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上的美蘇冷戰。
對于任何一個還記得上一場冷戰的人來說,當前局勢的發展看起來熟悉得甚至讓人感到有些詭異。當前的情況讓我想起二戰結束后不久美蘇兩國合作關系的破裂,當時俄國人對東歐的政策開始變得越來越強硬,美蘇兩國展開了輿論上的互相攻擊,互不信任的情緒開始不斷滋長。華盛頓最終下定決心,美國必須在全球范圍內對蘇聯進行遏制并最終將其擊敗。2020年的今天,那段歷史似乎正在重演。雖然當前美中兩國在貿易、科學和教育等領域仍然保持著合作關系,但雙方似乎都有意切斷那些尚存的關系并在廣泛的領域里將敵意進一步升級。
華盛頓目前正在商討的一些懲罰中國的措施的確不會很快對普通美國民眾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事實上,那些威脅言論最終可能只會被人們視為毫無新意的情緒宣泄。例如,來自俄克拉荷馬州的共和黨議員Jim Inhofe和來自羅得島州的民主黨議員Jack Reed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上提出了規模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太平洋威懾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他們希望借此鞏固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他們曾公開表示,這一舉動將“向中國共產黨發出一個強烈信號,即美國人民有決心捍衛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
這對我們來說真是太簡單了。作為美國納稅人,我們在這場新冷戰的“第一炮”中只需向國會致敬即可。國會自會負責把大筆美元轉到軍火分包商的賬戶上,這樣美國就可以把“捍衛自身國家利益”的信號傳遞到太平洋那一邊的北京。而到那時,我們就可以開心地揮舞星條旗了!
不過,如果新冷戰真的爆發,人們未必還能笑得出來。美蘇冷戰的歷史告訴我們,即便熱戰不會爆發,對華敵意的升級也將使我們付出代價。也許現在我們的確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那樣一個被新冷戰定義的未來世界對你我這些普通美國人到底意味著什么。
疲軟的經濟復蘇
對于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發動對華冷戰很可能并不如經濟復蘇來得重要。任何妨礙經濟復蘇的事情(包括對華冷戰在內)都不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與美蘇冷戰時代不同,當時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少有經濟往來,如今美中兩國已經在經濟關系中互相捆綁,這種經濟關系對雙方的凈財富增長作出了貢獻,而美國的農業、飛機制造業等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也從中獲得了大量利益。
當然,美中之間的這種關系也讓許多美國藍領工人失去了工作,一些美國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也因此遭到了損害。特朗普在2016年之所以能夠當選,他在上述問題上的煽動言論也發揮了作用。當選之后,特朗普便開始致力于美中經濟關系的脫鉤,他認為脫離中國的美國只會變得更好。為此,他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了關稅,而且還出臺了多項措施以阻止中國公司繼續使用美國技術。
特朗普和他的盟友們指責中國濫用國際貿易規則,而且認為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其實這種關稅最終是由美國進口商和美國消費者承擔的)是遏制中國經濟上升勢頭的最佳手段,諸位讀者完全可以就特朗普的上述兩種做法展開自由辯論。問題在于,就在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戰之后,不但中國的經濟增速下降了,而且美國自身的經濟增速也出現了下降。
2019年年底,人們當時其實已經意識到,不斷提高的關稅和兩國間惡化的貿易關系正在讓全球經濟付出代價。就在經濟專家們指出改善美中貿易關系、緩和關稅戰有助于刺激美國經濟在疫情中復蘇的同時,特朗普和以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白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為首的那些鷹派盟友們卻認為此刻正是強化反華措施的最佳時機。總統本人也已經發出暗示,他將對中國商品加征更高的關稅并采取措施加速兩國經濟的脫鉤進程。特朗普5月中旬對福克斯商業新聞記者Maria Bartiromo表示:“我們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做,我們可以切斷兩國之間的一切關系”。
