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被劇中人物陳巖石所折服。在貪腐腐敗成風的污濁環境下,陳老猶如一股清流,成功地激起了“官憤”。這位經歷革命戰爭淬煉的老兵,官至省檢察院副檢察長,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心里只裝著人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這個時代,不缺丁義珍那樣貪腐的官員,不缺祁同偉那樣功利的官員,就是缺陳巖石這樣的清官、好官。
恰好不久前,我了解到一位像陳巖石這樣的官員。他的名字,叫張越軼。
1、唯一沒有貪污受賄的官員
如果你們去網上檢索張越軼,首先跳出來的,是這么一則消息:“山西省委黨史辦原副主任張越軼被立案偵查”。那是兩年前的新聞,如今,整個互聯網上沒有任何關于他的消息。
《法制日報》記者統計過2015年7月1日至7月31日在最高人民檢察院“權威發布”欄目里通報的39名領導干部涉案信息,其中省部級以上官員6人,廳局級官員27人,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6人。在39名領導干部涉案信息中,僅有張越軼一人涉嫌單獨一罪:“濫用職權罪”。除了他之外,其他38名領導干部均涉嫌受賄犯罪,占比為97%。
為什么唯獨張越軼沒有涉嫌貪污受賄?
因為辦案人員在他家中,只查到兩百多元人民幣的現金。這個數字,開始我也不相信。作為副廳級干部,被檢察院查辦,難道不應該像《人民的名義》中的趙德漢那樣么?
他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指控貪污或受賄的,一分錢的贓款都沒有。
那么,濫用職權罪是怎么回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張越軼,男,1958年9月生,山西永和人,中共黨員。1979年12月參加工作,歷任永和縣副縣長、政協主席,大寧縣委副書記、縣長,大寧縣委書記,曲沃縣委書記,2013年5月起擔任山西省委黨史辦副主任。
山西新聞網的臨汾頻道,至今還有一篇報道張越軼的文章,題目是《踏踏實實接“地氣” 真心實意解難題——訪曲沃縣委書記張越軼》,那是2012年,張越軼從大寧縣委書記調任曲沃縣委書記后,記者的一篇采訪報道。大寧、曲沃,都是全國的貧困縣。
在幾年前的那篇報道里,我們依然可以一窺張越軼的風格。張越軼說:“開展干部下鄉住村活動是聯系群眾、鍛煉干部、轉變作風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只有踏踏實實地作為,才會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難問題。”張越軼讓下鄉干部深入農戶家中、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走訪調研。當時全縣114個住村單位,495 名住村干部共確定聯系戶662戶,為所住村制定當年發展規劃114個。張越軼注重發展高效特色農業,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由“輸血式”幫扶變為“造血式”脫貧致富。在此過程中,張越軼要求轉變干部作風,住村干部不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要真正接到“地氣”,從而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發展當地經濟。
張越軼在大寧工作時,縣政府是開放式的,群眾隨時都可以找他。他從街的這頭走到那一頭,可以公開地說:“我沒有收過任何人的一分錢”。
現在還有哪個縣政府毫無戒備敞開大門歡迎老百姓隨時進去?
2、放羊書記和他的伙伴們
我找到了一篇2010年刊發在《農業技術與裝備》上的文章,題目是《龍的脊梁——記大寧縣委書記張越軼和他的伙伴們》。文章提到,大寧縣,山西最窮的貧困縣,“張越軼這個養羊書記和他的伙伴們,在與羊共舞的二千多個日日夜夜里,怎樣用拳拳赤心演繹不朽的生命之歌,怎樣用殷殷泣血詮釋熾熱的愛民之情?”
