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科技的DOE副部長Paul Dabbar告訴Science雜志,研究機構和科研人員必須選邊。
美東時間2月8日下午,Science雜志在線發表一篇深度新聞稿,報道美國能源部(DOE)兩項新的政策舉措,全面禁止與所謂敏感國家的科技合作,引起關注。
第一個政策備忘錄于2018年12月14日發布,禁止DOE資助的研究人員在新興科技領域,如人工智能、納米科技、先進制造、超算、量子信息等與所謂敏感國家研究人員展開合作。DOE的這個政策備忘錄并未給出所謂敏感國家清單,但此前有一個旅行敏感國家和地區名單,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都榜上有名。
第二個政策備忘錄則于2019年1月31日發布,全面禁止DOE資助的研究人員參與外國人才引進計劃,不分國別:
“any foreign state-sponsored attempt to acquire U.S.-funded scientific research through recruitment programs that target scientists, engineers, academics, and entrepreneurs of all nationalities working or edu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聯邦政府不設科技部,能源部是其最重要的科研資助機構之一,年度預算約300億美金,其下轄的科學辦公室預算則超過50億美金,而且運營著拉斯阿拉莫斯、阿貢等一系列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因此,預期這兩項禁令影響將非常深遠。要知道,禁令限制的不僅僅是基于美國的科研人員,也包括在美國展開合作研究的大量其他國家科技人員。不僅僅是禁止合作,連去所謂敏感國家開會交流,也在限制之列。
主管科技的DOE副部長Paul Dabbar告訴Science雜志,研究機構和科研人員必須選邊。17個DOE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要么斷絕國外關系,要么離職。大學里面的科研人員如果繼續敏感國家合作,將不能申請DOE項目:
“We’re not saying that universities can’t take money from these countries; that is their decision. But if you’re working for [DOE], and taking taxpayer dollars, we don’t want you to work for them at the same time.”
DOE是美國大學科研經費的主要來源,這樣的禁令引起許多大學研究人員和管理者的高度關切。斯坦福大學副校長William Madia稱:
“we can’t just shut down all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How do we strike the right balance? … We don’t want to 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water—although we do want to throw out some of the bathwater.”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禁令也與美國大學兩項核心學術原則格格不入,即保障學生不受限制的研究機會和平等待人,不論國別。許多研究人員也認為,這樣的禁令弊大于利。如果美國政府真要保護其資助的研究成果,可以予以加密(classify)保護, 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新的舉措。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間的合作,如一些大科學聯合裝置,不在DOE限制之列。研究人員如有正當理由,也可以申請豁免,展開合作研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