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國新聞周刊發布了金刻羽的文章《當下時刻,中國如何贏得全球信任》,3天后,這篇文章已經全網刷屏了:
這篇文章,教訓中國應當確保對美供應鏈,以贏得美國信任;劈頭蓋臉痛批現在“不是吹捧任何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或方法優越性的時候,更不是爭奪全球主導地位的時候”:
這些話非常耳熟,又讓人莫名其妙。
在中國初步控制住國內“大流行”的第一時間,就向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伊拉克、塞爾維亞、巴基斯坦、西班牙、法國、美國、希臘、埃及、南非、古巴、智利……全世界上百個國家伸出了援手,送出了醫療專家、醫療物資。同時中國的工人階級加班加點,為全世界提供了廉價的醫療物資和器械供應。
很多國人倒是希望政府能夠借這個機會跟美帝國主義爭奪全球主導權,反擊美帝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圍剿,然而中國政府的表現卻是克制、低調的,從未公開抨擊過西方國家的消極防疫舉措。
恰恰相反,中國的友善卻為換得西方帝國主義陣營的好感和贊美,美帝國主義帶頭炒作“中國病毒”,多個國家先后上演“中國賠償論”的鬧劇;中國對于他們國家人民的無私援助,沒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卻被西方政客和媒體或是中傷為“還債”,或是污蔑為“政治滲透”,還炒作中國物資“質量不合格”的問題。美帝在第一時間甚至拒絕中國口罩,一會兒宣稱要讓“美國制造”流回美國,一會兒又稱“中國造”不符合美國標準。
金刻羽文章中的那番話,筆者之所以覺得耳熟,是因為這些話所批評的恰恰是最近一段時間,西方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攻擊我們的說辭;覺得莫名其妙的是,她所主張的其實是中國早就已經在做的事情。
那么中國新聞周刊此時此刻發表金刻羽的文章是幾個意思呢?是要否定中國既往一個多月來對外援助的事實?還是要坐實帝國主義媒體的攻擊呢?亦或是“恐美癥”的公開宣揚——即高調告慰美帝,讓美帝放心呢?
相比美帝國主義上上下下對中國無時不刻、赤裸裸的詆毀、攻擊和敵視,筆者還真沒有在公開媒體上見到中國有人說“切斷向美國出口藥品和維生素等基本物資”,不知道金刻羽的這個話依據何在?
此前沒有聽說過此人——金刻羽的身份介紹是“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她的微博認證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看來是一位在美歐等西方國家都“吃得開”的“全球青年領袖”。據說,她還有一個身份是某金融高官之女。
那么,問題就來了,金刻羽的這個話是代表美國教訓中國人,還是代表中國表明態度呢?
不管是哪種動機,事實上,中國已經開始全力救美國了。
截至目前,美國已經累計確診56萬,死亡超過2.2萬。與中國國家承擔免費治療不同的是,美國好不容易檢測不要錢了,治療卻是要自己出錢的,醫保可以報銷一部分,但美國有1/4的民眾沒有醫保或買不起“好醫保”。相比富人可以得到全力救治,窮人基本是等死,否則進一次醫院就要傾家蕩產。所以,死亡的2萬多人,絕大部分是美國窮人。不要以為這是筆者的臆測:美國媒體之前報道,芝加哥死亡人口里72%是黑人,這背后不僅僅是種族差異,更主要是社會階級差異。
所以,即便死10-20萬人,在特朗普等美國統治階層眼里,也是“出色完成了工作”。因為死的絕大部分都是美國窮人,富人會得到有效救治,根本不會動搖美帝國主義的統治基礎。至于美國的窮人,在資本媒體上百年來日復一日的洗腦之下,“命苦不能怨社會”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謀殺窮人的劊子手特朗普的支持率反而在飆升——無非這個觀念在中國被消滅過三十年時間,所以直到今天,中國的老百姓再怎么被洗也不會完全認可這個觀念。
所以,美國死10w+在我們看來是天大的事,在美國的帝國主義集團眼中,根本不是個事。這樣的金字塔社會,不會擔憂海量確診對醫療資源的擠兌——上個流感季2900萬人感染,去醫院的卻只有28萬人去醫院接受過治療: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流行,加劇了本已深重的經濟危機、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崩潰。此時此刻,美帝國主義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是大資本的利益,是大資本怎么續命!
制造業規模全球第一的中國就是美帝國主義轉嫁危機、為大資本續命的絕佳對象。
所以,美帝國主義真正急需的真不是中國的醫療物資供應,它需要的是一把捅向中國的利刃。
而方方日記就是這樣一把利刃。
方方日記從洽談、簽約、翻譯、出版,只用了十來天時間,一出就是英語、德語兩個版本。因為,這不是為了出版文學作品,而是在制造戰爭武器。如果只是出版文學作品,何必選在這個全社會生產半停滯、防控形勢嚴峻的危急時刻呢?
這個在歷史上也是有先例的。微博網友@眉中王提到了二戰期間的一個事例:1943年的4月,盟軍被納粹德國的閃電戰打得一潰千里,只有蘇聯軍隊以巨大的犧牲,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迎來了一片曙光。然而,這個時候,一位蘇聯作家出版了一本圍城日記,記敘了斯大林格勒包圍戰中,蘇聯政府濫用權力,強制把民眾推向戰場,導致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朋友和家庭。幾天后,這本書就被翻譯出版,在柏林和紐約的大街上叫賣,成為了西方黑化蘇聯的利器。
事實上,當時蘇聯出了好幾位“作家方方”,阿歷克斯·佩里的《戰爭內部:列寧格勒圍城日記》,安東尼·比夫的《不被提及的死亡季節》,謝爾蓋·亞羅夫《列寧格勒1941-1942:被圍困城市的道德》,波莉娜·巴斯科娃《圍城列寧格勒:城市災難的審美回應》……
謝爾蓋·亞羅夫在訪談中明確指出,他就是要拒絕“日常英雄主義的集體敘事”。
這些書籍后來又被美國和西歐的出版社爭相出版,成為冷戰時期抹黑、丑化蘇聯的重要武器。
回過頭看看方方日記現今的“待遇”,我們難道沒有看到這種“如出一轍”的高度相似嗎?況且一個方方哪夠用?不處理方方就等著瞧!
所以,美帝急需的是作家方方,根本不是什么“全球青年領袖”金刻羽,討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