切斷一切關系意味著什么?一些政策制定者認為美中脫鉤有助于刺激美國經濟增長,因為那些在中國設廠的美國企業屆時將把工廠搬回美國或搬到美國盟友那里。考慮到當前美國民眾十分渴望工作機會,上述觀點其實忽視了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那些在中國生產的跨國公司會把生產線遷往墨西哥、泰國、越南等低成本國家;其次,即便有公司把生產線遷回美國,這也需要多年才能完成,而且毫無疑問,最終那些回到美國的工廠只會采購更多的工業機器人而不是雇傭更多的美國工人。
我的基本觀點是,從經濟角度來講,美中冷戰升級必將破壞美國經濟從疫情中復蘇的勢頭,降低數百萬美國人獲得就業機會的可能性。
增加軍費開支而不是刺激經濟復蘇
在當前國家債務規模急劇膨脹、國內經濟復蘇急需大規模投資的情況下,一場新冷戰意味著軍費開支必然會大幅增長。到6月底,除非國會能夠追加撥款,否則2.2萬億美元的疫情緊急援助資金將全部耗盡,而屆時仍會有數百萬失業在家的美國人和大量小企業主在困境中掙扎。
民主黨人雖然在眾議院提出了再追加3萬億美元緊急援助資金的方案(援助對象包括一些深陷困境的州、城市,此外該方案還包括向美國公民直接發放現金),但白宮官員和許多共和黨人卻認為,向美國公民發放現金將導致聯邦債務規模膨脹到無法維持的水平(他們在為大公司和有錢人減稅時卻并沒有這樣的困擾)。因此,在國會通過經濟刺激計劃的可能性已經很小。到了7月,很可能會有數百萬美國人無力支付房租等日常剛性開支。
不過,在增加軍費開支這個問題上,共和黨人卻并沒有表現出任何顧慮。例如,來自阿肯色州的Tom Cotton參議員就提出了規模高達430億美元的“抵制中國擴張作戰行動法案”(Forging Operational Resistance to Chinese Expansion Act)。其縮寫FORCE(意為“武力”——觀察者網注)真是個相當不錯的詞。Tom Cotton參議員指出,提出該法案的目的就在于“阻止中國共產黨將美國勢力逐出西太平洋,阻止中國通過武力實現大陸與臺灣的統一”。
該法案包括(但不限于)用39億美元再追加采購一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五角大樓在其2021年度預算案中已經寫入了用47億美元采購一艘此型號潛艇的內容),用30億美元再追加采購多架F35戰機(F35戰機是有史以來最為昂貴的武器系統之一,而且五角大樓在其2021年度預算案中也已經寫入了用46億美元采購48架F35戰機的內容)。
其實,民主黨也在極力證明自己的反華立場。因此,“抵制中國擴張作戰行動法案”或某種程度上更加溫和的“太平洋威懾倡議”在國會中獲得通過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事實上,共和黨之所以反對追加3萬億美元疫情緊急援助資金,很可能就是出于增加軍費開支的考慮。軍費開支的增加是否能夠像二戰時期把美國拖出“大蕭條”泥潭那樣在今天也發揮刺激經濟的作用呢?
“抵制中國擴張作戰行動法案”或該法案的某種變體的確能夠把資金注入經濟體系。不過當今美國的軍工復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與80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80年前,美國需要招募數百萬工人進入工廠馬力全開地每月生產出上千輛坦克或上千架飛機以擊敗納粹德國。而今天的軍事裝備從硬件角度來講已經極度復雜,花費在一架戰機、一輛坦克或一艘戰艦上的資金大部分都會被用來購買制造過程中所需要的某種特殊材料或計算機軟件系統,而不會用來給大量工人支付工資。因此,用數十億美元采購新的潛艇或F35戰機為美國帶來的就業機會是非常有限的。其實,把同樣數額的資金用于醫療產業或初等教育所帶來的就業機會很可能會比采購武器多很多倍。
征兵問題
下面要提到的內容是這個國家里每一個年輕男性或女性(以及他們的父母、祖父母等)都應該引起注意的:征兵。與美蘇冷戰時代不同,對于今天的美國年輕人來說,在軍中服役不再是一種義務。當然,他們可能出于愛國主義、個人經濟狀況等原因選擇參軍。
雖然自“911事件”以來美國一直處于戰爭狀態,但軍方通過在經濟和教育等方面出臺鼓勵政策,保證了兵源的充足,并且成功避免了公眾對征兵的抗議。軍方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原因在于,與此前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美蘇對抗時代在歐洲的大規模軍事部署相比,近些年的戰爭并不需要大量美軍士兵同時投入到某一戰斗行動當中去。
一場與中國之間的全面冷戰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了,即便把五角大樓從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撤軍行動考慮在內也是如此。為了對中國進行現代意義上的軍事“遏制”,大規模軍事部署是不可避免的。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到屆時可能進行軍事冒險的俄羅斯領導人普京。美國當前的“全志愿兵”制度能夠應付這種局面嗎?如果我們與北京之間的局勢驟然緊張,美國現在的兵役制度顯然是無法應對的。
要記住:在某一時刻,美國的征兵制度一定會暴露出問題。截至目前,國防部在恢復義務兵役制方面尚未有任何動作。這樣做是需要獲得國會批準的,而且毫無疑問將引發嚴重的政治分歧,而這種分歧正是當前美國政府的高級官員們在竭力避免的。
