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今天(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湖北武昌發生了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史稱“武昌起義”,它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爆發后,行將就木的清王朝迅速分崩離析,革命不僅徹底終結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并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又經歷了數次自下而上的革命運動,最終于1949年完成了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所有樣式的革命”,而在冷戰終結之后,歷史縱深和歷史記憶伴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的進程逐漸消失,“告別革命”成為不言而喻的“主旋律”。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老師的關于“中國革命”的一些看法:“二十一世紀,時光逆轉,歷史倒讀,好像什么都可以翻案,但中國革命的案不能翻。中國革命,不管是誰,不管他們的意識形態如何,所有人的愿望有共同指向,一是擺脫列強瓜分,二是結束四分五裂。先解決挨打,再解決挨餓,其他問題慢慢來。”
李零,北京大學教授。個人研究興趣主要在考古、古文字、古文獻、藝術史、軍事史、方術史、思想史、歷史地理八個方面。著有《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喪家狗:我讀〈論語〉》、《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中國方術正考》《續考》、《入山與出塞》、《我們的經典》、《放虎歸山》、《花間一壺酒》、《何枝可依》、《鳥兒歌唱》等。
我們這一代是生活在冷戰時期。冷戰時期,就是奧威爾講的"和解"。這種"和解",其實是和而不解,就像電影中的場面:兩人同時拔出槍,冷槍頂著熱腦門,誰也不肯放下。
冷戰的結局是什么?是同時開槍,同歸于盡?還是同時扔掉槍,實現全面和解?是一方扔掉槍,被對方打死或束手就擒?還是拿槍的逼扔槍的重新撿起,繼續玩前面的游戲?
冷戰時期的國際政治格局
目前我們看到的,不是前兩種,而是后兩種。
這個時期,現在叫"后冷戰時期"。冷戰時期是和而不解,后冷戰時期是解而不和。后冷戰是冷戰的延續,我們只是看見個頭。
革命正在被遺忘,就像拳擊手死后的動物農場,變成荒誕的故事。今天重讀奧威爾,我想為革命說幾句話。
(一)革命是逼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阿倫特說,戰爭是老詞,革命是新概念(《論革命》)。"革命"曾經是個神圣的字眼兒,不僅是二十世紀,也是十七至十九世紀。
本書圍繞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從政治生活的現象學方法和指導兩場革命的不同理論入手,深度剖析了兩場革命的差異,表達了作者“以自由立國”的共和主義思想。作者指出了法國大革命目標的偏移,即從“以自由立國”轉向了對社會問題的控訴;而美國革命思慮的著眼點一開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構建,它能確保引進不同的觀點和立場,體現更多人或群體的聲音和利益。盡管美國革命深深地影響了法國大革命,結果卻有云泥之別。
回首二十世紀,前后兩半,對比很強烈:上一半,世界只發生過兩件大事,兩次大戰逼出兩次革命: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左翼風靡世界;下一半,是冷戰改變世界,世界告別革命,右翼卷土重來。
有人說,革命不合法。我很奇怪,革命還有什么合法?
