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人生益友 > 勵志修養 > 閱讀信息
劉云:99式主戰坦克總設計師祝榆生的成功之道與借鑒
點擊:  作者:劉云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3-03-18 11:09:24

 

 

3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加強科學技術部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也就是說科技部今后的最重要職能是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而各種先進武器裝備與大國重器的研制成功,既需要舉國體制,也需要杰出總設計師(或總工程師),兩者缺一不可。無論是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舉國體制,還是如今的新型舉國體制均是如此。例如正因為有了杰出總師黃旭華在技術上組織指揮與總體設計的把控,我國在第一代核潛艇研制上才能少走彎路,取得了多快好省的研制效果。所以只有舉國體制與杰出總師兩者緊密結合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之效,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制是這方面的成功典型。錢學森更是大家所熟悉的戰略級與國家級杰出總師,他負責總體設計的重大項目全部成功,被譽為“總總師”。

 

祝榆生是我軍第三代99式主戰坦克總設計師,他在該型坦克研制中做出杰出貢獻,本文回顧祝榆生總師的設計思想,是想說明在推行新型舉國體制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培養造就祝榆生、黃旭華那樣的杰出總師,這才能使新型舉國體制如虎添翼,充分發其作用。除媒體所報道的祝榆生總師以系統取勝的設計思想外,筆者以為祝榆生總師的設計思想,至少還有以下三方面值得從事高端軍用與民用高端裝備研制的科技人員借鑒。

 

一 學學祝榆生總師“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祝榆生總師最被人稱道的是“敢為天下先”精神,敢于破除洋迷信、打破洋教條。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的M1、德國的豹II、蘇聯的T-80等第三代主戰坦克均已裝備部隊,而我國的第二代坦克還沒有設計定型。整整領先我們兩代!因此,1984年,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達了研制三代主戰坦克即后來99式坦克的紅頭文件,文件明確要求“設計定型時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能和國外裝備的新型坦克相抗衡”。這里“相抗衡”目標正是考慮到當時我國坦克研發嚴重落后的現狀,是符合實際的,至于超越西方與前蘇聯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是當時許多科技人員想都不敢想事,以當時中國十分落后科技水平與薄弱的工業基礎,能實現“相抗衡”目標就很不錯了。

 

祝榆生總師卻不顧大多數人的質疑與反對,自我加壓,高屋建瓴提出:什么叫抗衡,你打個平手有什么用啊,我非得把你打掉。從“相抗衡”目標到“我非得把你打掉”的新目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跨越,這意味著自主研制的三代主戰坦克應超越歐美蘇(俄)三代主戰坦克,成為世界上綜合作能力最強的三代主戰坦克。

 

設計目標是武器研發的龍頭與方向,有什么樣的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自主創新的武器與技術,如果??値焹H滿足于把紅頭文件規定的“相抗衡”作為三代主戰坦克研制目標,那么最終研制出三代主戰坦克在作戰性能上就只能做到“相抗衡”,打個平手,這種三代主戰坦克只能趕上或接近國外同類坦克的先進水平,但無法超越,其自主創新的意義和價值就會很有限。

 

??値煱炎灾餮邪l三代主戰坦克的設計目標提高為“我非得把你打掉”,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研制難度大大提高。99式坦克研制之初,西方和前蘇聯兩種主要坦克研制思想在設計人員中交鋒激烈,作為追趕者的中國,是要走蘇制模式的老路,還是引進西方的設計理念,不僅是技術的選擇,更是智慧的考量。對三代坦克的設計者來說,這是最為關鍵和艱難的一步。如果主要戰術技術指標選擇不當,將導致研制工作全盤皆輸。

 

祝榆生堅持認為,不管東方西方,只要能打得贏就行。搞技術不能先畫個洋圈圈把自己套住,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無論國內國外,能參考的都要參考,但反對搬這個抄那個,要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坦克。

 

火力、防護、機動被視為坦克的三大性能。根據自身情況,不同的國家對三者優先次序排列不同。

 

