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持續10個月來,中美雙方已就價值超過3600億美元的商品相互加征關稅。當地時間12月1日,兩國領導人在阿根廷G20峰會期間會晤,就90天貿易談判休戰達成一致。
《環球時報》今年10月曾發表社評,表示中美這輪沖突是“持久戰”,中國已做好準備。最近,美國似乎終于開始理解中國人是如何認識并準備這場中美之間的“持久戰”。
《華盛頓郵報》12月22日發表駐華記者安娜·法菲爾德(Anna Fifield)文章,發現面對當下特朗普時代的中美矛盾,中國人正從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書中重新發掘經驗并指導現實。
《華盛頓郵報》標題,“中國最新的熱門讀物: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在特朗普時代的新內涵”
法菲爾德介紹,這本書名為《重讀<論持久戰>》,由人民出版社于今年10月16日出版。該書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發表著名演講《論持久戰》80周年,并在演講的基礎上補充了歷史背景及當代意義等新內容。
新華社10月16日報道,該書“對《論持久戰》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歷史地位及其當代價值,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闡述。書中貫穿的整體思維、過程思維、價值思維、辯證思維和主體思維,對我們在新時代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謀劃當代中國發展進步道路,發揚新時代不懈奮斗精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法菲爾德寫道,人民出版社起初僅準備印刷1萬多本。但是當時誰也沒想到,特朗普將向中國發動貿易戰。在這一現實背景下,《論持久戰》的經驗與分析重新煥發光芒。出版社先是加印3萬冊,后來又追加5萬冊。
常務副社長任超開玩笑說:“我倒不希望印這么多。印得越多,說明形勢嚴峻。”
人民出版社今年10月16日出版發行《重讀<論持久戰>》
據《毛澤東選集》(第二卷)記載,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做了一系列演講,總結了抗日戰爭初期的經驗,針對國民黨內部“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共黨內部分輕視游擊戰的傾向,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勝利的戰略。
面對中日敵強我弱的現實,毛澤東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受限于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雖然戰爭力量薄弱,但是“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并且由于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
為此,他提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論斷,“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戰爭將分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結論是中國必將取得持久戰的最后勝利。但是在相持階段,中國“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這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
法菲爾德在文章中表示,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可能輕易結束。目前雙方正在臨時休戰的前提下進行90天的談判。不過,就算明年3月達成協議且中國同意增加進口美國商品,諸如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結構性問題一時半會也難以解決。
換言之,這是一場貿易領域的持久戰。
當地時間12月1日,中美兩國元首在阿根廷G20峰會期間會晤,同意90天內互不加征關稅 圖源:新華網
任超認為,在這個時間點重新出版這部經典著作可謂有先見之明。他說:“中美貿易摩擦與抗日戰爭不可相比,但我們仍能從毛澤東關于軍事斗爭的戰略思考中學到東西,比如保持戰略耐心、從長遠角度考慮問題、堅持不懈地努力等等。”
法菲爾德發現,國內媒體也在評論貿易戰時引入了毛澤東著眼長遠、全局考慮的角度。《環球時報》社評曾表示,中國準備好打貿易持久戰,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不懼怕犧牲短期經濟利益。
“抗戰十個月的經驗,盡夠擊破毫無根據的亡國論,也盡夠說服急性朋友們的速勝論了。”
這一觀點得到了中國讀者的認同,微博用戶墨洲博雅就表示,“現在出版此書有其深刻的政治意義。貿易戰開戰以來,網絡上的必敗論和速勝論也不少。此時我們這個社會確實很有必要重讀《論持久戰》!”
微博用戶履虎注意到,《重讀〈論持久戰〉》“選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今天出版,是向中國國民宣告,中國不會做西方的附庸,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所有中國人自己的東西,自己的創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產品,自己的生活方式等等,都會像那個原子彈一樣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