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羅思義:俄羅斯發起軍事行動是在保衛中國的西部防線
點擊:  作者:羅思義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2-03-16 07:32:15

 

1.jpg

 

有些中國人認為,烏克蘭的沖突僅僅關乎美國/北約和俄羅斯。這種想法實乃大錯特錯。俄羅斯軍事介入烏克蘭,實際上等同于俄羅斯在西線幫助中國抵御美國的侵略,因為烏克蘭相當于中國的西部防線——下文對地緣政治形勢的實證分析將印證這一點。本文旨在借此問題,分析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

 

美國想削弱的主要對手是中國,而非俄羅斯


美國官方立場、眾多民間分析以及民主共和兩黨達成的政治共識都已明白無誤的指明,美國想要削弱和攻擊的主要對手是中國。美國針對中國的種種戰術,便是在這種總體戰略定位下制定而成。但是在攻擊中國之前,必須首先全面打壓俄羅斯。

對美國和蘇聯冷戰時期的軍事和經濟形勢進行比較,有助于了解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三國之間的關系發展走向。蘇聯的軍事實力很強大,但經濟實力弱于美國;蘇聯的核力量基本與美國平起平坐,并且其常規力量極其強大。但是,與其軍事實力相比,二戰后蘇聯實行的經濟政策是一大敗筆。當時的蘇聯經濟增速并沒有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從20世紀70年代起,蘇聯GDP增速實際上慢于美國。

2.jpg

【俄軍開進到基輔附近】

因此,在這種戰略形勢下,美國試圖將斗爭焦點轉移到經濟領域。即便是20世紀80年代里根加強軍備建設時期,美國也無意與蘇聯開戰。它的意圖是通過迫使蘇聯進行軍備競賽向蘇聯施加經濟壓力——也即是說,美國打算借助二戰后蘇聯失敗的經濟政策對付蘇聯。

美國發現自己在與中國的競爭中處于完全相反的境地:美國在軍事上強于中國,在經濟上弱于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遠遠快于美國。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經濟總量與美國經濟總量之比大約是蘇美之比的兩倍;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美國。近來發生兩次重大國際經濟危機——2007年后的國際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中國在此期間的經濟增速遠遠高于美國。

但是,在軍事方面,美國仍然比中國強大得多。客觀上,由于美國的軍事實力更強,但經濟形勢不及中國,這意味著對美國有利的策略應該是將斗爭焦點從經濟領域轉移到軍事領域。

對比歷史,有助于對此有進一步的認識。1912年,德國總參謀長馮·毛奇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聲明,稱“既然戰爭不可避免,那就越早越好!”對德國帝國主義而言,這份聲明并非空洞的好戰口號,而是基于理性的考量。1912年,俄羅斯和美國的經濟增速均超過德國——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它們的軍事實力將強于德國。因此,馮·毛奇呼吁盡快開戰。

這同樣是目前美國對華發動戰爭的危險所在。在中國的經濟增速助其軍事實力追平美國之前,美國有可能嘗試運用其優于中國的軍事實力挑事。

俄羅斯和中國

這清楚地說明了,為何俄羅斯會成為保衛中國的一個重要因素。誠然,中國擁有足夠的核武器,可對美國構成嚴重的威懾。然而,據西方估計,美國的核彈頭數量約為中國十倍。這意味著中國無疑能給美國造成可怕的損失——數千萬美國人死亡。但是,盡管如此,中國尚無法徹底摧毀美國。

俄羅斯的情況則不同。由于繼承了蘇聯的軍事力量,俄羅斯擁有的核彈頭數量甚至還多于美國。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徹底摧毀美國的國家。從長期來看,受失敗的經濟政策的拖累,俄羅斯可能無法維持這樣的實力。盡管如此,在未來5至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俄羅斯的核武器實力仍與美國相當。俄羅斯和中國的核力量加起來,無疑可與美國相抗衡。

也就是說,美國認識到,在戰略武器領域,即核武器領域,它不敢同時對中俄發動軍事攻擊。因此,在未來5至15年內,只要中國和俄羅斯聯手,美國就不敢對兩國發動核戰爭,中國則可趁此時機建立起足以應對美國的核力量,到那時美國只能被迫接受中國有能力徹底摧毀美國。

