很大,既不能泛泛而談,又不能講得太瑣碎;二是可參考的依據少,當時四中全會還沒有開,對一些關鍵問題還缺少權威的說法和解讀;三是專業性強,平日里我們這些干綜合文字工作的對這個題目研究得不夠深。稿子周期短,一共沒幾天時間,如果再除去送審、修改等環節,所剩的起草時間就更少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盡量安排了座談調研,請了一些專家學者和黨建、政法部門領導來一起討論。
專家學者對管黨治黨與依法治國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見解,部門領導也結合工作實際說了想法。我們充分吸收他們的意見建議,把核心的觀點作了綜合,確定了發言稿的框架,著重講了“四個體現”:
第一,要體現黨規嚴于國法。在中央正風肅紀的大背景下,闡明黨規嚴于國法的立場和態度,即“三個講清楚”和“一個說明白”:講清楚這是黨的性質所決定的,講清楚這是黨的執政地位所決定的,講清楚這是黨肩負的使命所決定的;說明白黨規不僅是戴在頭上的“緊箍咒”,更是防止違法犯罪的“安全線”。第二,要體現以黨內的正風肅紀促進全社會風清氣正。一方面,中央從嚴治黨的決心,堅定了全社會的信心,必須馳而不息地抓下去;另一方面,治標為治本贏得了時間,要抓住用好這個“時間窗口期”,加快構建反腐敗的制度保障和長效機制。第三,要體現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運用。強調無論管黨治黨,還是依法治國,核心點都在于“治權”。重點實現“三個轉變”,即由人治向法治轉變、由運動型向程序規范型轉變、由更多靠政策向靠法律轉變。第四,要體現以依規治黨引領依法治國。重點發揮好依規治黨對依法治國的“三個作用”,即確立遵循、提供典范、掃除障礙。整個發言稿,堅持政治性與專業性相結合,觀點和思路都比較清晰。這是個短周期的文稿,前道工序的時間不長,但下的功夫一點也沒少。
這里所說的短周期,通常也是有幾天時間的,還有一種更極端的情況,需要一晚上甚至幾個小時就得拿出稿子來。這時候也不能慌張,甚至更需要堅持“想好了再寫”。時間越緊,越要想明白、拿得準。因為稿子交給領導時已沒有調整修改的時間,如果“不靠譜”,領導只能將稿子棄之一邊,靠自己現場發揮了。我的感受是,遇到這類急用的稿子,倒逼著自己去想的時候,大腦快速運轉,往往還能急中生智,冒出些火花來。
功夫最好下在前面,如果再往前延伸一些去理解,就是功夫下在平時。實際上,寫稿子的前道工序與平時的積累是連在一起的。平時能積累些什么?我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知識的積累。加強延伸性的學習,多作一些研究性的思考,花點精力去掌握一個事情的前因后果、歷史脈絡、最新變化,保持知識的深度和新鮮度。二是觀點的積累。無論是從各種評論中看來的,還是自己思考來的,對那些熱點問題要形成自己的認識,攢一些想法。三是語言的積累。生動的語言,精彩的語句,凝練的說法,積累一些“提神”的話,能夠讓文稿“活”起來。這些平日里的積累,對于干文稿寫作這一行的,這次用不著,后面總會用得著,接到急任務也就不用“臨時抱佛腳”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