2004年初春乍暖還寒,呼嘯的冷風順著黃河古道不停地悲鳴,剛剛上任的大寧縣縣長張越軼只身一人四處調研,頹敗的縣城、赤貧的農戶、卑微的干部,有人甚至譏諷大寧縣是“縣的架子、鎮的樣子、村的票子”,面對如此貧瘠的現狀,張越軼的心震撼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農民依然是靠天吃飯,在瘠薄的土地上廣種薄收,生產方式始終停留在“農耕時代”。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張越軼決心給農戶找到一個致富的突破口。他經過充分調研和思考決定運用循環經濟理念,確立生態立體思路,以種草養羊為主導產業。懷揣縣情資料,帶著滿腹的疑問,他在全國范圍拜師求教,叩響了一個又一個專家和企業家的門,最終確立“以舍飼肉羊為主導產業,走企業化運作、工程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
省畜牧獸醫學會的幾名權威專家對這位念羊經幾近著魔的“羊縣長”給予了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引進的舍飼品種和雜交組合,并對大寧縣的發展模式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一些建議。與此同時,分管農業的副縣長賀建新這個有著豐富經驗的“大寧通”也成了堅定的支持者。農戶們開始極不愿意,農民出身的張越軼踏遍了大寧的山山水水,他的身影出現在大寧的家家戶戶,他要用一顆赤誠的心感化農戶,并讓他們看到好處和希望。
在重重阻力中,張越軼沒有絲毫的氣餒和退卻。他又一次告誡自己“矢志與社會變革的人,盡管有時會被社會所吞沒,但既然選擇了一條道路,就要問心無愧地走下去。”有人有技術缺資金,張越軼竟拿自己的工資卡讓他去信用社做了抵押。由于有了扶持辦法而且又有干部們帶頭舍飼圈養為農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時間很多農戶圈養羊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恍如決堤的洪水洶涌而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羊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一批又一批小尾寒羊引進來了,同時引入的還有國外肉用品種道賽特、薩福克種羊56 只,最窮的縣應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雜交組合,開始了生產薩道寒三元雜交肉羊的產業化路子。一些農戶雜交羔羊長勢良好,由于小尾寒羊作為母本生得多,道賽特、薩福克作為父本長得快,農戶的出欄率比過去高出5 倍多,越來越多的農戶接受了“種牧草、圈養羊”的生產方式。
2005 年金秋,由于大寧羊業的典型性和先進性,“山西省百萬肉羊產業化工程”將大寧列為重點基地,張越軼不失時機地為大寧制定了宏大的引種計劃,在賀建新的不懈努力下,分期分批引入了國外優良品種860 只,并組建了“大寧越奧牧業有限公司”,有白頭杜泊、黑頭杜泊、特克賽爾、道賽特、白頭薩福克、黑頭薩福克。至此,大寧縣已實現了全省幾個第一。
大寧成了第一個全面實施舍飼養羊的縣,第一個引進優種數量、品種最多的縣,第一個成批生產高檔雜交肥羔的縣。更能說明問題的是許多農戶由凡鳥變鳳,發了“羊財”,舍飼養羊成為“行家里手”。大寧羊業實現了顛覆性的變革。一舉從天然放牧轉變為集約化舍飼,不僅自己獲得新生,更為全省羊業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
3、干實事接地氣的平民書記
張越軼在永和縣任職的時候,讓當地的農民種了很多棗樹。因為他要調任大寧,當地就想把地收回,張越軼很生氣,因為那個棗樹是要七年才能有收成的,當時大家看不到。還有人告他毀青苗。因為當地窮,農藝師出身的張越軼把酸棗根挖回來埋在地里,把棗樹苗嫁接在上面,種出了現在的永和大棗。他離開七年后,永和大棗開始收成。那個村叫閣里村,一共六十戶人,年收入有160萬,因棗致富,只有那個村的人在縣城都買了房子。七年之后,當張越軼回到那個村,當地老百姓叫他萬歲,給他在村頭立了一塊碑。