因此,美國據此得出的明確結論是,它必須分化中俄關系。如果俄羅斯能夠被說服或被迫與中國交惡,那么中國將更易受到美國 的軍事打擊,包括核打擊。

美國圖謀分化中俄

這一思路決定了美國所要采取的戰術。要對付中國,美國就必須分化中俄關系。美國外交決策圈的唯一分歧是,如何勸誘俄羅斯放棄與中國交好。

美國外交決策圈的少數派觀點是,北約東擴(這不可避免地對俄羅斯構成威脅)是一個可怕的錯誤——因為這將導致俄羅斯為了自衛而更靠近中國。著名的“長電報”的作者、冷戰時期美國遏制政策的創始人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于1997年分析道:“1996年末,不知何故,‘北約東擴至俄羅斯邊境’的觀點變得流行起來……但這只不過是一種危險的賭注……坦率地講,北約東擴將是美國后冷戰政策中最為致命的錯誤。”

美國最著名的外交政策分析人士之一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2014年,他發表了題為《為何說烏克蘭危機是西方過錯?》的文章。隨后,他在YouTube上發表演講時把烏克蘭危機歸咎于美國,該條演講點擊量高達1300萬。本輪俄烏沖突爆發后,他又在YouTube上發表演講狠批美國,該演講點擊量則達到數百萬。

美國最后一任駐蘇大使杰克·馬特洛克(Jack Matlock),也持類似的立場。美國著名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則分析指出:“主張遏制政策的美國現實主義外交政策分析人士在25年前就發出警告,歷史上最強大的軍事聯盟(北約)為對付一個大國而持續東擴,不會有好下場。烏克蘭發生的沖突,有力地印證了這一點……歷史將表明,在蘇聯解體后的幾十年里,北約持續東擴,加上美國對俄羅斯的警告充耳不聞是一個巨大的政策失誤。”

美國試圖通過向俄羅斯做出讓步來分化中俄


美國試圖分化中俄的另一種做法是主張向俄羅斯做出讓步,以此換取它放棄與中國的良好關系。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曾在口頭上呼吁美俄“重啟”關系,但并沒有做出重大讓步——盡管她現在已經完全放棄了這一立場。

特朗普執政時也曾對俄羅斯總統普京口頭示好,并屏退其它美國官員與普京單獨會晤很長一段時間。但特朗普并未大幅改變美國對俄政策,因此俄羅斯也未大幅改變對美政策——俄羅斯繼續與中國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基辛格則比特朗普務實得多,他明白單憑空口白牙是不可能讓俄羅斯放棄與中國的良好關系的。因此,他提議對俄羅斯做出一些真正的妥協,特別是接受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但與俄羅斯最關心的問題相比,這些讓步微不足道——烏克蘭不應加入北約,因為烏克蘭若加入北約,導彈從烏克蘭發射后,飛行數分鐘就能打到莫斯科,這將對俄羅斯構成無法容忍的軍事威脅;烏克蘭加入北約還將影響到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局勢,頓巴斯地區既是居民說俄語的地區,又是烏克蘭最重要的經濟地區。

總而言之,美國外交決策圈這一派想要“勸誘”俄羅斯放棄俄中友好關系的盤算落空了,因為它并沒打算真正向俄羅斯作出重大讓步,只打算空手套白狼——寄希望于俄羅斯自毀長城,與中國交惡。

美國試圖利用“大棒”政策分化俄中關系


因此,美國的第三種觀點是試圖利用“大棒”政策破壞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良好關系。這實際上是1991年蘇聯解體后美國“大棒”政策的延續。

蘇聯解體凸顯美國對俄政策的本質。在蘇聯尚在時,美國曾信誓旦旦地宣稱,它只是反對共產主義,但對俄羅斯人民很友好,并希望他們過上好日子——這與它現在對中國的說法完全相同。

如果真如此,那么在1991年蘇聯解體、共產主義在俄羅斯崩潰之后,美國理應對俄羅斯采取友好政策。這當然是俄羅斯那些相信美國宣傳的人所期待的。

從1992年初開始,我就搬到莫斯科了。可以說,當時的世界上再也沒有比俄羅斯更親美的國家了。當時的俄羅斯有俄英雙語報紙、英語報紙、英語廣播電臺;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受到了特別的尊重——簡直被視為“上帝”。這些情形與我2009年開始在中國工作時,在部分群體中看到的情形如出一轍。

