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時事熱點 > 閱讀信息
米爾斯海默:我可能已經說130遍了,中國無法和平崛起(采訪1-2)
點擊:  作者:觀察者網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0-06-13 09:55:45

 

1.webp (18).jpg

【約翰·米爾斯海默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大國政治的悲劇》】


【編者按】當下中美關系面臨挑戰,冷戰話語復蘇,觀察者網楊晗軼近期遠程連線采訪了美國著名國際關系學者、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約翰·米爾斯海默。采訪全程超過一個半小時,觀察者網將以視頻形式分段發布采訪精華內容,并在此基礎上以文字形式發布采訪全文。以下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01  美國霸權雖敗,遏制中國不會停息



觀察者網:早上好,哦不好意思晚上好,中國是早上。我是觀察者網的Kris,很高興能與您對話。我們對您非常熟悉,謝謝給我們采訪的機會。您去年出版了《大幻想》,這是本發人深省的書,和我想的不一樣,我以為它會更多地談政策,但其實它是在討論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哲學基礎。今天除了政治哲學,我也想更切合現實地問問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首先要問的是美國的戰略,您對自由主義霸權提出了批判,這是過去三十年來美國實施的大戰略,您認為它失敗了,美國曾想以自己的形象重新塑造世界,但如今卻不再具備這個能力,因為中俄等國家實力的崛起,全球力量平衡發生了變化。您是否建議美國重新采取一整套植根于進攻性現實主義的清晰的大戰略?還是說美國的對外政策應該更加務實具體、更加就事論事,正如塔夫茨大學的德瑞茲納在《外交事務》上所建議的那樣?也就是說,美國考慮外交問題應該繼續往大處想,還是開始往小處想?

米爾斯海默:美國永遠往大處想,大國永遠往大處想,中國也一樣。隨著中國實力增強,它也有了越來越宏大的戰略考慮。我想解釋一下《大幻想》的論點,你說的沒錯,它批評了美國過去三十年的對外政策,提出了未來應該走的方向。我在《大幻想》里提出,只有在單極世界里,作為唯一一極的美國是世界唯一大國,不存在大國競爭,這種情況下它可以追求自由主義霸權,從理想主義出發推行對外政策,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世界。我們實施了這套政策,遭遇了巨大的失敗。實際上特朗普總統之所以能入主白宮,原因之一正是他在2016年競選時旗幟鮮明地反對自由主義霸權。

也正如你所說,我們的世界已從單極化走向了多極化,有俄羅斯、中國和美國三個大國,當然中美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大國。我要說的是在多極化世界里,所有大國沒有其他選擇,只能以現實主義指導行為,開展強權政治。我認為美國主要應該關心如何遏制中國,中國主要應該關心如何在亞洲建立地區霸權,中國應該渴望像美國主導西半球那樣主導亞洲,但站在美國的角度這種結果是不可接受的。我認為美國將盡一切努力去遏制中國,防止其主導亞洲。我認為這種競爭將成為本世紀國際政治的主要特征。

觀察者網:您在書中舉了一些20世紀的歷史案例,比如德意志帝國、納粹德國、日本帝國以及蘇聯,您說美國為了防止這些大國主導亞歐大陸,屢次成功遏制了這些大國。這也是美國遏制中國的邏輯所在,它不希望中國成為亞洲的霸主。但美國至少在1916年經濟實力就超過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了,所以您提到的四個大國其實都不是與美國旗鼓相當的對手。如今中國經濟規模幾乎已經與美國處于同一量級,美國要如何才能遏制與自己體量相當的對手呢?

米爾斯海默:美國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實力。我認為當下它比中國更強大,經濟方面更強大,軍事就更不用說了。我們有數千枚核彈,有可畏的常規作戰能力,當前美國完全有能力遏制中國。未來的力量平衡很難預測。中國可能持續快速增長,美國經濟可能陷入大麻煩,假如30年后中國實力遠超美國,到時候美國要遏制中國就是幾乎或者完全不可能做到的。這是你們的方向。但它只是未來可能出現的眾多情況中的一種,也可能出現美國實力優勢擴大或與中國實力相當的情況,那么美國是有能力遏制中國的。

觀察者網:您提到了核能力、常規作戰能力和經濟實力,美國將以什么形式遏制中國?不管是經濟斗爭還是軍事競爭,如果斗爭的主場在中國家門口,那么恐怕不太利于美國,至少也將是一場苦斗。既然如此,為什么美國還要朝這個方向走下去?

