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0037.6億!真是太強悍了!
今天下午,商務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個重大消息:
今年1-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037.6億元人民幣,折合1553億美元,增長了18.9%。
從來源地看,德國、韓國、日本、英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114.3%、90.7%、39.5%和22.3%。
外資投資最多的,不再是高污染、低的產業了,而是高科技:高技術制造業增長48.6%,高技術服務業增長27.9%。
消息宣布后,估計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眼鏡都跌碎了一地,鼻子也氣歪了。要知道,今年以來,這些媒體可沒少下力氣拼命宣傳:西方企業對中國的投資興趣在減弱,西方應該對華采取強硬措施,不應再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炊嗔诉@些論調,就算是我這種懂行的,心里也不免有點擔心:外國投資是不是真的要撤走?咱們辛辛苦苦搞起來的產業鏈是不是要搬走?咱們以后的日子會不會越來越好?然而,今天商務部宣布的數據,呈現出一幅做多中國、熱火朝天的圖景,讓所有人吃了定心丸!
真是形勢比人強??!
以德國為例。
本來,默克爾下臺后,中德的關系就開始急轉直下,德國還不止一次地說正在制定一項新的對華貿易政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甚至對華“脫鉤”。
但奇怪的是,朔爾茨上臺10個月后,德國對華態度卻變化,朔爾茨明確表態支持全球化,以及反對與中國脫鉤。
10月21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宣布,自己將在11月初率領一個政府代表團訪問中國,也讓他成為是自2019年11月以來首位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
一開始,我對舒爾茨這180°的大轉彎還大惑不解。
今天,看到前9個月,德國實際對華投資增長114.3%,比去年翻了一倍多,我突然想明白了。
那么多德國企業投資中國,中國幾乎成了德國企業第二個故鄉,是德國經濟母體之外最大的一個外掛。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和中國經濟,幾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硬要脫鉤撕裂,不怕釀成大出血的悲劇?
窺一斑而見全豹。
韓國、日本、英國等國,不也一樣,一方面得敷衍敷衍老拜登,另一方面還得和中國合作搞經濟嗎?
嘴上都是主義,背后全是生意。
西方國家不是一直都在這樣干的嗎?
二
有人可能要噴我:別吹牛了,熱氣球都快被你吹爆了。別急!
我給你們看看近期發生在外國投資、進出口貿易領域的重大事情,你們就知道我所言不虛。
先來看看投資,現在巴斯夫、空中客車、寶馬在內的很多歐洲大廠,都已經加速在中國的項目和投資布局。
1、大眾汽車宣布向中國投資168億。
這家傳統汽車頭號巨頭還明確表態,不顧美國反對,要直接在我們中國新疆建廠。2、法國空客在中國建立了總裝生產線。作為世界最大的飛機制造商之一,空客也不顧美國的反對,直接選擇做多中國。
3、寶馬生產線從英國遷到中國。
世界傳媒巨頭《泰晤士報》報道,寶馬將停止在英國生產電動MINI車,并將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工廠。
而在不久之前的8月份,德國車企的三巨頭奔馳、寶馬、奧迪已經宣布了投資450億,全力在中國建廠。
4、三星也要回中國建廠了。
曾經三星工廠的關閉從中國搬走,搬到越南的新聞,刷屏了一次又一次。如今,韓國三星說要回來了,準備投資229億回西安建廠。
畢竟越南的勞動力和營商環境,和中國相差還不是一點半點,吃了虧,總會浪子回頭的。。。
像上面這樣的世界大企業,在中國建廠的例子最近還有很多很多。。
5、德企能源巨頭巴斯夫就宣布,將在中國廣東湛江逐步投資100億歐元建設一個龐大的化工生產基地。
這是巴斯夫集團在德國之外最大的投資項目,投產后,每年將增產6萬噸工程塑料,能夠滿足汽車和電子產品等行業的需要。
是的,你沒看錯,最近以來,很多制造業領域的超級巨頭,都開始瘋狂地做多中國,堅定不移開始在中國建廠!
