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復興是歷史的必然
——訪《文匯報》高級記者、研究員鄭若麟
圖為鄭若麟在《中國正在說》錄制現場。(資料圖片)
圖為《與你一樣的中國人》(法文版)封面。(資料圖片)
作為《文匯報》常駐法國巴黎和歐洲的資深記者,鄭若麟在法國工作生活了20多年。其間,他用西方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講述中國,讓更多的法國人讀懂中國。回國后,他通過電視節目等方式,為觀眾講述如何跳出西方的話語體系來看待中華文明,讓更多的中國人讀懂自己,堅定“四個自信”。
為什么說中華文明的復興勢不可擋,我們應該怎樣堅定文化自信?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鄭若麟,聽他講述中國故事。
用事實講好中國故事
記者:您此前作為《文匯報》常駐巴黎和歐洲記者,經常在法國媒體上發表有關中國的文章,并應邀參加有關中國問題討論,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您是如何向世界講述今日之中國的?
鄭若麟:今日世界、特別是西方最不了解中國的地方,就是不明白中國到底是如何崛起的。他們用西方的觀念、概念和理論,來觀察中國的政治、中國的經濟、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社會……卻不明白預測為什么都一一落空。
雖然他們所謂的“預測”五花八門,但萬變不離其宗:如果中國不采用西方的政治體制的話,那么要么中國崩潰、要么中國衰退、要么中國變成一個“法西斯國家”……總之,中國是不可能像今天這樣既發展發達,又和諧穩定。因此我就一直在思考,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向西方介紹中國的成功。最后我得出了四個結論。
首先,一定要盡可能詳盡地介紹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不是西方的政黨。西方的政黨,一定是某個利益階級的代表。因此每個政黨都只是代表社會各階層中某一階層的利益。因此他們需要多黨制、需要輪流執政,來輪流為法國各社會階層謀利。
法國社會黨在2017年大選時,登記黨員一共也就二十來萬。用西方的概念,二十來萬黨員的黨,統治一個6000多萬人口的國家,當然是不合適的,具有某種“獨裁”的性質。但中國共產黨9000多萬名黨員,代表的是中國所有各個階層,即全體人民的利益,無論是從比例還是從代表性來看,都是法國政黨無法相比的。法國所有政黨黨員全部加起來也不到百萬,其代表性遠不如中國共產黨。每次我將這個道理講清楚時,他們也立即明白,指責中國一黨執政“不民主”,絕對是荒誕無稽的。
其次,要介紹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讓西方民眾明白,中國是在怎樣的歷史困境中,艱難地通過浴血奮斗才獲得今天的偉大成就的。很多西方人并沒有真正意識到,西方殖民主義對世界其他非工業化國家而言,是多么嚴重的歷史性災難。
再次,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法國和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都擁有上佳的自然環境。大片的優質可耕地、一年四季的風調雨順、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使他們無法認識和理解一個僅有7%的可耕地的國家,是如何養活近20%的世界人口的。這一點,我在法國給當地公眾介紹的時候,很多法國人都感嘆:原來如此,中國真是太不容易了!很多法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由此而改變。
最后,要講好今天中國人的個人故事。中國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故事。而這種個人的故事是最打動人的。中國今天的個人故事大多是美好的、成功的故事。我在用法語直接撰寫的《與你一樣的中國人》(Les Chinois sont des hommes comme les autres)里,就講述了很多普通中國人的故事,效果顯然是非常好的。
講好中國故事有很多方式方法,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我個人的經驗是,一定要講事實。事實才是打動人心的最重要因素。我曾經在法國一次講座中,將中法兩國在2008年時的現狀進行了非常詳盡的比較,這樣的比較,顯示出中國還落后于法國,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當我將中國從1978年到2008年的進步展現給法國人時,他們立即就明白了,必須以歷史的發展的目光去認識中國、理解中國,也明白了中國的不易、中國的進步。
中華文明的復興勢不可擋
記者:您多次參加法國電臺、電視臺等媒體有關中國問題的討論和辯論,并強調“中華文明的復興可以說是勢不可擋的,而且是歷史的必然”,為什么這樣講?
鄭若麟:世界上的一切事務,都要通過比較,才能得到一個比較確切的答案。中華文明的復興勢不可擋,而且是歷史的必然,并不是我隨口而談的,而是在與當今世界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群相比較之后,我才得出的一個結論,我認為是完全符合事實的結論。這個結論與很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們的看法是一致的。
在與一批所謂的“漢學家”和“中國問題專家”進行激烈辯論后,我的觀點說服了一批又一批的法國聽眾、觀眾和讀者,最終一家法國出版社約我直接用法語撰寫了一本有關今天中國的書。這本書后來以《與你一樣的中國人》為書名,在法國出版發行。當時,有很多電視臺、電臺和紙質媒體介紹了我的這本書。
我在辯論中一直強調、甚至可以說是反復強調的,就是“中華文明的復興勢不可擋”,完全是因為中國是由一個強大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擁有一支足以戰勝任何試圖在軍事上征服中國的軍隊,擁有非常自由、蓬勃的經濟貿易和完全獨立自主的金融體系,以及非常勤勞的人民。而這幾點,迄今為止西方和法國并不了解,更談不上認同。
所以,盡管今天的法國開始討論,為什么中國近二十年會發展得這么快,但這種討論其實是“中國威脅論”的另一個翻版。西方對中國一直是輪流使用“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這兩大版本的。目前似乎正輪到“中國威脅論”時期。
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在近代工業化進程中落后。如今,我們有著重新崛起的一切必要因素,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所有優勢,都在一一被重新評估、更加凸顯。所以,中華文明的復興勢不可擋,而且是歷史的必然!