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有之,請自嗣同始"。
(二)戰爭與革命有不解之緣。
阿倫特說,"迄今為止,戰爭與革命決定了二十世紀的面貌"(《論革命》)。革命與戰爭有不解之緣,她說對了。盡管,她關注的是兩者都使用暴力,暴力給人類造成太多災難,讓她感受不自由,莫大痛苦(她是德籍猶太人,避禍逃美,思考原點是反猶主義)。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年出身于德國漢諾威一個猶太人家庭,在馬堡和弗萊堡大學讀哲學、神學和古希臘語;后轉至海德堡大學雅斯貝爾斯的門下,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國,1951年成為美國公民。同年,《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出版,為她奠定了作為一個政治理論家的國際聲望。
戰爭是資本主義的DNA。西方的軍事傳統,不但有五百年的一貫邏輯,還保留了古典時代的野蠻(窮兵黷武,奴隸比例最高)。這是他們的祖墳。
革命是戰爭的解毒劑——雖然革命也有毒,它們都沾血帶污。
抗日戰爭,國際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在中國斗法,纏繞糾結,紛紛紜紜,絕非書生所能解,但抗日戰爭成就了中國革命,這點毫無問題。
(三)要罵革命,先罵戰爭。
近五百年的西方戰爭史,絕對是一部罪惡史。原罪可以原到最初的殖民戰爭,基本方式不變,基本邏輯不變,特點就是霸道(參看拙作:《讀〈劍橋戰爭史〉》)。
戰后的美國,打仗成癮,不打仗不能活(民主、共和兩黨都打,所有總統都打,除了越戰結束后的卡特)。一九九○年到現在,這十八年里,美國一口 氣打過四場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不到最后一步,大家想不起越南戰爭(當年,無論左右,誰都反)。
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發生于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老撾、柬埔寨。越戰是二戰以后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后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并統一了越南全國。
人類的兩次世界大戰,很多"文明人"都投票支持過本國的帝國主義戰爭,就像希臘公民,以為戰爭是民主的延伸(戰爭與民主有不解之緣),正像奧威爾說的,"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西方人的傲慢和自私,幾乎毀掉了這個世界。
這四次戰爭,沒有一個干凈。反戰是唯一的正義。
(四)中國革命,前仆后繼,反專制是一面大旗。
中國歷史,專制主義很發達,夢被西方打破,乃有革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走向共和,是反專制;北伐戰爭,打倒軍閥,統一南北,是反專制;抗戰勝利,共產黨用武力趕走國民黨,是反專制;現在提倡民主化,也是反專制。一切都順理成章。雖然,反和被反,經常具有對稱性,我們的反專制,老是用一種專制反對另一種專制,仿佛交叉感染。這是由殘酷的環境所決定。
(五)專制是革命的對立面,但革命也會造成專制。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要特別聲明,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權利。歐洲革命后,這樣的問題依然存在。因為當時,還有很多復辟活動發生,保守勢力也有長期的延續。專制主義,即使在革命成功后,也有很多變種,包括革命的專制主義。
辛亥革命后,中國南北對抗,北方是前清帝制的復辟勢力和武夫當國的北洋政府,代表保守勢力;南方是國共兩黨,代表革命勢力。由于新舊勢力找不 到妥協的辦法,所有政治勢力,全都訴諸武力和強權,被人稱為"武化革命"(許倬云)。誰都無法否認,正是因為反專制,不能沒有集權,特別是過渡時期。孫中山看得很清楚,中國革命,不能一步到位。在他看來,起碼要分三階段(軍政、訓政和憲政),頭一段就是專制。馬克思講三階段,頭一段也是專制。
袁世凱于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
革命也會造成專制,有什么奇怪?法國革命革出一個拿破侖,中國革命也革出一個袁世凱,道理一樣。陳伯達寫過《竊國大盜袁世凱》。袁世凱是歷史上的王莽嗎?不是。他和蔣介石一樣嗎?也不一樣。當時,很多政客都想推他出來當皇帝。
拿破侖是個復雜人物,他是個"革命皇帝"——革命革出個皇帝,太諷刺。拿破侖的專制,一般叫"波拿巴主義",這就是革命的專制主義。當時,"極權主義"的概念還不存在。
革命的專制主義也要反。
(六)革命是為了什么?
西方革命,有個深入人心的概念,革命是為了自由。阿倫特說,自由才是衡量革命的唯一標準(《論革命》)。她說的革命,太干凈,一不能沾暴力,二不能沾專制,這樣的革命哪兒找?