米爾斯海默:中美競爭有經濟和軍事兩個維度。今天你可以看到各種明顯的證據顯示兩國存在經濟競爭,而且雙方還展開了軍事競爭,這是從2011年克林頓國務卿宣布“轉向亞洲”開始的。美國未來將在南海與中國進行角力,將進一步發展與臺灣地區的密切關系,極力阻撓中國統一,并將繼續在東海與日本聯手,防止中國占領爭議島礁,確保它們處于日本控制下。中美兩國在這三個地區最有可能爆發軍事沖突。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這是非常危險的局面。特別是隨著實力增長,中國必將開始在上述地區恃強凌弱,比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一來美國十有八九將盡全力與中國對抗。所以我認為無論當下還是未來,從軍事上來說情況都非常危險。話說回來,經濟和軍事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情況更加復雜棘手。經濟競爭和軍事競爭在同時進行。

觀察者網: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用“修昔底德陷阱”來描述中美關系,您是否認為中美兩國必然落入這個陷阱?這種結構性沖突似乎沒有出口?

米爾斯海默:我提出這個觀點比他早得多,我在2001年的《大國政治的悲劇》里就寫過了。

觀察者網:您是否對這個地區的和平感到悲觀?

米爾斯海默:我用了另一個詞,這是個悲劇性的局面,所以這本書才叫《大國政治的悲劇》。我認為,在一個不存在更高權威的體系里,也就是無政府狀態,各國無從確鑿地了解彼此的意圖,而各國都有進攻能力,要在這樣的世界里生存,最好是成為地區霸主,這是第一點。第二,確保沒有其他國家是與你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也就是說,確保體系內不存在其他地區霸主。美國是現代史上唯一的地區霸主,你前面也提到了,美國曾經不遺余力地阻止德意志帝國、日本帝國、納粹德國和蘇聯成為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所以我認為美國將全力嘗試阻止中國主導亞洲。我認為這總體而言是一個悲劇性的局面。

觀察者網:您剛才提到了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即國家無從了解彼此的意圖,我們待會再回來討論這一點。我有個關于世界領導地位轉移的問題想問你,上一任世界霸主曾經是大英帝國,它某種程度上就像是美國的親戚,但主導權畢竟以較為和平的方式轉移給了美國,二戰后英國已經無力主導世界。您認為未來會不會有某種歷史事件促使美國大力反思,自己究竟有沒有能力永遠維持霸權,阻止其他大國崛起——倒不一定說要主導任何地區——您認為這種反思有沒有可能發生?

米爾斯海默:我先說說英國吧,我認為你說的不對?;仡?9世紀,當美國在西半球建立地區霸權的時候,英國人試圖阻止美國。他們不愿看到美國成為地區霸主,他們也想過干預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跟南方聯合起來,把美國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最后到了某個階段英國終于意識到,它無法阻止美國……

觀察者網:我正是這個意思。我好奇的是,未來會不會有這么一件事,讓美國意識到它不再具備能力主導這個地區,于是決定退一步海闊天空?

米爾斯海默:如果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能在三十年內遠遠超過美國,那么美國很可能學習英國19世紀的做法,接受中國主導亞洲的現實。但我要說的是,在那一天到來之前,美國將全力遏制中國。在拿當年的英國跟今天的美國作比較時,你要記住一點,美國擁有強大的軍力投射能力。盡管東亞與美國加州海岸有6000英里的距離,美國遠程投射力量的能力是相當令人震撼的。你知道我們在韓國、日本乃至地區內其他各處都設有軍事基地,這跟當年的英國非常不同。19世紀英國投射力量的能力遠遜于今天的美國,只能坐視我們實力越變越強,直到他們無力干預。這樣的事當然有可能發生,從中國的角度出發這當然是非常好的情況。

觀察者網:也就是說擺脫困境的唯一方法是中國繼續和平發展,而和平面臨的威脅越來越緊迫。

米爾斯海默:鄧小平當年非常清楚這個道理,隨著中國不斷發展,長期來看局勢對中國有利,對美國不利。所以中國應該盡量避免惹麻煩,低調發展經濟,但問題是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因為美國聽懂了鄧小平的潛臺詞。所以現在美國就上門尋求對抗了,對中國極力施壓、步步緊逼,因為當下力量平衡還對美國有利,而這種優勢將隨著時間逐漸消失。