祝榆生堅持把搶占火力打擊制高點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力排眾議、獨辟蹊徑地選擇了當時世界并不看好的125毫米口徑滑膛炮(當時西方坦克滑膛炮最大口徑為120毫米),并對之進行改良和完善。正是靠這種大口徑滑膛炮強大威力才能做到“我非得把你打掉”。如今,西方也開始向中國學習,打算把125毫米口徑滑膛炮裝配上自己的坦克。

 

??値熢趪馊箍诉€沒有主動防護系統時,卻率先提出搞出坦克主動防護系統的想法,針對某些人質疑,??値焻s表示,國外沒有的技術,國外搞不出的技術,我們也可以搞。國外最近幾年才大量出現裝有主動防護系統的新型坦克。這證明了他設計思想的超前與遠見。又如,他曾提出,應該在坦克上裝備多個攝像頭,改善其態勢感知能力。直到21世紀初,德國豹2才做了這樣的改造。主動防護系統設計思想是??値熓紫忍岢龅?,可以說是他的世界首創,并成為其它國家主戰坦克學習借鑒的對象。

 

從設計到定型,德國豹2用了14年,這有賴于該國近80年坦克發動機研制歷史的積淀,我國三代坦克從初設到研制成功,只用了15年時間。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國99式主戰坦克成功?實現彎道超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20146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上做了題為“堅定不移創新創新再創新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強調“敢為天下先”,這讓全國科技界與企業界感到非常震撼。中國科技界與企業界由于過于迷信西方,被洋教條、洋規矩牢牢束縛了自己的思想,已經很長時間不敢理直氣壯地說“敢為天下先”了,而是在技術創新中熱衷于采用“追隨模式”或者說“模仿模式”,西方搞什么,我們才敢跟著搞什么,西方不搞什么,我們也不能搞。總是沿著別人的老路,不敢創新與超越,這恰恰是中國當前自主創新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値熣强倳浰f“敢為天下先”精神的踐行者與自主創新榜樣,正是他敢于把“我非得把你打掉”作為研制三代主戰坦克奮斗目標,正是他敢于把當時世界上并不看好的125毫米口徑滑膛炮裝配到三代坦克上,正是他在全世界率先提出了坦克主動防護系統的設計思想,并使99式三代主戰坦克成為世界坦克史上首次采用了主動防護系統的坦克……

 

祝總師的主持設計的國產99式三代主戰坦克徹底擺脫了過去仿制思想,與歐美俄同類主戰坦克從外觀到作戰性能均有明顯的不同,即不同于俄式三代主戰坦克,也不同于歐美三代主戰坦克,是獨具一格的中國三代主戰坦克流派,也是當今世界上除歐美俄之外第四種三代主戰坦克外的坦克流派。99式主戰坦克威武霸氣的外型與超強的綜合作戰性能,充分體現了中國三代主戰坦克的中國氣派、中國氣勢、中國風格、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信心、中國速度。中國99式主戰坦克走出了有別于西方,具有中國特色的三代主戰坦克跨越式發展之路。西方同行除了嘆為觀止、目瞪口呆,就只有羨慕嫉妒恨了,即使那些極力貶低的99式主戰坦克西方同行也無法說中國99式主戰坦克是西方同類坦克的山寨版,并不得不把其視為最重要,也是最難對付的競爭對手加以考量。

 

自主創新最重要的恐怕不是人、財、物的大量投入,而是要有??値熯@種“敢為天下先”精神,要有敢于打破洋迷信、洋教條,走自己創新之路的勇氣。如果一切都效仿國外,劃“洋”為牢、亦步亦趨,不敢突破思想禁區,那就只能跟在

別人后面一步步爬行而永遠無法超越,這就是??値?/span>事跡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二 學學祝榆生總師的通才取勝之道

 