2006 年,張越軼成為大寧縣縣委書。張越軼的愛才、惜才是有名的,在他任上,他提拔了五百多名各級干部,大部分都是從普通工人和農民種提拔的,都是通過考試和真才實干,不拘一格降人才,沒有一起裙帶關系,沒有一起買官賣官。至今,在大寧民間,都是念張越軼好的,他留下的,都是好口碑。
要想讓大寧羊業有恒久的生命力,畜牧局局長這個位置顯得至關重要,必須讓年輕有為、責任心強的人擔綱,按常規這個位置一般從鄉鎮書記或鄉鎮長中選拔,但從這些人里要選懂羊、識羊、能搞了羊的人還是有些難。張越軼在調研中發現一位叫房金平的年輕人不僅對所在鄉鎮農戶養羊的情況了如指掌,而且對大寧羊業的發展思路有著不同凡響的見解。房金平時任一個鄉鎮的政協組長,如果直接提拔為畜牧局長,在干部任用上是反常規的,操作不當,不僅會引來許多非議,而且也違反組織原則。為了大寧的養羊業,張越軼在常委會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了所有常委,終于為大寧羊業的進一步發展選拔了一位理想的人才。
2009 年底,程明溫這個農大畢業,懂專業、思路新、能力強的人才來到大寧任縣長,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抱負使書記縣長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他們一起總結經驗,暢想未來,一起規劃著大寧羊業的發展。張越軼的執著和程明溫的睿智,成為大寧縣羊業發展的中流砥柱。當時,張越軼憑多年的經驗認為高檔羊肉價格會節節攀升,肉用種羊市場更會隨著走俏,大寧羊業趁勢而上,將會有更大的機遇和發展。張越軼的認識得到程明溫的贊同,這位頗有才氣的縣長更是把現代理念和創新思維植入了大寧羊業,并為大寧羊業量體裁衣,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大寧發展模式的具體方法,這兩位志同道合的父母官審時度勢很快達成了共識,提出了更高的目標———“打造全省最大的種羊基地縣”,為“封山禁牧”后全省舍飼品種的需求解決后顧之憂。在他任上,這個目標也實現了。
張越軼任上,建馬頭關黃河大橋也是大事一樁。因為與大寧毗鄰的延長縣很有錢,說他們來修大橋,他們收過路費,讓大寧不要管了。張越軼說只要他在大寧一天,都不允許建橋收費這種事情發生,就算砸鍋賣鐵,都要把大橋修起來,兩縣對等建設。2007年9月28日,馬關頭黃河大橋正式竣工通車,這標志著兩岸百姓祖祖輩輩“過河難”已成為歷史,百姓們無不歡呼雀躍。馬頭關黃河公路大橋成為聯接隴東、陜北、晉西三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大大縮短臨汾通往西部及大西北、大西南的距離,使延長和大寧兩縣人民夢寐以求的愿望變成了現實,進一步加深了兩地黨政和群眾之間的情誼,使兩岸牽手合作,共謀經濟發展,再續秦晉良緣。這座大橋全長801.3米,寬11米,高73米,至今都是最高的黃河大橋。
2007年9月28日,大寧縣市民任泰兆寫了一篇帖子,說自己七旬的老母親看了省臺記者采訪張越軼,小學文化的她用兩句最樸實的話表達了她的想法,第一句是我還要好好活,趕上好時候了;第二句是張書記來了可給大寧人辦了事了。
記者問起建馬頭關黃河大橋的來由,隨后提及起步資金的來源。張書記坦然的說,是向全縣的干部職工借了兩個月工資。記者又問,你決策的時候沒有顧慮嗎?張書記說有,當時還是代縣長,過不久還要開人代會,但他還是先讓大橋動工。任泰兆震驚于張越軼的膽識和魄力:“哪有一個仕途之人,不在乎官位的?有的人為了保住官位,寧懇無功但求無過,可張書記對得起天,對得起地,對得起大寧百姓,有益于大寧的事他一定要干,他已經至仕途于不顧了。”張越軼書記說當時來大寧,大寧的財政很貧乏,是個發工資的財政,是個吃飯的財政。這種情況下,干點事舉步唯艱,是何等的困難!任泰兆說,但我們大寧百姓看到路也平了,街也明了,南山公園修起了,黃河大橋聳立了!有句俗語說:巧婦難做無米之炊,但張書記愣是把無米之炊做出來了,并且做大了!任泰兆寫道:“說起以后大寧的發展,張書記顯得有點激動,說除大寧的農副產品,還有石材園區,有大貯量的煤和氣,興建麥綠素和炭黑企業,人民收入和財政可望大幅增長,大寧的明天會更好!如果說一個縣發展的好與壞,需要經營的話,張書記是一名善于經營的領導,逢戰必勝,能力非凡。母親不由已的感嘆了起來:你看人家張書記多能行!”
4、一身清廉,為何身陷濫用職權?