觀察者網:這是個棘手的情況,當前遏制中國的機會窗口期不算長也不算短,美國覺得還有戲。

米爾斯海默:確實有這么一個機會窗口。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如果中國內地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能提升到香港特區、韓國或臺灣地區的水平,它的實力將遠超美國。中國持續發展經濟就會走到這一步。如果在美國經濟熄火的同時,中國經濟繼續快速提升,最終的結果對美國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對中國來說則是大好事。我的意思是,國際政治特別是中美競爭,基本就是一場零和博弈。

 

02  中美不能指望靠經濟依存關系避免沖突



觀察者網:中國學者總喜歡說中美關系不是零和博弈,說中美可以在一些事務上合作,但現在越來越多人傾向于將中美在許多領域的關系描述為零和博弈。有人拿美蘇冷戰與當下的中美關系作比較,您認為中美是否已經處于冷戰當中,還是正在滑向冷戰?

米爾斯海默:鑒于現在中美在新冠病毒上爭執不休,看上去我們已經處于冷戰當中了。我認為在疫情爭議出現之前,人們還能爭辯中美是否真的處于冷戰當中,但事到如今我認為兩國冷戰已經相當明顯了??纯粗袊虾5能娛戮謩菀呀涀兊孟喈斂刹?,中美雙方幾乎懟在對方臉上;經濟方面兩國關系十分緊張;再加上關于大流行病的指責,我認為這是個非常危險的局面,由于疫情的原因它惡化得比我想象的更快,我知道終究會走到這一步,但我本以為不至于這么快。

觀察者網:許多人指出,即使中美兩國進入冷戰,這種關系也不同于當初美國和蘇聯的關系,因為美蘇都是高度意識形態掛帥的國家,都代表著一種方向、一種生活方式,而它們都想把這一切強加于世界所有其他國家頭上。美蘇之間的競爭主要在軍事領域,是國防和安全的競爭。蘇聯的經濟規模遠遠不如美國。您認為美蘇冷戰和中美關系相比的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米爾斯海默:我們說過,一大相似點在于蘇聯地理上處于歐洲和亞洲,它的威脅在于可能成為亞歐大陸地區的霸主,美國作為地區外的遙遠大國,進入亞歐大陸阻止這一情況變為現實。如今中國面臨類似的情況。盡管中國在地理上只處于亞洲,但美國認為它可能主導亞洲因而將其視為威脅,所以美國要來亞洲以遏制蘇聯的方式遏制中國。但你說得對,兩者的確存在差異。我接下來要指出四大主要差別。

1.webp (19).jpg

第一,美國和蘇聯的競爭是二戰剛剛結束時開始的,那是現代史上最血腥的災難,蘇聯承受了巨大的打擊,正因如此美國、特別是蘇聯,都厭倦了戰爭,它們都不愿打仗。再看今天的中美兩國,從你的評論中可以看出,中國覺得自己正在崛起,中國認為自己理應獲得一席之地,中國并不厭戰。因為它從1979年開始就沒打過仗,而那一仗根本不算什么大仗,中國人真正上一場大仗還是跟美國打的朝鮮戰爭。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差別,中國不像蘇聯那么厭倦戰爭。

第二點是地理。蘇聯和美國的競爭是圍繞著歐洲、圍繞著德國展開的。它可能發展成一場卷入雙方的陸上戰爭,冷戰時期我們把注意力投向中歐前線,相互攀比陸軍、空軍以及核武庫規模。今天亞洲的情況大不相同,沖突的戰場主要是西太平洋地區,比如南海、臺海和東海。我們不太可能在亞洲打大規模陸上戰爭。我認為這很重要,因為它使當前中美之間比美蘇冷戰時期更有可能爆發戰爭,畢竟沖突將發生在海上而不是歐洲心臟地區。

第三點是關于經濟的。中美兩國之間有密切的經濟相互依存關系,中國與韓國等國家之間也是如此。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幾乎沒有任何經濟交流,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經濟世界里。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四點,關于意識形態我和你的看法不太一樣。共產主義對蘇聯而言,自由民主對美國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當然是一場意識形態的較量。你可以說中國不像蘇聯那樣高度信仰共產主義,所以共產主義與自由民主或自由資本主義之間的較量并不是中美競爭的一部分。但我也可以用民族主義來反駁你,我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非常高漲,同樣,信奉美國例外主義的美國人也有極強的民族主義傾向,美國人和日本等國家的人同樣民族主義,但我認為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尤其強烈,對受到輕侮這件事特別敏感。這種民族主義和現實政治一結合,很可能產生麻煩。所以歸根結底中美競爭和美蘇競爭其實并沒有那么不同,盡管后者圍繞著共產主義與自由民主競爭這一維度。