此外,作為美國領導人最為重要的政策指導,2018版《國防戰略報告》已經明確指出,美國必須認識到美國將與其他“大國競爭者”之間出現持續多年的嚴重對立,這種史詩級的斗爭需要美國對其戰爭能力進行全面的動員(the full mobilization of America's war-making capabilities)。這份報告還指出,“(我們與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長期戰略競爭需要構成國家力量的多種要素實現有機融合(the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elements of national power)”。這份報告并沒有特別提到征兵問題,不過考慮到美國已將目光聚焦在不斷崛起的中國和魯莽、不計后果的俄羅斯身上,征兵制度改革問題遲早會被提上議事日程。
壓迫與歧視
與美蘇冷戰相似,眼下這場新冷戰使得美國社會彌漫著壓迫、歧視和包容性缺失的氣氛。這一次,被針對的對象包括華裔美國人、中國留學生、中國在美研究人員以及被認為與中國政府有關的非華裔、非中國籍的其他人員。
令人遺憾的是,上述情況已經開始變為現實了。聯邦調查局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官員們已經接到命令向那些最為杰出的常春藤聯盟高校的校長發出警告:不可以錄取有可能在美國收集科學技術信息并在回國后與政府學術機構分享此類信息的學生,也不可以繼續保留符合這一描述的在讀中國留學生的學籍。截至目前,已經有30位中國教授的赴美簽證遭到了拒簽(雖然他們一直與美國學術機構保持著長期合作關系)。此外,還出現了更加極端的情況:由于曾經從一所中國大學那里獲得過一筆未進行申報的收入,哈佛大學化學系系主任Charles Lieber已于今年1月被捕。
許多美國學術機構都批評這種做法是對學術自由的粗暴干涉。然而,一些政府官員卻堅持認為,上述做法是新冷戰的必要組成部分(a necessary component of the new Cold War)。雖然美國官員認為那些做法只是針對中國政府以及與之有關系的人員(無論那種關系多么牽強),許多華裔美國人卻已經越來越強烈地感到自己也受到了懷疑。只是因為自己的華裔身份,他們感到美國社會對自己的質疑和敵意正在不斷增加。“華裔的確感到自己也成了被針對的對象,這對他們的感情造成了傷害”,一位杰出的華裔商界精英Charlie Woo說。
美蘇冷戰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美國社會當前彌漫的這種壓迫和包容性缺失的氣氛只會在學術界制造更多緊張空氣、損害學術自由,而美國社會已經十分復雜難解的種族矛盾也會因此更趨惡化。
爆發熱戰的風險
不要忘記,冷戰轉化為熱戰的可能性是永遠存在的。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美蘇兩國曾長期處于一種非戰爭的僵持狀態,兩國都擔心任何形式的直接沖突都有可能引發一場核大戰,屆時整個地球都將淪為焦土。事實上,雙方都曾被卷入某種血腥的代理人戰爭。此外,美蘇兩國也曾多次接近爆發直接沖突的邊緣。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是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當時莫斯科在古巴部署了帶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系統,美國為了消除這一近在眼前的威脅差一點就發動了戰爭。而且如果戰爭真地爆發,很有可能就是一場核戰爭。在最后關頭,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兩位領導人通過協商避免了那種災難性的結果。
不難設想,隨著美中敵意的不斷升級,兩國之間也有可能發生代理人戰爭以及類似古巴導彈危機那樣的事件。無論如何引發,朝鮮半島上發生的任何一次沖突都有可能很快發展成為一場代理人戰爭。當然,最危險的情況還是美中兩軍之間的直接沖突,這樣一種沖突在中國東海和南海海域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目前,兩國軍艦經常在上述水域相遇,它們經常在互相射擊距離之內,甚至還曾險些發生相撞事故。美國海軍堅稱自己正在國際水域執行“航行自由行動”,而中方則認為美國軍艦侵犯了中國的領海。此外,中國炮艇曾主動接近美國軍艦,意在迫使其改變航向以避免沖突的發生。隨著此類事件的不斷發生以及緊張形勢的升級,帶來人員傷亡的嚴重沖突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這將成為兩國全面軍事對抗的導火索。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對華冷戰的升級必將增加發生軍事沖突的風險。
沒有人能夠確定這場新冷戰什么時候會對普通美國人帶來直接影響,隨著兩國之間緊張關系和敵意的不斷加劇,大家最終必將會感受到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如果你只是贊成已經采取的那些孤立和懲罰北京的舉措,那么還不必太過緊張。但是如果你認為美國應該發動一場對中國的全面冷戰,那么請一定三思而行。
(來源:觀察者網馬力譯自美國TomDispatch網站;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