此前有分析認為,外國企業試圖減少在供應鏈環節對中國的嚴重依賴,但外商在華投資和貿易的做法,恰恰與此相反。
數據勝于雄辯:面對全球大變局,所有投資家和商人,都將目光都將中國,視之為全球經濟的避風港。
一些西方政客,只能大跌眼鏡了!
三
有人也許要問:究竟是什么,導致這一切的發生?
我認為跟這幾點,息息相關:
1、俄烏戰爭爆發后,歐洲歲月靜好的和平環境不復存在,在“俄國人打過來”的恐慌之下,歐盟資金開始瘋狂外逃。
資本是最討厭風險的,俄烏戰爭等于像歐洲這棵大樹上,扔了個大炮仗,無數的資本,就像鳥群炸窩一樣,四處紛飛逃生。
想想吧,自己家門口爆發這么一場戰爭,時間會持續多久?俄羅斯會打到哪里?打急眼了會不會升級為核戰爭?核污染會不會飄散到整個歐洲?
這一切,都是未知數!
資本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戰爭陰云之下,最膽小的資本已經慌不擇路,全歐洲都陷入歐元兌換美元和黃金的風潮之中,甚至有的銀行已經被兌換到“缺貨”。
而他們逃生的去處,不是美麗國,就是世界上最安全、最穩定的國家——中國了。
2、北溪管道被炸,讓無數歐洲的制造業企業缺油少氣,生產陷入了停滯,更生出了外遷之心。
原本俄歐之間的良好關系,促成了俄羅斯廉價能源的供應,但現在二者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在“安全大于一切”的綁架下,歐洲被迫與廉價的俄羅斯能源進行切割。
特別是北溪管道被炸毀后,歐盟現在是100%指望不上俄羅斯天然氣了,工業企業用氣根本無法充足保障,生產成本相對于兩年前,已經上漲了近十倍
要知道,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啊,現在歐洲缺油少氣,電力不足,逼得很多大型企業,要么被迫高價購買能源,要么減產停產,白白讓機器廠房閑置折舊。
以汽車工業為例。
汽車玻璃供應商需要24小時不斷電的熔爐,一斷電就會造成整個爐芯凝固;轉向機、壓鑄機同樣需要海量的熱能和電能;汽車內飾、車燈和方向盤又非常依賴來自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工產業。
缺少了充足的能源供應,歐洲的汽車工業,還怎么玩下去?
為了確保自己未來的發展安全和生產經濟的連續性,這些歐洲的巨頭企業,不得不對生產線進行轉移。
遷移到哪里?
美國勞動力太貴,越南地盤太小,墨西哥黑幫太橫,印度基礎設施太差。。。
看來看去,還只能到中國了,咱們這里擁有“俄羅斯系”和“中東系”兩套能源體系,油氣管夠,就像精裝修房,隨時歡迎提包入住。
3、除了戰爭以外,疫情也是打斷世界各大廠生產節奏的另一個原因。
雖然目前西方主流的觀點認為,疫情變異到現在已經只是一個大號流感了。我們就不去討論這個大號流感會不會有毒,有沒有對身體隱藏的傷害的問題。
但哪怕只是他們說的現在是大號流感,那感染一次也至少要休息7-10天,身體才能恢復吧?你普通感冒一次,都要休息3到5天,大號的流感不得休息7到10天?
更麻煩的是,新冠反復感染,也就是說,你感染了一次之后,你去工作一段時間,又會被繼續感染。
本來歐州的本地人工作時間就短,現在因為疫情感染的原因,工人一年還要休息好幾次。
這還讓企業怎么玩?
4、美國辛辛苦苦地搞亂歐洲、加息,結果中國還成了歐洲制造業企業外逃、產業鏈遷移的大贏家。。。
這樣的結局,我估計拜登打死都沒想過。。
包括大眾汽車、寶馬、奧迪、奔馳、包括空客等等為首的這些世界級的企業,全都跑去了中國。
這一點,中國前八個月的數據已經證實,而且后面幾個月一直到明年初,還會有更多的歐洲大廠源源不斷的來中國建廠。
換句話說,中國保持戰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反而成為了接納歐洲頂級工業體系,頂級制造業企業的最佳載體。
老拜登看到這一點,估計一口老血都要噴出來。。。
什么叫人算不如天算?