1992年初,當我向俄羅斯人解釋,任何相信美國官方宣傳的人都太天真,美國實際上是想削弱俄羅斯,而不是幫助它變得強大時,我估計當時90%的人不認同我的觀點——許多人認為我是在說胡話。

但我知道,時間會改變一切。從美國的本質及其政策來看,它會想方設法削弱和打壓俄羅斯。但在俄羅斯,最強大的力量是愛國主義——因此,隨著看清美國對俄政策的本質,擁有著愛國情懷的俄羅斯人民將為保衛自己的國家而戰,丟掉對美國宣傳的幻想。這一過程沒過多久就開始了。

首先,在幾個月內,在采用了美國所倡導的資本主義政策后,俄羅斯迎來了一場經濟災難——從1991年到1998年,俄羅斯在和平時期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其次,戰爭在前蘇聯領土上爆發,尤其是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的戰爭,而俄羅斯內部車臣分裂主義開始抬頭。

然后,1993年10月,葉利欽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武裝政變,用坦克炮轟俄羅斯議會。

北約五輪東擴,令俄羅斯看清美國的本質


但正是反俄軍事聯盟——北約東擴至俄羅斯邊境,才使美國侵略政策的本質顯露出來。

1991年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最初試圖與美國/北約合作——這凸顯了美國對俄政策的欺騙性。普京曾經證實,俄羅斯曾提議本國加入北約——俄羅斯作為北約成員國,將擁有否決權,制止北約侵略俄羅斯。

美國對此予以拒絕的原因,正如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美國重要的外交政策理論專家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其所著的《大棋局》中指出的:“就北約東擴問題同俄羅斯達成任何妥協,都不應帶來使俄羅斯成為北約事實上的決策成員國的后果。”

然后,俄羅斯在9·11恐怖襲擊后協助美國入侵阿富汗——俄羅斯實誠地提出:“原教旨主義圣戰分子是我們共同的敵人,讓我們合作吧!”美國利用這一合作提議,在中亞地區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了軍事基地,但當這些基地的本質——干預中亞并圍堵俄羅斯——顯露時,美國分別于2005年和2014年被驅逐出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

但俄羅斯與美國嘗試進行的這些合作均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相反,美國開始通過北約在俄羅斯邊境持續擴張軍事實力。1999年,在美國的領導下,匈牙利、波蘭、捷克三國加入北約;2004年,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等7國加入北約;2009年,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加入北約;2017年,黑山加入北約 ;2020年,北馬其頓加入北約。

3.jpg
【北約東擴示意圖】

最后,2007年,面對北約不斷將軍事部署往俄羅斯邊境地區推進,普京丟掉與美國和平共處的幻想,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一次講話中明確點出了北約東擴的侵略本質。

在此框架內,烏克蘭顯然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因為它在地理上接近俄羅斯。從烏克蘭首都基輔到俄羅斯的距離只有862公里——導彈從烏克蘭發射,數分鐘后就能到達莫斯科,這使得對俄羅斯的閃電攻擊成為可能。因此,俄羅斯一再明確表示,烏克蘭加入北約將對俄羅斯構成不可接受的軍事威脅。

烏克蘭若加入北約,將對俄羅斯構成致命威脅


美國則回應稱,烏克蘭具有加入其希望加入的任何軍事聯盟的“主權權利”。但美國應知道,這種說法純屬詭辯。

例如,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事件中,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時,美國從未聲稱它不反對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因為古巴具有加入其希望加入的任何軍事聯盟的“主權權利”!盡管哈瓦那到華盛頓的距離為1826公里,是基輔到莫斯科距離的兩倍,但美國明確表示,它準備冒世界核大戰的風險,阻止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

幸運的是,1962年,蘇聯領導人意識到,試圖把導彈部署在離美國如此近的地方,使美國陷入時刻防御導彈襲擊的境地,屬于不切實際的冒險——這肯定是擁有核武器的美國所不能接受的。因此,蘇聯從古巴撤走了導彈,從而和平解決了危機。