1.webp (20).jpg

【美蘇爭霸漫畫】

觀察者網:您提到這四點里,第一點缺乏厭戰情緒和第四點民族主義都使情況聽起來愈發危險,它們使中美更可能爆發沖突,不過您第三點提到中美兩國之間以及亞太國家之間都存在經濟相互依存關系,或許這能夠成為地區維持和平的基礎。您提到美國和蘇聯處于兩個不同的經濟世界,如今美國似乎希望和中國反向而行,許多人提出要跟中國經濟脫鉤。特別是當前這場疫情使許多美國人質疑是否應該繼續走生產鏈供應鏈全球一體化的道路,還是應該把生產線收回美國周邊地區乃至美國本土,不要所有東西都指望中國生產。這種想法會不會加劇中美之間的競爭?

米爾斯海默:我講幾點。

首先,我可能已經說了130遍了,中國無法和平崛起,這話我在中國講了也不下30次。每次我這么說的時候,人們反駁我的主要論據就是經濟相互依存。他們總說:“約翰你錯了,中美不會沖突,因為它們經濟相互依存”。這是第一點。

第二,現在的情況是美國甚至日本等東亞國家都在試圖以某種方式與中國經濟脫鉤,如果它們完全脫鉤,那么經濟相互依存關系就不復存在了。但我認為脫鉤畢竟是有限的,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美之間以及中國與東亞鄰國之間仍將保持大量經濟交流。

我認為這種局面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歐洲,而不是冷戰時期,一戰之前歐洲充斥著安全競爭,它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同時歐洲也有大量經濟交流或者說有深厚的經濟相互依存關系,可這并沒有避免戰爭。我的意思是,盡管有人強調脫鉤,中美仍將維持深厚的經濟相互依存關系,然而總的來看我并不覺得它是維持和平強有力的因素,我認為安全終究比經濟繁榮更重要,所以我并不覺得經濟相互依存關系有多么重要。我不是說它完全沒用,可能有時候有一點用,我也不想說的太絕對。

觀察者網:美國認為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國,自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越來越把自己看作全球化的犧牲品。但無可否認的是,美國社會至少某些階層,比如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從全球化里獲取了巨大利益。您認為全球化雖然不會逆轉,但無論經濟相互依存關系再怎么深化,經濟交流都無法阻止中美展開激烈的安全競爭,這對兩國而言構成了重大風險。我這樣理解對嗎?

米爾斯海默:對的,我還要補充一點,經濟領域也會有競爭,經濟將是合作與競爭共存的局面,我不是說經濟只有交流合作。美國將盡其所能降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這種事現在正在發生。特朗普政府試圖降低中國經濟增速和科技發展速度,美國不想讓華為成為世界舞臺上頂級企業,想拖它的后腿,現在就是這么個情況。但中美兩國在某些領域還是會合作。

觀察者網:看起來情況相當嚴峻,但有沒有好的一面呢?以美蘇冷戰來看,蘇聯的共產主義制度使英國工會影響力提升,階級平等觀念促進了美國的民權運動。那么中美兩國的安全和經濟競爭會不會產生類似的正面結果呢?它預期之外的后果會使世界其他國家人民過得更好還是更糟?

米爾斯海默:這可能產生眾多難以預料的后果,有好有壞,但我認為從根本上來說,這種局面對世界各國都是悲劇,如果中美能夠合作情況會好得多。我寫了《大國政治的悲劇》,我認為這種局面正是一場悲劇,如果中美兩國真的打起來兵戎相見,那絕對是最大的悲劇。

我不愿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我是個結構主義者,我最基本的觀點是國際體系的結構就像是鐵籠子,它逼迫各國做出這些行為。任何國家只要它有可能主導其所在地區,不管它是德意志帝國、日本帝國、納粹德國、蘇聯還是中國,都會面臨大麻煩。這與中國文化或德國文化完全無關,當國家實力變強,它們自然會尋求方式擴大自身影響力、主導周邊地區,這自然會引來其他國家極力阻撓。

觀察者網:如果我們考慮雅典和斯巴達這一對古典案例,它們相互爭斗得很厲害,可在來自外部的共同威脅即波斯人面前,它們也能結成同盟。如果我們能夠將某些威脅或挑戰視作人類共同的威脅或挑戰,中美就不能達成合作嗎?