日本有一個專家,專門研究人的創造才能,他分四種情況統計,沒有學過專業的;只學過一個專業的;學過兩個專業的;學過三個專業的(學四個專業的是極個別的故未統計)。統計結果是創造才能與貢獻最突出的是學三個專業的,這個結論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最出人意料的結論是,創造、貢獻最小的是學一個專業的,沒有學過專業的人創造才能與貢獻比學過一個專業的還大,這不成謬論了嗎?其實不然,盡管某人什么專業都沒有學過,但他在工作崗位上邊干邊學,需要什么學什么,其知識面較廣,往往幾個專業知識都懂一些,在工作中就可能交叉運用幾個專業知識來解決工作中的難題,也就必然具有創造性。

 

其實祝榆生總師經歷有點類似這位日本專家所描述的什么專業都沒有學過的人,從媒體所介紹的祝榆生總師經歷來看,他并非是大學理工專業科班出身,對武器完全是外行。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歲的銀行職員祝榆生辭去工作,輾轉來到延安。出生入死的戰爭經歷,使祝榆生痛感武器裝的落后,盡管他對武器設計制造本是外行,卻把目光轉向提高武器裝備的性能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他刻苦鉆研武器技術,創造和改進了20余種武器和戰斗器材,其間一次試驗讓他失去了右臂。

 

并非是大學理工專業科班出身,對武器完全是外行祝榆生居然改進了20余種武器,堪稱奇跡。在戰爭年代他沒有系統學習的機會,只能是邊干邊學,自學成才,從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廣博知識。

 

新中國成立后,祝榆生曾在多所軍事院校任職,其中包括著名的哈軍工。他既是領導,也當學員,他口袋里裝了一張課程表,學員上什么課一清二楚。帶著這張課程表,他旁聽了很多課。他還定期到圖書館查閱最新科技資料,主動向每一位有特長的教授請教。

 

另一個關鍵節點是1975年。祝榆生調任兵器科學研究所。在這家陸軍武器系統科研單位,他接觸到了發動機和坦克裝甲車輛等,在這里,祝榆生還參與了壓制、防空、反坦克兵器等大型號武器的研制,“他把知識面從最熟悉的炮彈火工擴展到整個兵器系統”。

 

“一本活字典,永遠在鉆研”,是祝榆生給身邊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他的桌上、床頭擺滿了各種軍事裝備書籍,最新的文獻資料也總能在他那里找到。祝榆生終其一生從來沒放棄過學習,鉆研、好學、求知若渴、富有創造力是他的最大特點。

 

所以,祝榆生與科班出身,有某個專業技術背景武器研發人員最大不同之處在于,邊干邊學、自學成才、勤于鉆研的祝總師對陸軍各種武器系統技術與原理都熟悉了解,是位知識面廣博的武器通才。用個通俗的說法,他是一位武器技術雜家,而不是僅熟悉某個武器系統技術的專家,而通才或者說雜家恰是總設計師最理想的人選。我軍第三代主戰坦克研制最需要兩類人才,一類是專才,就是擅長某個技術領域攻關的專門人才即專家;另一種是搞總體系統研發的技術通才或者說技術雜家,需要對坦克的火力、火控、車體、炮塔等分系統技術與原理都有所了解,祝總師就具有這種素質。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鄒家華沒有將總師職位交給中青年帥才,而是三顧茅廬,力邀祝榆生這位技術通才擔綱總師也就不足為怪。

 

正是祝榆生這位通才型總師在我軍第三代主戰坦克研制中,靠著他廣博的知識面,帶領他的設計團隊攻堅克難,化解一個個難題,最終取得成功。

 

如今,專業化發展到了頂點,許多專業都出現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需借助其它專業知識。而各專業知識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跨專業的橫向間知識交流運用潛力很大,廣博的知識面不僅是總師必備的素質,而且有助于創新。

 

大學教育本質是專業教育,但科技人員切豈死抱住自己學的專業不放而不愿意學別的專業知識,如學有機化學的,到了實驗室,他就死抱有機化學不放,有機才分析,無機他不管。而很多事情不會那么單一,任何一個問題要多專業的知識才能解決。正如那位日本專家所分析的那樣,死抱一個專業不放,就不會有什么創造。專業太窄,就會成為創新的最大障礙。