但美國堅持烏克蘭有權加入北約——從而造成當前的形勢——引起了戰爭。簡而言之,美國在所有可能的對俄政策中最終選取了最具侵略性的政策。

美國在如何對付中國的問題上存在戰術分歧


盡管美國對俄政策存在一些分歧,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只不過是戰術上的分歧而已。幾乎所有參與制定美國外交政策的人都同意,美國最重要的戰略問題是阻止中國的發展。

例如,正如上文所示,曾對美國對俄政策和北約試圖拉攏烏克蘭加入北約進行嚴厲批評的米爾斯海默明確表示,他認為有必要破壞俄羅斯和中國的良好關系,以便能夠更好地對付中國:“俄羅斯對美國沒有嚴重威脅。我們確實在國際體系中面臨嚴重威脅。我們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中國。我們在東歐的政策正在削弱我們應對當今面臨的最大威脅的能力……第一,我們應該撤出歐洲,專注于中國;第二,我們應該努力與俄羅斯人建立友好關系,以聯俄制華。在中國、俄羅斯和美國三個大國共存的世界里,美國應當拉攏俄羅斯站在自己這邊。相反,我們在東歐的愚蠢政策所做的是讓俄羅斯徹底倒向另一邊。這違反了均勢政治原則。”

4.jpg
【雙方開打坦克戰】

與米爾斯海默不同,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則支持北約東擴,他傾向是向俄羅斯施壓,以此分化中俄關系。布熱津斯基就美國對俄羅斯和中國的政策直言不諱地指出:“一個非歐亞大陸國家破天荒第一次不僅是作為歐洲大陸大國關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出現了……蘇聯的失敗和崩潰是一個西半球大國美國迅速上升為唯一的而且的確也是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的進程中的最后一步。”他由此得出結論:“帝國地緣戰略的三大任務是:防止附庸國家相互勾結 并保持它們在安全方面對帝國的依賴性;保持稱臣的國家的順從并維持向它們提供的保護;防止野蠻民族聯合起來。”

總之,美國制定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人希望通過向俄羅斯施壓來分化俄中,另一部分人則希望通過向俄羅斯讓步來分化俄中。但他們的戰略目標是相同的,有分歧的僅是戰術——有必要分化俄中,以便更好地推行削弱中國的政策。他們所有人都明白,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良好關系,特別是中國的經濟實力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是美國對付中國的一大障礙。因此,有必要通過“胡蘿卜”(懷柔)或“大棒”(施壓)來分化俄中。

若美國分化中俄的圖謀成功,將對中國產生何種影響?


若美國分化中俄的圖謀成功,對中國的影響無疑將是巨大的。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勢,意味著它最終將能夠創建與美國相抗衡的軍事力量。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如果俄羅斯放棄與中國的良好關系,那么中國將面臨一個在軍事上比中國強大的美國——特別是在核武器領域。美國擁有3500多枚核彈頭——是中國的數倍。

美國對中國擁有相當大的核優勢。但是,俄羅斯也擁有從蘇聯繼承下來的3500多枚核彈頭。因此,如果俄羅斯和中國聯手,那么兩者在核武器方面的實力與美國基本持平。

中國的核武庫的確有能力給美國造成駭人聽聞的損失和死亡——可對美國構成嚴重威懾。但這并沒有改變這樣一個事實: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即核戰爭中,美國比中國具有優勢,若俄羅斯和中國聯手,那么兩者在核武器方面的實力與美國相當——這是美國應該考慮的因素。

在常規軍備領域,情況類似。美國對中國(或俄羅斯)發動全面常規戰爭,是完全不現實的。但是,考慮到美國曾對較弱的國家(如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和其他國家)動武,不應排除美國和中國或俄羅斯爆發局部沖突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和中國聯合起來的常規軍事力量要比各自強大得多。因此,盡管中俄之間沒有建立軍事聯盟,但美國必須考慮到,如果它對俄羅斯和中國共同關心的國家發動任何侵略戰爭,它可能必須應對俄羅斯和中國向受美國攻擊的國家提供間接或直接的軍事支持。

除了這些軍事和經濟因素,美國對俄政策也給中國帶來了直接的政治啟示。與1991年的俄羅斯一樣,中國也有人聲稱美國沒有侵略性和/或只是反對共產主義。但美國對俄政策表明,這種觀點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1991年后,俄羅斯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而非共產主義國家——但美國繼續打壓它。在葉利欽第一任期間和普京執政初期,俄羅斯采取了大量措施試圖與美國交好——但美國繼續對俄羅斯步步緊逼。

“美國之所以對俄羅斯步步緊逼,是因為它只是反對共產主義”和“美國對俄羅斯步步緊逼純屬‘自衛’”這樣的說法,均經不起事實的檢驗。那么問題來了,美國為何要繼續實行對俄羅斯步步緊逼的政策?這對中國有何啟示?