這就是?。?/span>
四
金融是虛的,實體經濟才是一國經濟立足的根本!
讓人高興的是,這次投資中國的資本,大部分都是實打實的產業資本,屬于那種把整個廠往中國搬那種。
制造業外遷容易,想搬回來可就難了,這種相當于抽骨去筋的投資設廠,基本上就是準備在中國長期帶下去了。
畢竟金融資本是虛的,產業投資是實的;金融資本流動性強,穩定性差,產業投資回報期長,穩定性強;金融資本產業鏈短,產業投資產業鏈長,一啟動就能帶動周邊很大一片產業鏈。
一個企業選擇加碼中國,來我們中國建廠,那就一定是我們有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獨特的東西。
1、中國手中有一個王牌,那就是世界上最龐大的消費市場。
資本主義的邏輯,就是不斷擴張,不擴張,資本就會死亡,這決定了資本主義世界最稀缺的,不是資本,也不是技術,而是消費市場,是消費者!
這一切,馬克思早就在《共產黨宣言》寫道: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
而在今天這樣一個產能過剩的時代,龐大的中國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沒有一個國家經濟,可以離開中國市場獨善其身!
以汽車為例子,比如中國是大眾最大的市場,每年約40%的大眾汽車交付至中國;
比如寶馬汽車,中國的銷量已經占據了整個寶馬集團的30%的銷售份額。
比如奔馳汽車,中國的銷量已經差不多相當于奔馳全球銷量的40% !
就連高高在上的奢侈品,也在中國市場面前,低下了高傲的頭顱。以奢侈品第一品牌保時捷為例,中國已成為其最大單一市場,2022年上半年在華實現銷售收入56.4億歐元,占全球總銷量比重超三成。
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賺錢,只有把東西賣給消費者才能賺到錢,試想有哪一家跨國企業,能夠對中國這樣巨大的消費市場視而不見,乃至放棄中國市場?
誰放棄中國的市場,誰就將被未來拋棄!
再這樣的背景下,這些企業肯定都會選擇加強雙方的合作,以期未來能夠合作的更順利。
2、中國遍及各個行業,各個產業鏈的千千萬萬小企業,則是中國手中王牌的王牌,是王中王!
要知道,制造業供應鏈不是“鏈”,而是“網絡”,每一層上具有多個“節點”,上下兩層之間的“節點”縱橫交錯,盤根錯節。
你只有理解供應鏈網絡,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制造。
同樣舉一個例子,以汽車為例。
要制造一臺汽車,特別是未來市場大趨勢的電動汽車,有的需要5000多個零部件,有的一輛車更是需要上萬個零部件。
這對于本地化的供應汽車產業鏈的企業來說,必須保證整個汽車上上下下的零部件,都要有人能做。
幾百上千家零部件企業,從集成電路到汽車數字化,從印刷線路板到車殼,各司其職,分工明確。
以此形成集群,協同生產。最終生成一輛嶄新的汽車!
汽車如此、手機也是如此、電腦也是如此。。。
可以說,現在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本國內即可完成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等商業化的全部流程。
成熟的上下游供應鏈,路和碼頭也許可以花幾年造出來,但是建立完整的供應鏈起步10年。
再加上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和成本等因素,少數產業的供應鏈外遷,短期內可能會發生,而整體供應鏈調整則耗時長、難度大、成本高,幾乎是無處可遷!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在相對下降,而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在相對上升”,而且這樣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甜!
五
短期事件總是轉瞬即逝,只有其中蘊含的啟示永恒!
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一旦形成,就不會因為短期內的政策行為或個人意志而出現顛覆性的變化!
中國人講究勢,我們對制造業的重視,對產業升級換代的投入,客觀上已經形成了一種大勢,全球制造業大廠很難拒絕。
時與勢在咱們這邊,要相信,中國國運正在上升期,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
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進,無論一些西方政客怎樣折騰,世界經濟向亞洲東移的趨勢只會加速!
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步伐,終將大踏步向前!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來源:綜合看法7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