 

所以科研單位應創造條件,努力拓展科技人員的知識面,培養掌握兩門專業,甚至三門專業的兩專多能、三專多能甚至多專多能,類似祝榆生這種通才型科技創新人才。

 

日本一家公司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這家公司從事機電、化學等產品的生產。企業內設立“電子大學”,依據各科目要求聘請大學教授來講學,讓從事產品設計開發的技術人員進行多學科的學習,培養出了一批融機械、化學、電子等技術于一身的“通用型技術專家”。這些專家畢業后,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從事新產品開發、設計,使該公司推出的產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這一做法實際上是打破專業技術的單一局限,集中多種技術的綜合優勢,使其產品臻于完美,贏得了市場

 

曾有外國人評論,我國科研潛力是很大的,但由于中國科技人員專業面過窄,影響了科技人員的創造力。有的西方人對中國設立專門的社會科學院不理解,因為他們認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應分家。要解決中國科技人員專業面過窄這個問題,一方面要推進素質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拓寬學生知識面,教育部門已在這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另一方面科技人員應效法祝榆生總師,在工作崗位上通過業余自學與邊學邊干方式,努力學習掌握其它專業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使自己成為祝榆生式創新型科技人才。這方面,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也是一個典型

 

錢學森教授知識面很廣,精通多門專業,是一位以博取勝的通才。他在大學里學的是鐵路工程機械,到美國學得是航空工程,設計飛機與火箭,后來又先后搞改氣動力學、薄殼結構理論、工程控制論和物理力學。改革開放后,又根據國家建設需要,轉向研究系統工程、人體科學、沙產業等。錢教授能在科學上取得豐碩的成果,是與他廣博的知識分不開的。

 

總之,錢學森教授與祝榆生總師通才取勝之道值得廣大國防科技工作者學習借鑒。

 

三 祝榆生總師的“鲇魚效應”

 

祝榆生總師所率領的設計團隊之所以能設計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我軍第三代99式主戰坦克,祝總師的特有“鲇魚效應”功不可沒。

 

所謂“鲇魚效應”來源于早年挪威的漁夫們把捕到的沙丁魚運回碼頭時,幾乎個個都肚皮朝天了。于是,怎樣把活著的沙丁魚拉回港以多賺錢,成了漁夫們夢寐以求的事。有一次,奇跡發生了:某位漁夫的一船沙丁魚竟然全數活著到了港。大家好奇地探索著究竟,原來這艘船的魚槽里除了那一大群沙丁魚外,還游動著一條大鲇魚!是漁夫有意放進去的,還是大鲇魚不幸自己鉆進了魚網?不管它是怎么進來的,反正這船沙丁魚活蹦亂跳地返回了漁港就是一個奇跡。從此以后,挪威的漁夫們都由于這個小小的“技術秘訣”而賺了錢,因為活魚比死魚值錢多了。

 

那么,大鲇魚究竟是怎樣使沙丁魚們“延壽”的呢?從科學角度分析,對那么多的沙丁魚來說,鲇魚是一個不同種類的外來魚種,有了這個新鮮的外來魚種的進入,就會使沙丁魚感到異樣和緊張。沙丁魚在大鲇魚鉆來鉆去的剌激下,沙丁魚原有的惰性被打破,沙丁魚潛在的生命活力就被激發起來,壽命自然就延長了,人們就可品嘗到新鮮可口的沙丁魚。

 

沙丁魚如此,一個科研團隊人才構成也是如此。美國有位宇航局局長對此有個精彩的解釋,他下臺時記者問他,你從事多年的宇航事業,把人送上月球,你可有什么體會?他說,我的體會就是一句話,不要讓一個專業的人在一個桌子上吃飯。

 

他這句話要說明的問題是,一個專業的人在一個桌子上吃飯是沒有好處的,你搞這個,我也搞這個,都是彼此知道的事情,沒有什么相互啟發的知識可談,而不同學科的人座在一塊就不一樣了,我聽你的也新鮮,你聽我的也是新鮮的,互相啟發引導,容易形成新思想。