米爾斯海默:我說幾點,首先回到冷戰,冷戰早期美蘇曾一度面臨共同威脅,那就是德國。要知道美蘇曾經是盟友,它們聯合起來打敗了納粹德國。冷戰初期,如何對待德國是美蘇雙方非常關切的一件事,這個第三方非常關鍵。

然而在中美關系里并不存在這樣的第三方。如果非要說第三方那就是俄羅斯,俄羅斯和中國走得很近,因為對它們來說美國是共同的威脅,所以在共同威脅之前聯手的是中俄而不是中美。

有人可能說中美需要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大流行病,也許未來某個病毒會對中美造成巨大威脅,迫使兩國展開合作。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但非常低,實際上如果你看看當前這場大流行病,正是它使兩國本就糟糕的關系進一步惡化。在這方面,我的確看不到什么樂觀的理由,我也希望未來三十年中美能和平協作,我也希望我的預測是錯誤的。希望我錯了,雖然我并不這樣認為。

觀察者網:接下來我想問的是遏制中國究竟有多少可操作性?冷戰時期美國整個國家都被動員起來,大家都把蘇聯視作巨大的威脅,然而今天大家都看到了,美國內部存在嚴重的分歧和碎片化現象,社會各個群體對國家方向有不同的想法,那么各種政治力量怎么會聯合起來針對中國?我不是在質疑民主和共和兩黨遏制中國的共識,我問的是美國民眾在中國問題上與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的意愿和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米爾斯海默:我想你已經看到了,美國民眾愿意接受強硬的對華政策。自從2011年希拉里•克林頓宣布轉向亞洲以來,美國政府朝著遏制中國的方向越走越遠,在國內沒有遇到什么阻力。民主黨和共和黨在這個問題上是一致的。毋庸置疑,美國必將留在東亞極力遏制中國,最關鍵的問題在于美國是否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從美國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表現來看,其能力不容樂觀,特朗普政府的表現相當糟糕。再看看特朗普政府是怎么處理美國與東亞盟友之間關系的,比如我們與日韓的關系,那是相當的笨拙。

我認為特朗普政府在聯眾制衡中國方面做得非常糟糕,這對中國而言是好消息。美國曾經有極強的軟實力,曾經非常善于使用外交工具爭取盟友以及與它們合作,如今特朗普政府在這方面做得很差。我要說的是,美國不會撤出亞洲,美國內部有再多問題,也不會消減它插足亞洲事務的決心。你可以說正因為美國國內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選出了一個特朗普,作為白宮之主他不擅長管理對外政策,不擅長對華遏制政策,然而美國采取這些政策本身是無可避免的。

1.webp (21).jpg
【中美貿易談判本質上是一場政治較量。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觀察者網:所以您認為當前美國政府采取的對抗性政策符合美國民眾的共同意志?

米爾斯海默:是的。我幾乎看不到什么反對意見。美國人會怎么做呢?美國人會把中國描繪成不共戴天的死對頭,用夸張的手法歪曲中國,使它看起來更加危險;中國也會用同樣的做法對付美國。在安全競爭當中,雙方必然開動宣傳機器把對手說成是邪惡的,把自己說成是善良的。事情幾乎每次都會發展成這樣。

觀察者網:這個情況我也知道,但從您嘴里說出來仍然令我感到難過。

米爾斯海默:這也令我感到難過,這是一場悲劇。問題在于你要問問自己,這是否正是國際政治的現實?

觀察者網:我想中美兩國都愿意承認當前這種現實,但我們仍然想管控風險,建立某些風險管控機制,首先就是辨別中美關系里的潛在爆點。您提到了臺灣地區、東海和南海,中國可能和某些國家存在領土爭議。您認為美國會在什么情況下決定采取干預行動,使冷戰變成熱戰?哪些情境可能觸發美國的這種行動?