美國對俄羅斯步步緊逼,是不想俄羅斯和歐洲走得太近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有必要知道,即便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仍然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它有1.44億人口——幾乎相當于德國(8300萬)和法國(6700萬)人口的總和。由于俄羅斯幅員遼闊,是世界上地理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自然資源——能源、金屬、所有類型的原材料等。俄羅斯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任何其他歐洲國家。因此,如何對待俄羅斯,數個世紀以來一直是關乎歐洲地緣政治(之后也關乎到與歐洲有關系的其它國家)的一個決定性戰略問題,并且在今后仍將繼續如此。

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外交政策來說,最重要的目標是確保俄羅斯被排除在整個歐洲經濟和政治體系之外。原因在于西歐加上俄羅斯在經濟和軍事上與美國一樣強大。西歐擁有高度發達的制造業,但缺乏原材料和能源——得克薩斯州和美國其他“原材料州”擁有這樣的資源。但俄羅斯的能源和原材料資源不僅與美國相當,而且比美國更多。西歐加上俄羅斯在經濟上與美國不相上下。但是,西歐自身不如美國強大。

美國據此得出的結論是,它必須從戰略上致力于分化西歐與俄羅斯。例如,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如此強烈地反對德國和西歐使用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最初是在里根強烈反對從蘇聯到西歐的第一條天然氣管道的情況下進行的,直到美國最近試圖阻止從俄羅斯到德國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項目。因此,與美國相比,分化西歐與俄羅斯是美國削弱西歐和俄羅斯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

因此,美國打壓俄羅斯并非因為俄羅斯是共產主義國家,也并非因為俄羅斯具有侵略性。美國此舉是為了阻止俄羅斯變得強大——無論俄羅斯是共產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

正如曾任老布什政府負責政策事務的國防部副部長的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在1992年發布的《國防政策指南》中寫道:“我們(在蘇聯解體后)的政策,現在必須重新聚焦于阻止任何潛在的未來全球競爭對手的出現。”請注意,這段話并沒有關注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的問題,只是其他任何國家都不應該強大到足以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也就是說,關鍵問題不是俄羅斯是共產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它應該比美國弱。后來,美國對中國實行了完全相同的政策。

因此,美國削弱俄羅斯的最極端/理想解決方案是肢解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美國媒體發表了數篇分析文章,呼吁將俄羅斯分裂為“歐洲俄羅斯”和獨立的“西伯利亞聯邦”。然而,盡管大多數美國分析人士認為實質上肢解俄羅斯是不可能的,但所有可能削弱俄羅斯的政策都被認為是正確的。

這與美國對中國采取的政策完全相同。美國打壓中國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國是共產主義國家,而是中國變得強大了——當然,是共產主義讓中國變得強大。因此,美國的目的是削弱中國,不管它是共產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

美國為推行削弱中國的政策,試圖支持臺灣分裂分子的目的眾所周知。但并不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美國最極端的勢力樂見中國自動解體,就如蘇聯一樣。當然,這對美國來說是理想的——因為這會讓中國永遠虛弱。

德法對俄政策

對于如何對待俄羅斯,美國與德法兩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不完全一致。德國和法國共同主導歐盟——如果雙方意見一致,那么沒有其他國家可以阻止它們。但如果允許俄羅斯在歐盟體系中發揮真正的作用,無論是通過正式成員國身份還是僅僅通過間接影響,那么德國和法國將不再能夠完全控制歐洲局勢。

盡管理由各有不同,但出于這個原因,法國和德國均認可美國的立場,即俄羅斯必須被真正排除在歐洲體系之外。這就是為何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天真地想成為歐洲體系一分子的嘗試總是注定失敗的原因。

