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的夜晚,被一朵“蘑菇云”驚醒。當晚23時30分許,天津濱海新區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這場突如其來的沖擊波給人的震撼,遠不是“50人死亡、700余人受傷”的初步統計數字能涵蓋。那些倒在地上的傷者、碎了一地的樓盤、滾滾濃煙下的汽車……每一個這樣的畫面,都讓人驚悸:那么遠、那么近!
當這樣的悲傷襲來,恐懼是人的第一反應。第一時間,有人出來清除一些不負責任的謠言,評估環境污染的程度,這些行為不應該被曲解。盡管這個時候,最大的安全利益是救援。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的指示,首先也是強調,“全力救治傷員,搜救失蹤人員”,這是我們能做也最應該做的。然而,總書記同時也有查明事故責任、安撫遇難者家屬等要求,以及“及時公開透明向社會發布信息”,這些社會心理層面的“救援”,同樣重要。承擔著信息發布責任的媒體,讓其他節目為新聞播報讓讓路,是基本的尊重,也是基本的責任。這一切努力,都是在為安全“讓路”,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亡羊補牢或轉移視線。
讓路,是為了讓救援盡快抵達最危險的地方,但不意味著忽視救援隊員自身的安全。救人是消防員的天職,但也不能讓他們毫無意義地撞向顯而易見的危險。在第二次爆炸中,已經有許多消防隊員遇難或失聯。還有,網上流傳的“你爸就是我爸”的微信頁面,若是真的,表達尊敬是人之常情。由于現場危險化學品位置不明,可燃物成分復雜,前方救災指揮部決定暫緩救援,也是負責任的決定。這個時候,要是還對他們無端地說怪話,真的是一種褻瀆。
救援緊張的時候,全社會為安全“讓路”,為的是最大限度挽回損失,減少次生災害。在塘沽大爆炸中,網友們自發地傳播這樣一條帖子:“泰達感覺不到混亂,街道井然有序 ,酒店都免費了,附近的學校開辟臨時收容場所,搭建抗災帳篷,收容暫時回不去家的居民,大家都在救援,半夜有好幾百人去獻血,這就是我們大塘沽,泰達開發區,心系濱海,我們在一起。”這不是什么膚淺的正能量,而是全社會從汶川地震以來的救援中凝結出的行動共識。當總理都為前方傷員“讓路”時,這樣的意識才能在全社會生長出來。
當然,這樣的場景,要能發生在救援結束后、事故發生前,才是更大的進步。比如,一些高危項目論證、審核、上馬時,若懂得為安全“讓路”,也許就不會引發那么多抗議和糾結,也許能避免許多不該發生的人為事故。
在這個問題上,某些干部動輒拿“鄰避效應”說事,某種意義上是缺乏同理心。有時候,高危項目選址與居民區的距離,技術上講也許夠了,但讓人安心,還得額外拉遠一點距離才行。因為心理安全和技術安全,可以說是兩回事。點燃矛盾甚至引發沖突的,往往不需要有現實的安全威脅,行走在安全邊緣的危險舉動就夠了。卡著安全線走,難免百密一疏,后果難以承受。既然體恤生命,為了更安全,再“多讓它一尺又何妨”?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