馬頭關黃河大橋的總投資大約是6000萬元,啟動資金是張越軼借來的700多萬。可是辦案人員沒有查到張越軼一分錢的貪污受賄。甚至,張越軼連一套房子都沒有。
當地老百姓都知道,張越軼固守清貧,但沒想到他會窮得那樣。兩個兒子結婚,大約是2006年前后,剛好是在他任上,只親戚朋友聚了一桌,當外人知道時,已經操辦完了。大兒子的房子是一套混磚結構的舊房,小兒子的房子是一套鋼架結構的小房子,兩個人都是普通公務員,連級別都沒有。張越軼調任省里任副廳級時,分了一套房子,首付還是借錢交的。
張越軼被查之前,有一封舉報信,列舉他十大罪狀,紀委和檢察院一條條查,發現全部都是子虛烏有。難不成抓了一個清官?但凡這個級別的官員,貪污受賄是一查一個準啊,結果,張越軼仍是干干凈凈。
張越軼涉嫌濫用職權的案件2015年就到了法院,可現在都2017年了,張越軼都關了快兩年了,卻一直遲遲判不下來,為何?因為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要定罪太難了。
根據檢察院的指控,張越軼在任大寧縣委書記期間,明知大寧縣磊鑫石材廠不屬于山西省“兩區”項目承載企業的情況下,通過山西省發改委和山西省扶貧辦將磊鑫石材廠虛構的項目列入“兩區”項目承載企業。后明知該公司屬于非法用地,仍安排國土資源局為其提供土地使用證,并違規加蓋大寧縣政府公章,致使該企業“騙取”扶持資金590萬,可持續發展資金900萬,科技成果推廣項目15萬,共計造成1505萬元國家專項資金損失。
我并非張越軼的辯護人,也從未涉足該案,更與他非親非故,素昧平生。但對于濫用職權罪,根據刑法規定,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超越職權,違法決定、處理其無權決定、處理的事項,或者違反規定處理公務,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該案的損失在哪里呢?
大寧縣磊鑫石材廠年產180萬平米崗石、石英石項目是2008年山西省發改委備案的。項目的總投資金額是具有國家甲級資質的山西國陽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編制的,國陽公司有專家專業測算繪制人員,經過調查核實以及成熟項目的參考。項目在獲得國家資金投入之前,也要經過省發改委等相關部門的專家評審會議等一系列很嚴格的程序,有專家通過評審的文件。2009年11月,獲得省發改委下達項目啟動資金支持590萬元。當年申請的所有材料、文件,都是發改委等相關部門,讓企業配合去辦理的,張越軼沒有具體參與。資金下達以后,張越軼書記倒是多次要求企業要按照規定使用資金,企業也完全按照規定用于固定資產的建設,相關批復文件以及企業使用情況的正式發票一應俱全。張越軼的職權可以超越省發改委么?
2011張越軼調離大寧后任曲沃縣委書記。那可持續發展資金900萬是在2012年2月申報,2012年11月獲得發改委批復的,整個事情根本與張越軼書記無關。而且900萬元是省煤炭可持續資金以特別流轉金的方式投資企業,相當于無息貸款屬于借款,7年之后需要歸還,到期時間是2019年,現在時間遠遠未到,哪里來的損失?而且,這些資金全部用于企業建設生產,并沒有造成國家資金一分錢的流失。所謂的“造成國家專項資金損失”并不屬實。
5、無中生有的“非法占地”
那么剩下的就是所謂的非法占地了。2004年,孫錄生創辦大寧縣磊鑫石材廠時,是在大寧縣徐家垛鄉李家垛村的河邊墊出一塊荒地,白手起家的。2005-2007年,于幼軍省長為發展經濟制定“兩區”項目(加快晉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區山區開發建設),大寧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將石材開發列為了重點項目。2008年8月,根據大寧縣兩區開發領導組辦公室大兩區辦[2008]4號文件要求,磊鑫石材廠成為“兩區”開發石材工業園區項目的承載企業之一。當時多份文件上都注明,政府要大力扶持企業發展,關于企業的手續問題特事特辦、加速辦理。于幼軍省長要求政府拿出包括建設用地、財稅政策、金融信貸、項目布局傾斜和改善投資環境等內容的政策支撐體系,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政策支持企業。