歐盟對俄政策和美國對俄政策存在一些分歧,盡管雙方均認為有必要將俄羅斯排除在整個歐洲體系之外,但出于經濟原因,德國尤其受益于與俄羅斯在能源和原材料領域的貿易——德國制造業效率極高,具有國際競爭力,但德國缺乏能源和原材料。因此,德國試圖推行在軍事上跟隨美國的政策,但同時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比如參與北溪二號管道項目的建設。

但是,美國希望在經濟上削弱德國,因此反對建設北溪二號管道項目,就像它早些時候反對從俄羅斯到德國的其他天然氣管道項目一樣。美國知道,德國在軍事上要靠美國,因此要實現次要目標,就有必要時不時加劇與俄羅斯的軍事緊張關系,迫使德國在美俄之間選邊站,以便破壞德俄經濟關系。

北約東擴顯然是針對俄羅斯的侵略性政策,因此對美國來說是一個理想的政策。比如布熱津斯基就特別指出,北約東擴將既可對付俄羅斯,也將確保西歐弱于美國:“順理成章的是,擴大的歐洲和北約將十分有助于美國實現其政策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擴大的歐洲將會擴大美國影響力的范圍——通過吸收中歐新成員國,通過在歐洲委員會內增加親美成員國——而不是同時建立一個政治上過分一體化的歐洲,這樣一個歐洲可能很快會在對美國至關重要的地緣政治問題上挑戰美國。”

美國侵略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削弱俄羅斯,并分化中俄,次要目標是削弱德國——例如,美國通過推遲/取消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項目,進而破壞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經濟關系,實現了這一目標。

總之,美國的政策旨在實現數個目標:

最重要的是試圖分化俄羅斯與中國,以便使美國更容易對付中國;

其次是削弱俄羅斯;

第三則是削弱德國相對于美國的實力。

烏克蘭沖突結果對中國有何直接影響?


那么問題來了,烏克蘭沖突中涉及的這些戰略問題,將會對中國產生何種直接影響?

首先,必須要明白的是,無論烏克蘭沖突的短期結果如何,在旨在讓俄羅斯和中國交惡的框架內,美國對俄羅斯的打壓政策都將繼續下去。顯然,美國更希望俄羅斯在烏克蘭沖突中遭受失敗——它希望俄羅斯的失敗導致親西方的反華政府取代普京。

但美國已經明確表示,即便俄羅斯贏得烏克蘭沖突,美國對俄羅斯和中國的打壓仍將繼續。《華盛頓郵報》在題為《美國及其盟友正悄悄為建立烏克蘭流亡政府和長期游擊行動制定應急計劃》的文章中指出,是俄羅斯接管基輔的可能性,促使華盛頓和歐盟紛紛制定計劃。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將繼續試圖向俄羅斯施壓并破壞其穩定:“西方國家支持烏克蘭抵抗的方式已經開始成形,可官員們一直不愿討論詳細計劃,因為這些計劃是以俄羅斯取得軍事勝利為前提的……但是,據幾名美國和歐洲官員說,作為第一步,烏克蘭的盟友正在計劃如何幫助烏克蘭建立一個“流亡政府”,該政府可能直接指揮針對俄羅斯占領者的游擊行動……

早在去年12月,一些美國官員就看到了烏克蘭軍方正在進行軍事準備……

在一次官方訪問中,一名烏克蘭特別行動指揮官告訴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眾議員邁克爾·沃爾茨、馬薩諸塞州民主黨眾議員塞思·莫爾頓和其他議員,他們正在改變訓練計劃,重點是維持武裝反抗力量,依靠游擊戰式的戰術。

美政府官員表示,美國向烏克蘭軍方提供的武器,以及源源不斷流入該國的武器,對‘抵抗運動’的成功至關重要。拜登政府已向國會申請100億美元緊急撥款。其中,48億美元將撥給美國國防部,用于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

簡而言之,美國對俄羅斯的打壓將繼續下去——其戰略目標是削弱俄羅斯,同時迫使其放棄與中國的良好關系。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