現在的世界,革命革傷了,革命革怕了。大家都說,英國革命好,美國革命更好,法國革命糟,俄國革命更糟。美國遠離歐洲大陸,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白人畜奴,有人替他們干苦活,獨立之后,什么君權教權、階級矛盾,全都可以繞過去,多好。但這是特例,全世界沒有第二家。
阿倫特說,革命不是造反叛亂、以暴易暴,而是秩序的重建:法國革命,無法無天,革命革到不自由,不如美國;美國學英國,光榮革命不流血,先為自由立規矩(與保守勢力妥協),所以沒有混亂,沒有導致新專制。這是先自由,再解放。她甚至從語源上考證,革命的本義就是復辟(《論革命》)。一句話,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才是真革命。
光榮革命,英文“Glorious Revolution”。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于這次光榮革命。
有趣的是,中國的革命之父孫中山說,中國革命是因為自由太多。莊士敦(溥儀的英國老師)聞之,大惑不解(《紫禁城下的黃昏》)。他為什么不解?就是因為有上面的定義。
孫中山說的自由,是清室遜位后,中國面臨的權力真空和無政府狀態。在他看來,沒有權威,不能結束這種混亂局面。我國的革命,用阿倫特的標準衡量,肯定最糟。但即使這樣的革命,也是追求新秩序。
(七)中國革命是為了救亡圖存。
革命,求自由而得專制,是很多人害怕革命、遠離革命的原因。但真正的革命和戰爭類似。沒有高度集權(哪怕是由議會授權),就沒有戰爭。沒有高度集權,也沒有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就像不流血的戰爭,好是好,就是太少(認真講,是根本沒有)。
權力集中就一定不好嗎?答案似乎很肯定。其實,資本主義國家的戰時體制,福利國家的計劃體制,社會主義國家的鎮壓敵對勢力,不發達國家的民族主義和權威主義,大部分都與戰爭和革命有關。它們各自有各自的理由。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環境,把所有的集權都攪成一鍋粥,統稱為極權主義,特別是等同于法西斯主義。
中國革命,是為了救亡圖存(西方統稱為"民族主義",他們的邏輯是,義和團是"民族主義",八國聯軍才是"國際主義")。雖然在歐洲革命的譜系中,這種革命沒有位置,流血太多,代價太大,但統而觀之,通而觀之,仍然很偉大。這不是國共兩黨哪一個人的功過問題,而是這個民族的功過問題,整個上一代人的功過問題(功過往往在一塊兒,人不是蛋糕,沒法拿刀切)。
(八)中國革命,不容詆毀。
當年,參加中國革命的人有個共同體會,讓他們刻骨銘心:西方列強一向操縱落后國家的政變和內戰(今天也如此,特別是美國)。它們支持的都是"弱國中的強者",認定強者才能代表利益和秩序。這是西方列強的游戲規則。強者經常換,但幾乎毫無例外,全是各國的保守勢力。
革命的老師并不支持中國革命。
中國革命為什么會"一邊倒",道理很簡單:北伐,只有蘇聯支持;抗日,最初也只有蘇聯支持。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一年,長達四年,英、美都在看熱鬧。
早在抗戰勝利前,美國就已看出國民黨的腐?。ㄋ麄兛疾爝^延安,有對比)。戰后,機會均等,命運的天平更傾向國民黨,但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自己丟了天下,為什么?
1949年,聚集在碼頭上準備登船撤離的國民黨士兵
一九五○年,自由主義作家林語堂曾抱怨,"為什么蘇俄在亞洲有能干而有效的工具為他們服務,而美國卻只有像蔣、李承晚和菲律賓總統這類s.o.b.(狗崽子,son of bitch的縮寫)合作?這是本世紀最大的謎團"。
其實,這不是什么謎團。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自由世界"的代理人,他們代表的并不是本國的民主,而是強國在海外的利益。從巴蒂斯塔、吳庭艷到本·拉登和薩達姆,向來如此。我們還沒有發現過另一種解讀。
吳庭艷,受美國支持的“越南共和國”政權總統。1954年,當北越在奠邊府之戰大勝之后,宣告獨立,并立即得到蘇聯和中國的支持。為了跟以胡志明為首的北越對抗,法國政府宣布將權力移交給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并成立南越政府和北越政權抗衡。保大皇帝并且委任了吳庭艷為首相,全權主理南越。1955年,吳庭艷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簽署法令廢除保大皇帝的皇位,并成立越南共和國,宣誓成為南越的總統。吳庭艷獨尊天主教而廢除佛教以及軍事統治措施,激起了當地民眾的強烈抵抗。1963年11月1日,美國政府為挽救敗局,策動了楊文明政變。吳庭艷與五弟吳廷瑈被政變軍隊亂槍打死。其四弟吳廷瑾后亦被政變軍隊處決。
二十一世紀,時光逆轉,歷史倒讀,好像什么都可以翻案,但中國革命的案不能翻。
中國革命,不管是誰,不管他們的意識形態如何,所有人的愿望有共同指向,一是擺脫列強瓜分,二是結束四分五裂。先解決挨打,再解決挨餓,其他問題慢慢來。
人民英雄紀念碑還巍然聳立在天安門廣場。一百年來,所有為中國革命捐軀的烈士(從秋瑾到江姐)永垂不朽!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