筑起文化自信的新長城
記者:您在電視節目《中國正在說》中談道“筑起文化自信的新長城”,您認為我們應該怎樣堅定文化自信?
鄭若麟:首先要警惕西方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進行的“精神征服”。我們中華文明是一種開放的文明,從來不拒絕來自西方或來自其他各類文明的文化和精神產品。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文明具有一種征服特性;這種征服特性使得某些文明或多或少、或遠或近、或明或暗地帶有從精神上來改造其他文明麾下民眾的腦子的“使命”。
文化自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知彼”的意愿和“知彼”的能力。只有真正認識了西方,我們才能建立對我們自己文化的自信。但要做到“知彼”是非常困難的。在這里,我要呼吁我們的媒體,要勇敢地承擔起“知彼”的歷史重任。
所以,要樹立真正有價值的文化自信,必須從“知彼”做起,這樣我們才能取長補短,既看到對方的優點,也看到對方的缺點;同樣,也看到自身的弱點,但也看到自己的優勢,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無懈可擊的文化自信。今天我們有了一個莫大的優勢,就是40多年來,我們經濟的高速發展,正在日復一日地印證,我們的政治體制是最適合我們國家、人民和歷史的發展模式。這一事實對我們建立起文化自信,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文化自信就在我們面前,伸手可及。
記者:當前,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日趨錯綜復雜,人們也往往會將西方道路與中國道路放在一起對比。您認為應該如何在國際視野下看待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
鄭若麟:這里涉及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用以相互比較的坐標系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在發展模式領域,世界沒有一個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坐標系;西方的一切,與中國的一切相比較,差異性非常明顯。問題在于,用在中國身上是正確的東西,如果搬到西方去就很有可能是錯誤的;反之亦然。這正是形成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一個特殊的地方。
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體制基本上都是類似的,而且它們之間在宗教信仰、歷史、甚至人種方面也是類似的。中國卻與它們完全不同。問題在于,西方人不理解的是,中國體制與當年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不同。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就是一種中國人在中國文化傳統背景下實現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因此,我們需要說明的,恰恰是這種特殊性同時還形成了中國道路、中國發展模式的借鑒意義。
我相信,一旦這一點為世界所理解的話,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魅力就會是無窮的。(中國紀檢監察報 記者 姜永斌 陳金來)
鏈接
讓中國故事深入人心
一條流蘇圍巾,一襲中式套衫,一副金邊眼鏡,這樣一位外表儒雅溫和的長者就是文風深刻、語言犀利的上海《文匯報》前駐法首席記者鄭若麟。作為一名駐外記者,他旅居法國二十余載,以文為媒,用西方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如今,作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他通過電視節目、發表著作等方式,以自己對中西方的深入了解為國人構筑文化自信。
鄭若麟出生于一個法文世家,父親鄭永慧是我國著名的法國文學翻譯家,他對鄭若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到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父親不只是為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更讓我明白了一個文明要想有利于國家、人民,就必須與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學習。”
上世紀80年代,鄭若麟第一次踏上法蘭西的土地,隨后,他以《文匯報》記者的身份常駐巴黎,直到1997年才回國。2000年,鄭若麟再度被報社派往法國,一待就是十幾年。
作為為數不多的駐外時間長達數十年的中國記者,鄭若麟報道新聞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寫自己的東西,不做國外媒體的傳聲筒。他深入一線獲取新聞信源,20余載筆耕不輟,在國內報刊上發表了數百萬字文章。他的筆下浸染過海灣戰爭的紛飛戰火,勾勒過圣火傳遞的臺前幕后。其中,刊載于1991年的新聞通訊《戰火映紅巴格達夜空》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除記者身份外,鄭若麟還被法國人視為“中國專家”,經常應邀在法國媒體上談論中國問題。2008年4月7日,北京奧運圣火經過巴黎受阻,引發輿論嘩然。當晚,在法國5臺的辯論節目《巴黎無圣火》上,鄭若麟舌戰群“儒”,憑借短短的2分鐘發言機會機智地揭露了某些被法國媒體刻意忽略的事實細節。面對主持人對自己發言的有意打斷,他不卑不亢,犀利以對:“請我來,是請被告來聽判決書的嗎?”節目之后,不少法國觀眾來信以示支持。
通過這次事件,鄭若麟發現,在法國,對中國不友好的人多數是因為對中國極端不了解。這讓鄭若麟感受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性。
“講好中國故事,不是比誰的嗓門大、喇叭多。”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中國,鄭若麟產生了直接用法語寫一本給法國人讀的書的想法。2012年,《與你一樣的中國人》問世,不到三個月就在各大書店脫銷,成為了法國社科類的暢銷書,有評論家驚嘆,“這是第一次有中國人直接用‘莫里哀’的語言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除了外國人對中國的不了解,這些年,鄭若麟也逐漸感受到,相對于對西方文化的崇拜,中國人對本國文化缺乏應有的信心。構筑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
2015年,在團中央等共同舉辦的“青年網絡公開課”第一課上,鄭若麟作為主講人,號召大家要重新奪回我們的話語權,不要迷信西方的話語體系,要對自己國家保持自信。各大視頻網站播放量過億,反響之強烈,令鄭若麟自己都始料未及。
此后,東南衛視《中國正在說》邀請鄭若麟擔任主持人。在節目中,鄭若麟用生動的講述,讓更多觀眾對西方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國家與文明有了更強大的自信。
今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作為中法關系的見證者與推動者,鄭若麟依然堅定地希望自己扮演中法交流的橋梁,去解構由不理解產生的傲慢與偏見,讓更多外國人讀懂中國,也讓更多中國人讀懂自己。正如他所說的:“我們中國不僅要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也要成為歷史的書寫者和講解員。”(中國紀檢監察報 記者 王雅婧 見習記者 左翰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