 

如果搞坦克的都是學坦克相關專業的科班出身的設計師,就如同“讓一個專業的人在一個桌子上吃飯”, 特別是一個科研團隊成員,如果都是學相同或相近專業的同行,即使成員們很有水平,但由于所掌握知識和信息的雷同化,從知識結構到思維方式都大同小異,像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共性多,個性少,彼此交流,就難以產生創新思想,科研團隊創新能力就會降低。這也類似整個魚槽都是清一色沙丁魚,反而因缺乏活力而早死。

 

祝榆生總師所領導的400多人坦克設計團隊中,唯有他是非科班出身的總師,在一大堆搞坦克的科班設計師中無異是條外來“鲇魚”,恰是他這“大鲇魚”給設計團隊帶來以下兩大“鲇魚效應”。

 

一是從戰爭實際需要出發設計坦克,確保打得贏

 

99式坦克設計團隊中唯有??値熃洑v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并在實戰中改進和設計武器,他自然有著與科班設計師不同設計理念。

 

比如坦克主炮口徑。祝總師認為,在火力、防護、機動三大性能中,一定要搶占火力的制高點,最終選擇了當時西方并不看好的125毫米口徑。但也有人擔心坦克火炮口徑越大,火炮越重,在一定程度影響坦克的機動性與防護能力。而經過戰場戰火洗禮的祝總師卻認為,在戰場上只有消滅敵人才能保護自己,過度強調坦克防護能力有可能被動挨打,與其過度強調坦克防護能力,不如首先干掉敵坦克。因此祝老認為,在火力、防護、機動三大性能中,一定要搶占火力的制高點。

 

美國軍事智庫“戰略研究機構”負責人詹姆斯·鄧尼根稱,中國99式坦克從理論上說應該強于美國現役的M1A2主戰坦克,戰場上如果這兩種坦克迎頭相遇,美國的M1A2坦克(注:其主炮口徑為120毫米)要吃大虧。

 

正是出于對99式坦克125毫米口徑坦克主炮強大火力的擔心,如今西方也不得不“山寨”中國99式坦克,紛紛把125毫米口徑坦克主炮裝配到自己主戰坦克上。

 

二是突破專業限制,拓展創新領域

 

科班出身的坦克設計師都有深厚的專業知識,但如果就專業論專業,就坦克論坦克,有時專業知識也能束縛自己,即僅局限于專業范圍內進行思考,不利于創新與突破。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而??値熐∈欠强瓢喑錾?,他曾參與過多種陸軍武器研制工作,沒有明顯的專業背景,但知識面廣博,是位武器技術的通才。這樣他就可擺脫專業限制,視野廣闊,見解獨到,能提出科班設計師想不到的新思路、新見解,用句老話講是“旁觀者清”。

 

??値熢趪馊箍诉€沒有主動防護系統時,卻率先提出搞出坦克主動防護系統的超前想法,這在在全世界尚屬首例,可謂震驚世界。主動防護技術核心是在坦克裝甲之外再外掛一層片狀防護裝甲對坦克實行雙重防護,這已成為其它國家主戰坦克學習借鑒的對象。為何他能想到主動防護技術,這與他非科班出身有關,他不會像科班出身設計師那樣,把自己的思想僅局限于傳統的增強坦克防護能力的思路上(如增加坦克裝甲鋼板厚度),而是另辟溪徑,采用更有效的主動防護系統。

 

??値煹膬纱?ldquo;鲇魚效應”“催生”出三代主戰坦克傳奇經歷給我們啟示在于,現在科研攻關很少靠一個人,基本上是靠團隊,而一個研發團隊要有創新能力,科技人員從所學專業到畢業學校、工作經歷切豈單一化雷同化,而要做到多樣化,最好要有??値熌菢痈鞣矫娌煌诔H?,比較另類的科技人才,這樣才有助于產生“鲇魚效應”,提高科研團隊創新能力。

 

(作者:劉云;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