米爾斯海默:這很難說,或許中國大陸被臺灣地區當局的某些行為激怒,或者被美國與臺灣地區發展關系的某些行為激怒。比如美國可能幫助臺灣地區當局增強軍事能力,觸怒中國大陸,其回應方式不一定是對臺灣地區發起攻擊,也可能是其他軍事行為,進而產生危機,導致中美相互攻擊。這種情況一點不難想象。

而在南海地區,看看美國海軍巡邏活動,看看中美兩國海軍劍拔弩張的形勢,再看看兩國空軍數次幾乎發生撞機事故,很容易想象導致兩國爆發沖突的情況,它可能是美國人試圖阻止中國對南海島礁實行軍事化,也可能是美國自己對該地區島礁進行軍事化。

很難說情況究竟會演變成什么樣子,因為我們沒有明確的行為準則。你可能不記得在冷戰初期,美蘇兩國也沒有共同的行為準則,特別是核武器使用規范方面,因為核時代才剛剛拉開帷幕,我們不太清楚該怎么跟對方打交道。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慢慢制定了行為準則。我認為在古巴導彈危機之后,美蘇兩國基本清楚了該如何跟對方打交道,避免過度刺激對方進而釀成危機。

中美兩國今天的問題在于,我們沒有行為準則,一切都沒有先例可循。我們雙方都在慢慢摸索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在此期間,我們完全可能做出一些激怒中國的事情來,導致中國主動使用武力;中國也可能做出某些事情導致美國動用武力。一旦如此,這必然是場悲劇。

觀察者網:我不想表現得自以為是,但美國五角大樓已經在一系列戰爭游戲中模擬過中美交戰的情景,從新聞報道來看,這些戰爭游戲模擬了中美在臺?;蚰虾1l沖突可能出現的實際戰況。美國軍方已經模擬過十多次這樣的作戰,在中國家門口作戰,結果統統以美國失敗告終。誠然,美國軍事力量遠遠超過中國,但中國大力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所以中國越來越自信能夠在家門口形成足夠的威懾力量或者戰勝進犯的外敵。如果中國清楚自己的能力,美國軍方也清楚中國的能力,那么雙方怎么會放任小摩擦升級為小規模戰爭乃至全面戰爭?這種情況為什么還會發生?

米爾斯海默:我不相信新聞對這些戰爭游戲的描述。五角大樓總喜歡夸大美國受到的威脅,在我印象里他們一直說美國會輸,因此必須花更多錢。五角大樓才不會說我們一切都好,已經戰無不勝了,這不是它的行事方式。另外,勝負在這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觀察者網:正是!勝負究竟是什么意思?中美兩個大國真的打起來,對兩國人民來說都是巨大的悲劇,為什么還要走上這條道路?這種悲劇后果雙方都承受不起。

米爾斯海默:也許吧,希望你是對的。但如果你對我說,模擬戰爭游戲全部以美國失敗告終,那么我要問你,失敗是什么意思?怎么個失敗法?別忘記最重要的一點,中美兩國都有核武器。所以如果你說雙方分出勝負,你得說清楚是常規戰還是核戰爭。

觀察者網:如果兩國已經到了相互使用核武器的地步,接下來——如果說世界還有未來的話,美國在亞洲的卓越地位也不會存在了,雙方都被夷為平地,為什么還要走到這一步呢?

米爾斯海默:不,使用核武器并不意味著兩國會把彼此變成彌漫著放射性塵埃的廢墟。話不能這樣說。假設中國贏不了常規戰而對美國使用核武器,多半也只會對南海地區的目標丟一兩枚核彈。這叫有限使用核武器,不是要把對方徹底夷為平地。這一點要注意。

另外我剛才說了,冷戰和中美競爭還有個差異那就是地理因素。冷戰期間,我們用戰爭游戲模擬了歐洲局勢,幾乎不可能爆發戰爭,因為雙方在中歐前線用幾千枚核彈、龐大的陸軍和空軍相互瞄準,任何戰爭都會發展成大災難,很可能是動用核武器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再看中美在南海地區可能爆發的戰爭,沖突地點在海里,即便美國能取勝——姑且不論勝負是什么意思——那么中國為了避免失敗即便決定使用核武器扭轉戰局,它很可能也只會十分有限地使用核武器。而且正因為沖突地點在海上,雙方都可能有限地使用核武器來扭轉局勢。你在讀關于美國輸掉戰爭游戲的報道時,應該把這些情況都考慮進去。

(未完待續;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觀察者網”)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