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莫言當作中國文學的代表,這可能是21世紀文壇最大的笑話。
在現實生活中,我與莫言真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如果一定要把我們扯到一起,唯一的關系就是“他是作家,我是讀者”的關系。如果不是他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媒體鋪天蓋地的鼓吹,他的作品還真的沒有進入我的閱讀范圍。我只是在看了鼓吹的文章之后,出于好奇才去比較系統地閱讀了他的大作。結果是大跌眼鏡,覺得被鼓吹的莫言和真實的莫言根本不是一個人。
我所看到的真實的莫言是誰呢?
首先是在頒獎會上之“答謝詞”的那個人。
讓我感到奇怪的是,所有的鼓吹者以及評介文章都在脫離《頒獎詞》而顧左右言他。
莫言是因獲獎而紅,頒獎詞是他獲獎的依據即對他作品最權威、最專業的評判,論及莫言作品怎么可以回避頒獎詞呢?
用老百姓的話說,《頒獎詞》把中國及中國人祖宗八代都罵了。莫言卻極力地進行迎奉附和。比如頒獎詞說“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的吃人肉的風俗”時,莫言立馬說我童年的記憶就是“饑餓。”我不明白,既然我們文學大刊都在全力鼓吹莫言作品為什么不全文照發《頒獎詞》呢?【全文見附錄】
他在臺灣訪問時,把臺灣描繪得人間天堂一般:“此前,在大陸看臺灣,感覺是一團亂象,來了才發現,亂只亂在‘立法院’,亂在小小的圈子里。”
他訪問佛光山時對佛教極盡贊美之詞。星云法師送了他一幅“莫言說盡”墨寶。回來之后,有一次領導讓他出席一次佛學界的會議時他一百二十個不情愿,最終雖然不得不去卻發了一大通牢騷,把自己回來要“多讀佛典,多結佛緣”的言論拋到九霄云外去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一次會面時,楊振寧博士問他:“我走上獎臺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個美國的諾貝爾學獎獲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要問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爾摩獲獎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有一個感受,你這個得獎跟一個英國人在那得獎或者一個法國人在那得獎是不一樣的。”
楊振寧博士顯然是在問他有沒有中國人的自豪感。他卻回答“我覺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樣……我就感覺這個得獎者已經變成一個被眾人所研究的科學對象了。”
然后他接著說:“我站在這個舞臺上,我在看國王、看王后,看國王后面那兩個漂亮的女兒。當然我也看臺下,看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兒。所以也有人問我,你在領獎的時候,從國王手里面接到這個獎牌的時候,有什么想法沒有?沒有想到,都是在觀察。” 引得聽眾哄堂大笑。
有記者用“斗智斗勇”為題報道了這次對話,褒贊了莫言先生的“機智”。這與楊振寧當年認為“榮耀并不屬于他個人,這份榮耀屬于他的祖國,這個獎項很長中國人的志氣”,以及“持中國護照領獎,晚宴發言中怒斥列強侵略” 來表達他對于祖國的熱愛形成鮮明對照。
作為文學家的莫言還明確表示“我只對生我的人和我生的人負責。”
在文學創作的理論上,在小說創作中,莫言提出了一個新的理念:“把好人當成壞人來寫,把壞人當成好人來寫。”
最讓我不能理解的是,莫言在讀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之前居然不知道“狗是可以寫進小說的”。他把川端康成描繪成了自己的“文學啟蒙”。不妨再照錄莫言的描述:
我在以上只是客觀地引述了莫言的事跡和言論來明確我所認識的莫言。我相信讀者讀了也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對于莫言作品的水準,我曾以小說的形式做了剖析。在此不再贅述。
對于小說及其作者,讀者是有批評權利的。作品的優劣不能只由作家自己說了算或者專業評論家說了算。讀者也有話要說。比如我讀了莫言之后得出的結論就是:說“莫言是中國文學的代表”,是21世紀最大的笑話。
(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紅歌會雜談”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