其次,有必要指出的是,就真正的政治而言,討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否是反擊美國針對俄羅斯的明智戰術手段——這是否是一種錯誤的手段,是否為時過早,是否正確等等,根本是多余的,畢竟沖突已經發生。關鍵是這場戰斗的結果如何。如果烏克蘭被北約接納為成員國,也就是說,俄羅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努力受挫,那么這將是美國在打壓俄羅斯方面向前邁出的一大步,美國可以對俄羅斯施加進一步壓力,迫使俄羅斯與中國交惡。

同樣,中國沒有任何人需要回答俄羅斯軍事介入烏克蘭是否是應對這種局面的正確策略的問題。中國敦促通過對話協商尋求解決烏克蘭問題是完全正確的。對于俄羅斯的這一軍事行動正確與否,我們沒有必要去討論。這并不會改變基本情況。

5.jpg
【直升機空中機動】

列寧在其1915年所著的《第二國際的破產》中明確闡明了他對戰爭的認識:“在這些理論中,最淺薄的恐怕就是‘禍首’論了:人家進攻了我們,我們進行自衛;無產階級的利益要求對歐洲和平的破壞者進行反擊。這是各國政府的聲明和全世界所有資產階級報刊和黃色報刊的濫調的翻版……”

對于戰爭,軍事家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世界戰爭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之一克勞塞維茨的重要觀點“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暴力)的延續”,則最具有代表性……這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貫的觀點,他們認為任何戰爭都是有關大國和這些國家的各個階級在一定時期內政治的延續。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第63段同樣采用了克勞塞維茨的著名觀點“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鑒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任何人都沒有必要參與討論俄羅斯的軍事戰術——無論俄羅斯在此時發動這場戰爭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顯而易見,這關乎政治。如果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失敗,這將意味著風險——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從而增大了俄羅斯的壓力,放棄與中國的友好關系。

世界政治發展趨勢:美國極端反華勢力抬頭


當然,最后,烏克蘭局勢將令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其結果將對世界產生多重影響。與此同時,美國正在加緊對中國的打壓。正如上文所述,無論美國外交政策分析人士在烏克蘭和北約問題上存在什么分歧,他們幾乎都持反華立場,區別在于:沒有最反華,只有更反華。

例如,美國前國務卿、2024年共和黨第一總統候選人蓬佩奧公開呼吁美國承認臺灣為“主權國家”:“美國政府應立即給予臺灣外交承認,承認其為一個自由的主權國。”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幫辦埃爾布里奇·科爾比(Elbridge Colby)也同樣呼吁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和中國開打一場“有限戰爭”——也就是說,按科爾比的說法,這場戰爭應由美國開打,但可以防止戰爭變成核戰爭。

蓬佩奧和科爾比的觀點表明,和過去只有極端的政治邊緣人士叫囂開戰相比,美國外交政策建制派中已有少數人公開跨越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畫出的紅線,或已積極準備對中國開戰。

這當然會對中國產生最深遠的戰略影響。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發展政策依賴于一個重要前提——世界和平是主流。也就是說,盡管不幸的是,局部戰爭無法避免,但大國之間不會爆發戰爭。但美國對俄羅斯步步緊逼,以及美國外交政策建制派(即便是少數派)徹底跨越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畫出的紅線,意味著有必要重新審視該前提。

只有處于地緣政治決策中心的人,而非外部分析人士,才能準確地考慮到這一點的影響,進而做出準確的判斷。但鑒于美國外交政策日益咄咄逼人的本質已顯露出來,對此,顯然有必要未雨綢繆。

結  論

轉回到正在烏克蘭發生的事件,這當然是一場可怕的悲劇。中國呼吁各方保持克制的外交政策聲明顯然是正確的。能通過談判達成協議要比爆發沖突好得多。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瑪麗亞·扎哈羅娃明確表示:“我們希望我們的目標——烏克蘭回歸到《獨立宣言》中的立場——保持中立并與俄羅斯合作,將會得到實現。如果我們能通過談判實現在烏克蘭的目標,那就更好了。”

但烏克蘭局勢發展至此是由于美國主導的北約持續東擴和試圖拉攏烏克蘭加入北約——這對俄羅斯構成了致命威脅。因此,俄羅斯退無可退,必須獲勝。烏克蘭是俄羅斯在西面的最后防線。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它也是中國的西部防線。

(作者系前倫敦經濟政策署署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觀察者網-底線思維”,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