申請人造崗石、石英石項目時,大寧縣磊鑫石材廠作為申請主體,需要辦理土地證。經協調,現在項目所占土地羅曲村后灣,土管局工作人員現場對照后,說有5.2畝國家耕地,企業就把5.2畝耕地留出來,目前還屬于耕種狀態。其余土地本身屬于荒地,企業自行平整好后,按照國土部門的要求給政府交款,協調賠償農民。大寧縣政府部門沒有三通一平的條件,讓企業自行解決,等手續批回來掛牌后再補給企業。在此期間,企業一直積極配合國土部門審批土地相關手續。2011年,省、市人民政府下達了《關于大寧縣建設用地的批復》文件,同意將項目所在地所占用的土地批準為建設用地,用地手續合法。
大寧縣人民政府2010年第二批次建設用地中,3.0953公頃土地就是批給磊鑫石材廠的項目的擬供地。此后,山西省臨汾市人民政府土地審批文件臨政征土(批)字[2012]34號文件批準大寧縣人民政府將集體農用地1.3586公頃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同時征收集體未利用地2.3420公頃,作為2011年第一批次建設用地。這塊地就是涉案土地。磊鑫石材廠創辦人孫錄生按照要求,交財政局29萬元,交勞動局77693元,交國土局罰款53000元,付給村民5.1萬(每三年一交),從農民手中買地付款17.2萬,用地遷墳3.2萬,用地賠償樹苗款1.2萬,用地遷移電桿費3.8萬,挖土、平整場地1493718元,合計2219411元。2011年1月,山西印象石業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印象石業原本就跟被征地方羅曲村村民委員會簽訂過土地租賃協議,后者收到補償款后也出具了收據。2013年1月4日,大寧縣國土局書面通知孫錄生去辦理建設用地手續。2013年1月27日,印象石業接替磊鑫石材廠作為申請主體,提交《山西省村鎮規劃建設申請表》,獲山西省大寧縣昕水鎮人民政府批準。后續審批也順理成章。孫錄生已于2013年5月去世。
涉案土地的土地證,是2009年4月9日由大寧縣人民政府頒發,國有土地使用證號大國用(2009)第012號。印象石業成立后,使用主體由磊鑫石材廠更換為印象石業,重新換發了證,但沿用了原來的證號。土地坐落于大寧縣昕水鎮羅曲村后灣,是未利用地轉變為工業用地,使用類型為出讓,使用面積27787.5平米,使用年限為50年。土地證蓋有大寧縣人民政府公章,附圖蓋有大寧縣國土資源局行政審批專用章,證書監制機關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土地證管理專用章。但是,2015年5月21日,大寧縣國土局出具了一份手寫的《收據》,要收回磊鑫石材廠和印象石業兩個企業的土地證。收回的名義是“經省紀委調查”,這完全不符合收回土地證的程序。收回土地證需要由國土局出具收回的行政決定,告知原土地使用人,可以提出復議和行政訴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者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必須通知原土地使用者依法辦理注銷土地登記手續,為公共利益需要或者為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造,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應當依法給予適當補償。這個收回程序本身是違法的。土地證是國土局依法頒發的,代表的是政府公信力,收回程序如此草率,連救濟的渠道都沒有。為了急著給某人定罪,連起碼的程序都不要了。
6、尾聲
《人民的名義》中的陳巖石,退休后賣掉單位分的房子,全部捐了,自己跟老伴住到養老院。因為愛管老百姓反映的問題,被稱為“第二人民檢察院”。當地的官場,對陳巖石很有意見。為什么,因為他的清廉,反襯出腐敗的風氣,不與他們同流合污的,都是異類。
在武漢的彭華剛涉嫌受賄案中,我曾經感慨過,為何當下的反腐,有時候實名舉報的真正貪腐的官員越升越高,而體制內清廉的官員卻被整得家破人亡呢?
山西這起有合法土地證的“非法占地”案,這起沒有造成一分錢損失的“濫用職權”案,究竟會走向何處,我還在觀察。這位讓當地百姓敬仰的張越軼書記,究竟觸怒了誰,要如此整他,我也在探究答案。在山西臨汾、大寧,我邊走邊調查邊寫,了解的事實越多,心里越是疼痛。我不知道他的辯護律師是誰,也不知道主審該案的法官是誰,更不知道何時會有結果。但如果他被判有罪,請他的家人、朋友聯系我,我愿意二審免費為他做無罪辯護,發自內心的。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編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